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蟋蟀(Brachytrupes up.)属于直翅目蟋蟀科(Grylidae),是福建省旱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沿海各县,每年大豆、花生等油类作物遭受此虫为害,造成严重的断垅缺株现象,损失很大。在1952年,仅龙溪县北斗乡,受此虫为害的面积,达1,000多亩,于7天内就捕杀了32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为害柑桔的粉介壳虫,经作者自1956年以来在福州、闽侯、长乐等地调查,共发现四种,经上海昆虫研究所鉴定为: 1.柑桔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2.柑桔粉介壳虫(Plan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3.堆蜡粉介壳虫(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 4. 藤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kraunniae Kuw.) 柑桔小粉介壳虫是为害柑桔的主要一种,无论在鲜果或果树上都有发生。 堆蜡粉介壳虫多为害柑桔幼苗,有些地区龙眼及  相似文献   

3.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测定福建省4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毒死蜱、灭多威、顺式氯氰菊酯、定虫隆、氟虫脲、虫螨腈、虫酰肼的敏感性差异明显,LC50值分别为5272.75-6799.33、2387.34-3741.94、198.86-621.55、324.55-1124.94、133.20-399.67、19.34-72.68、38.92-134.11、2.38-3.06和4.84-5.76 mg.L-1;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2001-2002年,福州和漳州甜菜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敏感性分别下降3.96和5.30倍,福州种群对虫酰肼、顺式氯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的敏感性也分别下降3.60、3.61、2.87和1.43倍,但田间种群对定虫隆、氟虫脲的敏感性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4.
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分别测定了福建省福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烟粉虱田间种群对13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福建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838.38~2460.52、244.64~834.29、116.02~266.35、81.75~124.18、425.18~875.56和54.53~78.43倍,对乐果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14.16~17.66倍,对敌敌畏产生了中等偏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达6.23~11.25倍,对灭多威的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仅为4.07~5.66倍.漳州种群已对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3.08、10.32和24.60倍,而其它地区烟粉虱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水平较低,甚至不明显,抗性倍数分别仅为1.31~3.28、1.82~7.23和1.39~5.45倍.福建省各地区烟粉虱种群对阿维菌素尚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保海  许荣满 《昆虫学报》1995,38(1):109-111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徐保海(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福州350001)许荣满(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本文记述采自福州郊区虹属一新种,正模保存于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福州这Taban。。In。houenais新种(图l—5)雌虫体长1...  相似文献   

6.
林存銮  李令堂 《昆虫知识》1993,30(3):142-142
<正> 近年来,农田蟋蟀在山东省普遍发生,并在某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当地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农田蟋蟀的主要种类有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大扁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银川油葫芦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长颚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等(统称农田蟋蟀)。它们1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层土壤中越冬。农田蟋蟀大多喜欢潮湿环境,在低洼潮湿的环境落卵量高,发生量大,危害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南美斑潜蝇 [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 ]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最早发现于阿根廷 ,巴西 ,秘鲁和美国等拉美国家。 80年代末传入欧洲的以色列、荷兰、德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我国 1 993年初最早发现于云南。目前 ,该虫具有向周围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云南已传播到 1 8个县市发生为害。贵州、四川、新疆、山东也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发生为害。 1 997- 1 998年我们在福建省潜蝇种类调查中于福州郊区及古田已发现该虫。 2 0 0 1年 2月笔者在厦门从针叶菊、金盏菊采集的受害叶片上首…  相似文献   

8.
二纹土潜Gonocephalum bilineatum(Walk.)是福建省东南沿海旱作地区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又称铁线虫或竹根虫。食性很杂,几乎遍及各种旱地作物,以大麦、小麦受害最重,花生、甘薯次之,麦苗根受害后枯萎死亡。1951年冬惠安县城关麦地曾造成断垅缺苗的损失。以往有关此虫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的报导少见。1959—1960年我们在晋江地区对此虫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香 《生态学杂志》2007,26(6):961-966
应用GIS技术,采用灾害风险指数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及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大值分布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承灾体的脆弱性最高值分布在东部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沿海以及西部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级市辖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分布比较分散,最高值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漳州、厦门、同安,闽中的泉州沿海以及莆田与福州沿海地区,另外还零散分布在福建西部的龙岩、三明、南平等地级市;综合考虑各因子指数的台风灾害风险度最高值(即风险度>0.126)集中分布在福建省东部沿海的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和宁德沿海地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可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闽南地区稻水象甲疫情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作为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已先后侵入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等地已严重发生为害。为了摸清该虫是否在福建南部发生,我们自1993年起至1995年对闽南地区(包括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进行系统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尚未侵入福建的闽南地区。但通过对该虫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福建闽南地区的环境气候、生态条件综合分析,该虫随时都有可能入侵闽南地区.并在本地区大发生。  相似文献   

11.
Leplothrombiumsp.是属绒螨科的一种寄生螨,可寄生于北京油葫芦、银川油葫芦、大扁头蟋、斗蟋、长颚蟋等多种农田蟋蟀。其寄生率一般在10%~30%,个别达80%以上。单头寄生螨数通常1~5头,多者达20头以上。该寄生螨1年1代,7至9月幼螨寄生于蟋蟀虫体,8月下旬离开蟋绊进入土壤中,变为若螨。若螨在20cm以下的土壤中越冬,第2年5月变为成螨。6~7月成螨出土活动,卵产于蟋蟀体上。7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被寄生蟋蟀,8月为奇生盛期,主要寄生姐蟀的中、老龄着虫和成虫,以螫胶吸附在蟋蟀虫体背面、后胸及腹部第亚、2腹节的节间、足基部…  相似文献   

12.
总说 地下害虫包括各种在为害期间生活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很多,如直翅目蝼蛄科中的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nssure)和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de Beauvois),蟋蟀科中的黄褐油葫芦(Gryllustestaceus Walker)和大蟋蟀(Brachytrupesportentosus Lichten.),鞘翅目叩头(虫甲)科中的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相似文献   

13.
<正> 线茸毒蛾Dasychira gritei Moore属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在福建省的南平、建阳、三明、福州、长汀和将乐等县市均有发生。寄主为悬铃木、重阳木、樟树、黑荆树、榔榆、月季花和芒果等多种林木、果树和花木。特别是行道树的悬铃木、重阳木受害更为严重。其幼虫常吐丝随风飘荡,行人触及幼虫毒毛后,皮肤奇痒难忍。该虫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上的有关问题。1983年以来,作者对该虫进行了生物学和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及银川常见蟋蟀鸣叫习性与种类鉴定(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约从本世纪中叶起,昆虫分类学家注意到蟋蟀、蚱蜢、螽斯及蝉类雄虫的鸣声可用于鉴定种类。由于近代物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把昆虫鸣声准确录音,在示波器上显示其特征,并摄影制图,帮助分析鉴定。六十年代全世界已有三百余种鸣虫的鸣声作了录音带,这一成就大大推动了分类鉴定工作。如美国已被认识的蟋蟀原为65种,由于对鸣声的分析鉴定导致40个新种的发现,使总数达到105种。 1978—1982年,作者等把北京、银川常见的7种蟋蟀进行饲养和观察,以了解其生活  相似文献   

15.
四剑蝽(Tetroda histeroides Fabricius)是我国东南部水稻地区的重要害虫。 福建省福鼎县发生此虫自1926年首次发现后已有38年历史。据1963年统计,全县虫灾面积3,200亩,1954年虽然经过大力防治,受灾面积仍有1,600  相似文献   

16.
松小毛虫(Cosmotriche inexperta Leech)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冷杉枯叶蛾属,是我省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1965年在西天目林场自然保护区和千秋关林区的金钱松及黄山松林内发现此虫危害,但未大面积成灾。1977至1980年在宁波地区黄山松(Pinus tatwanensis Hayata)林内此虫连续大发生,1978年仅四明山林场发生面积就达14,448亩,轻则影响松林生长,重则松林成片枯死。 浙江省的余姚、奉化、宁海、象山、临安等县有此虫分布。主要危害黄山松(Pinus tatwancnsis Hayata)、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6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鸣虫韵     
油葫芦油葫芦在鸣虫玩家的行话里或称“黑虫”,是冬季鸣虫中最常见的一种,喜养的人也最多。油葫芦在蟋蟀科昆虫中是个头较大的,体色有黑、褐等多种。黑油葫芦体色漆黑闪亮,鸣声幽雅且富于变化,最受大众欢迎。玩家讲究体色乌黑纯正,不带一点杂色,观赏价值高。体色黑褐混杂者不受欢迎。  相似文献   

19.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6,39(3):289-293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陈军,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1993年在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蝗虫标本室的蟋蟀标本以及作者于1992年夏季在四川采集的蟋蟀标本时,发现有哑蟋属GoniogryllusCh...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福建省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理与社会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记录入侵植物82种,其中,优势科为菊科,小蓬草、藿香蓟和空心莲子草出现频次最高.沿海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多于内陆区域,福州和厦门为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的两大热点地区.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均有分布,但入侵植物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自然环境因子中降水和社会经济因子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是入侵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会正向影响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这反映出入侵植物空间分布影响要素的复杂性.综上,将地理探测器应用到入侵植物研究领域是可行的,筛选出的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监测福建省入侵植物的适生区,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