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颤藻和其他蓝藻一样是最原始的绿色植物之一。它的丝状藻体是由许多原核细胞组成的。颤藻分布广泛,水沟、湿地、树皮、墙壁以及温泉中皆可发现。颤藻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由于取材方便,是研究蓝藻最常用的实验材料。另据报告,颤藻和一些其他蓝藻可以作为某些鱼类的饵料,如草鱼、鲤鱼、香鱼等。此外,颤藻在含有机质的水中迅速繁殖,可做为水质中有机质污染的标志之一。颤藻细胞内的色素分散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没有形成色素体,所含色素除叶绿素a、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外,还含有藻胆素,使藻体呈现蓝绿色。因此在采集时很容易根据它的颜色和丝状的特征而找到它。不过刚采到的颤藻常和泥沙或其他杂物混在一起影响  相似文献   

2.
颤藻广泛分布在水沟、湿地、墙壁及温泉中.它的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采到.颤藻的细胞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是研究蓝藻常用的实验材料.由于藻蓝素含量较多,使藻体呈蓝绿色.因此,根据形状和颜色很容易采到颤藻.但是刚采到的颤藻常和污泥或其  相似文献   

3.
周仁超 《生命世界》1992,19(4):43-43
有人认为在植物系统学实验中,藻类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较为困难。其实只要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及其特点,采集并不困难。现介绍五种藻类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及观察方法。一、颤藻(Oscillatoria sp.)为常见蓝藻,分布很广,污水沟、湿地、墙壁、甚至在温泉中都可发现。腐殖质丰富的水沟或鱼塘边缘最多,常在污水流经的地表形成一层蓝绿色至黑色的膜状物,或成团漂浮在水面。一年四季均可采到,但在温暖季节生长旺盛。为了得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2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30℃下生长最好;温度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20℃、25℃、30℃3个温度下,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0℃时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25℃时的1.42倍和1.13倍,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表现为25℃>30℃>20℃,25℃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30℃时的1.54倍和1.21倍,在20℃、25℃、30℃3个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说明在各试验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抑制能力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果可初步判断,20℃和25℃温度下,微囊藻在竞争中取胜,30℃下,微囊藻和颤藻可以实现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5.
藻状菌纲(Phycomycetes)有200多属、1000多种,其体型与某些藻类很相似。水生藻状菌是指生活在水中或湿土中的属于藻状菌纲的一些低等真菌。由于它们的生活条件和生长发育与其它真菌有些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就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介绍它的采集、分离、培养、观察等方面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晶  赵三军 《生态科学》2016,35(4):109-112
为了解滇池蓝细菌生物多样性, 于2010 年6 月从滇池采集水样, 通过平板分离纯化及液体培养得到一株蓝细菌。该菌在液体培养下呈聚集状态, 显微镜镜检观察显示该菌呈丝状, 并发绿色及橙红色荧光。以该菌总DNA 为模板,用细菌16S rDNA 通用引物进行扩增, 得到长度约1.5 Kb 的序列, 将该序列连接到pMD 18-T 载体后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 比对显示该菌属于颤藻目细鞘丝藻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latoria sp.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latoria 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 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 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蓝藻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atoriasp.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atoria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蓝藻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9.
氮磷营养盐对四种淡水丝状蓝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对4种淡水丝状蓝藻:皮质颤藻、尖细颤藻、蛇形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皮质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对高浓度的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硝态氮浓度0.016mg·mL-1~2.0mg·mL、磷浓度1.36mg·mL-1~13.6μg·mL时生长较好.4株藻在只存在氨态氮的情况下生长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2012年4月和10月在江西省鄱阳湖进行野外调查时, 发现一种浮游的丝状蓝藻。通过分离纯培养, 获得了6个纯化藻株。根据藻株主要形态学特征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比较, 鄱阳湖这些藻株与老挝的2株Aerosakkonema funiforme较为相近, 其中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度达到98%。鉴于这些藻株不同于颤藻目中其他属的藻株, 因此确定为我国一水华蓝藻新记录属气丝藻属Aerosakkonema Nanda Watanabe 2012, 模式种为索状气丝藻Aerosakkonema funiforme Nanda Watanabe 2012。    相似文献   

11.
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Ⅱ.季节变化及微囊藻的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4年至1986年间武汉东湖(包括湖边池塘)的水华有7种,即铜绿微囊藻、大型铜绿微囊藻、边缘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卷曲鱼腥藻、美丽颤藻和束丝藻。经生物测定,除束丝藻未测、卷曲鱼腥藻和美丽颤藻未测出毒性外,其余4种皆为有毒水华。东湖的水华随着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类型的更迭,其出现格局为:卷曲鱼腥藻、微囊藻、颤藻、微囊藻。微囊藻水华的毒性在不同季节也有较大差异,毒性最低在8—9月份,最高在12月份(LD_(50)=24mg/kg鼠重),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讨论了某些环境参数与微囊藻水华形成及其毒性变化的关系。此外,还用脑内注射和腹腔注射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的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创新型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项目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实践。从武汉大学校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采集土壤样品,分离土壤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让学生了解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解平板计数的基本操作技术。在引申实验过程中又有机地结合与贯穿了微生物学的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技术、纯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等各项技术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本实验的创新点有三:首先,实验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其次,从本科生的常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衍生到科研实验(新菌种的分离、鉴定);最后,使共性教学衍生为个性化培养。  相似文献   

13.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 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89株海洋微藻, 归属于65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定鞭藻门(Hapt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9纲、25目、30个科、38个属; 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5个种, 20个属; 脂类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32个种, 15个属; 蛋白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8个种, 18个属。结果表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和蛋白质藻株的物种多样性丰富, 在新型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功能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发掘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BG-11培养基在12 h/d的光照,温度在25~28℃的环境下,对天河潭褐角苔植物的附生藻类进行平板组织培养,培养出来的藻类,经鉴定,附生在植物体中的主要是念珠藻属、鱼腥藻属及隐球藻。生长在该植物体周边的藻类比较多,例如小球藻属、栅藻属、游丝藻属、卵囊藻属、蹄形藻属以及颤藻属等。其中角苔植物配子体附生的隐球藻属是前人没有报道过的。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冲洗,在解剖镜观察在褐角苔配子体上藻类分布规律,藻类分布在配子体距边缘0.5~2 mm处。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人类未来的高蛋白营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隶属于蓝藻门、蓝藻纲、藻殖段目、颤藻科、螺旋藻属(Spirulina),是一种微型、不分枝、无异形胞的螺旋状丝体。根据藻丝体的大小、螺距长短、生态习性等性状的不同,螺旋藻属分有3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水、半咸水或淡水湖泊,为一种  相似文献   

17.
微囊藻毒素环境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写MCYST)是蓝藻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鱼腥藻属(Anababaena)、颤藻属(Oscillatoria)及念珠藻属(Nostoc)的某些种或品系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系环状多肽,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一赤一p一中基一D一异天冬氨酸一L-Y-*」da-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latoria sp.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latoria 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  相似文献   

19.
基于28S rDNA序列的鞘藻目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进行了较广泛的样品采集,通过实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多个鞘藻目种类的株系,并采用PCR技术新获得鞘藻目2属8个种类的部分28S rDNA序列,连同GenBank中的另两条序列,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鞘藻目中的每个属。通过比较分析绿藻纲中包括此10条序列的共36个种类的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Trebouxiophyceae中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和Fusochloris perforata作外类群,运用多种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包括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方法。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非常相似,在形态上就在整个绿藻中界限分明的鞘藻目从分子水平上再次证明为单系起源的类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毛鞘藻属处于鞘藻目内三个属中较分离的位置,而枝鞘藻属与鞘藻属植物并无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20.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简称MC)是一些有毒蓝藻,如微囊藻、颤藻和鱼腥藻等,产生的一种具有肝毒性的环状七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