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眉姬鹟种组的鸣声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雁云  王宁  张洁  郑光美 《动物学报》2006,52(4):648-654
黄眉姬鹟种组包括白眉姬(Ficedulazanthopygia)和黄眉姬(F.narcissina)。对于该种组内有关类群的分类地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有分类争议种(亚种)的领域歌曲(录自48只雄鸟)进行了分析,从领域歌曲分化的角度探讨了各种(亚种)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白眉姬鹟领域歌曲中,句子的结构、单支歌曲的时间和频率特征与其他类群差异显著,为该种组中最独特的一个类群,鸣声的分化支持其为一个独立的种;羽色明显不同的黄眉姬elisae亚种和narcissina亚种,其领域歌曲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已经明显地形成2个独立进化的单元,黄眉姬elisae亚种应为一个独立的种———FicedulaelisaeWeigold,1922;羽色上差异明显的elisae的亚成体和成体的鸣唱非常相似,在各个主要特征上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亚成体在发声方面的发育已接近成鸟.  相似文献   

2.
鸟鸣及其鸣唱控制系统发育可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鸟类的鸣唱控制系统已成为研究神经系统与学习、行为和发育相关的一个重要模型。鸣禽鸣唱学习行为的神经基础为脊椎动物复杂习得行为的解剖学功能定位提供了一个范例。它也可为我们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记忆提供借鉴,对近年来在鸟类鸣唱及其呜唱控制系统发育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许多动物的声通讯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鸟类的鸣唱也是如此。雄鸟鸣唱具有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之间应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很多鸟类中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一种在秋季也有显著鸣唱行为的城市常见小型鸣禽——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春季(繁殖季)与秋季(非繁殖季)的鸣唱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于2020至2021连续两年的春、秋季分别在武汉地区各采集了27只和30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录音,共测量分析春季鸣唱372个,秋季鸣唱435个。对测得的各鸣唱参数数据进行季节间比较,结果显示,白头鹎的鸣唱持续时间和鸣唱音节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春季鸣唱的持续时间较秋季更长,鸣唱音节数更多。鸣唱的频率、能量分布等其他声学参数,以及鸣唱型出现率(反映鸣唱曲目大小)均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差异。白头鹎鸣唱的时程特征相对其他鸣声特征更具季节可塑性。此外,还发现同一采样点的白头鹎春、秋两季使用相同的鸣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鹎的单位时间鸣唱输出量更大,鸣唱行为更活跃,这与繁殖季节鸟类的领域性更强、为繁殖成功投入更多相一致。白头...  相似文献   

4.
崖沙燕繁殖期雄鸟的鸣叫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南充市郊的嘉陵江边记录了崖沙燕(Riparia riparia)繁殖期雄鸟的呜叫。声谱分析结果表明,崖沙燕繁殖期有8种呜叫(恫吓叫声、屈服叫声、求救叫声、警报叫声以及4种鸣唱声)。通过对其行为的实时观察,确定了每种呜叫的生物学意义。4种叫声是整个繁殖期的主要呜叫,而4种鸣唱声则主要出现在开春以后的集群求偶与筑巢期间。虽其鸣唱声仅有两种类型的短音节,但通过组合可形成含有多达4个或6个音节的鸣唱声。鸣唱声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184、1030、1274、1232ms。鸣唱声中的间歇时间分别占持续时间的47%、39%、50%、48%。  相似文献   

5.
鸣禽鸣唱控制系统的前端脑通路(anterior forebrain pathway,AFP)在呜唱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外侧部(lateral magnocellular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neostriatum,LMAN)是AFP的最后一级输出核团,AFP中的信号通过LMAN传导到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与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re,HVC)共同调节RA的活动,从而影响鸣禽的发声行为.LMAN可能通过其与RA的单突触连接来影响鸣唱可塑性.文章对近年来LMAN在呜唱学习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雌性稻绿蝽的鸣唱开始了在基质中产生的通讯并引起雄性不同的特定反应。在两种自然情况下 ,我们检验了雄性稻绿蝽对N viridula ,Thyantapallidovirens和Thyantacustatoraccerra个体鸣唱刺激反应的物种特异性水平 ,并对反应强度和同种及异种刺激性鸣唱的时间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 ,证明雄性求偶鸣唱的发送和震动源的定位是最具物种特异性的反应。然而 ,即便是在这个水平上 ,雄性稻绿蝽不能将同种雌性个体的鸣唱与T .custatoraccera的第二个雄性个体的鸣唱区分开来 ,后者与前者有相似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时间值。本文也讨论了涉及交配行为鸣唱期的有关信号的物种特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具有1-3种基本鸣唱型,每只个体能唱6.7(4-1 4)种音节类型.平均每个鸣唱由5.0(3-11)个音节、4.6(3-8)种音节类型组成.白头鹎的鸣唱顺序模式为平稳过渡型,并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或重复不同次数;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每只个体每种基本鸣唱型至少具有2.0(1-5)个变 异类型,这种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共享,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 明显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相似文献   

8.
灰胸薮鹛繁殖行为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灰胸薮鹛胆小畏人,喜藏匿于茂密灌丛中活动、鸣叫.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占区鸣唱逐渐增加,5月中旬占区鸣唱达到高峰,5月下旬逐渐减少,进入育雏期.在山顶茂密方竹丛中找到1巢,对其进行了2个全天观察,雌、雄鸟共同喂雏,亲鸟均会暖雏,但雄鸟暖雏较雌鸟少.亲鸟吃掉幼鸟粪便及食物残渣,以保持巢的清洁.亲鸟喂给幼鸟食物以昆虫和小型蛾类为主,在巢期为15天.  相似文献   

9.
笼养状态下棕噪鹛华南亚种鸣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从四川省洪雅县野外捕获的10只(4♀,6♂)棕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对主要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其鸣声复杂多变,可分为单声鸣叫、双声鸣叫、鸣唱和效鸣4类。研究中获得了6种单声鸣叫、3种双声鸣叫、7种鸣唱和1种效鸣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棕噪鹛雌、雄个体的鸣唱声有明显的差异,雄鸟的5种鸣唱中有3种是繁殖期所特有的。文中还对棕噪鹛鸣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鸟类的鸣叫依赖于发育完善的鸣管并接受各级发声中枢组成的机能控制系统的调控,善鸣唱的鸟类前脑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发达.用石蜡切片法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和声音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核团体积逐渐增大,核团轮廓逐渐清晰,而且雄鸟的核团明显大于雌鸟;(2)在鸟类成长的过程中,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雄鸟的叫声比雌鸟更复杂,雌鸟的叫声比雄鸟的叫声幅度更高;(3)鸟类鸣叫的复杂程度和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声谱分析,研究了5-120日龄雌、雄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的声谱变化,及该时段3个主要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体积、睾丸(睾酮)的相应改变。结果如下:①45日龄以前,雌雄鸟只能发出简单鸣叫(call),鸣声基本不会鸣唱。②雄性HVC,RA,AreaX体积均比雌性大2-6部。3个核团的大小发育不完全一致。各核团的快速生长期与鸣唱学习的主要时段(60-120日龄)不同步,说明核团的个体发育可能不完全受发声行为的影响。③睾丸的充分发育(120日龄后)及血液中具有较高的睾酮水平是雄鸟发出成熟鸣唱语句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头条新闻     
鸟儿在梦中学唱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睡梦对于鸟类学习鸣唱极其重要,甚至大脑中负责学习的神经只有当鸟儿处于睡眠时才能活跃起来。该结论对人的学习研究亦有影响,毕竟鸟类学唱的机制其实与人类学习说话和外语的机制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3.
鸟类鸣唱是一种复杂的发声行为,需要感知和运动技能学习等神经过程的参与。与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相似,鸟类鸣唱学习过程由脑中的一整套神经结构所控制,我们称之为鸣唱控制系统。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鸣唱控制系统对鸣唱行为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已在BDNF对鸟类鸣唱调控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BDNF影响新生神经元募集及存活、性激素及性别二态性、鸣唱控制系统季节可塑性和鸣曲形成等科学问题。文章对BDNF与鸣唱行为调控关系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世界》2009,(1):5-5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睡梦对于鸟类学习鸣唱极其重要,甚至大脑中负责学习的神经只有当鸟儿处于睡眠时才能活跃起来。该结论对人的学习研究亦有影响,毕竟鸟类学唱的机制其实与人类学习说话和外语的机制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5.
Pan X  Li DF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1):72-74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化是由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介导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6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峰附近的华北落叶松林内(113°49′33″E,38°44′59″N,海拔2 056 m)观察到1雌1雄2只鹟科鸟类。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翼各具1道棕白色的翼斑;喉部、胸部浅褐色,并略带皮黄;尾上覆羽沾棕色;眼周白色,嘴黑褐色。雄鸟上体暗蓝灰色,喉、上胸、两胁橙红色,腹部颜色逐渐变白,尾近黑色。发现时,雌鸟往返飞行于落叶松枝和地面进行觅食;雄鸟在落叶松上部的树枝上频繁地鸣唱。经查阅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曲利明2014,Clement et al.2016),确定该鸟种为锈胸蓝姬鹟(Ficedula hodgsonii)(图1)。  相似文献   

17.
王爱真  吴君  王稳  魏青 《四川动物》2022,(2):162-167
城镇化提高了环境噪音水平,一般认为高水平的噪音对城市鸟类鸣声的传播会带来不利影响。城市鸟类可以通过提高最低频率、增加鸣唱长度和缩短鸣唱的起始音素长度等不同的响应模式调节其鸣唱特征以实现鸣唱的有效传播。本研究采用Avisoft SASLab Pro比较了西宁市3个不同噪音水平下,金翅雀Chloris sinica的鸣唱特征(最高频率、最低频率、频宽、主峰频率、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的差异,以探索鸟类对梯度噪音水平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噪音水平的升高,鸣唱的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模式,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呈现出短-长-短的变化模式;高、低噪音组内不同地点的鸣唱主峰频率差异显著(P<0.05)。结合鸣唱地点的植被特征,推测金翅雀在提高鸣唱频率避免被噪音掩蔽和降低频率以利于在林间传播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权衡,鸣唱频率和鸣唱长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主峰频率对噪音外的其他环境因子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10种鸣禽控制鸣啭神经核团大小与鸣唱复杂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进一步揭示鸣禽鸣唱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本实验先对 8个科 10种鸣禽的鸣唱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录音 ,并借助声谱软件分析了每种鸣禽的鸣唱复杂性。鸣唱语句复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 :短语总数、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所有短语的总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最长短语的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然后 ,测定了前脑三个鸣啭学习控制核团和一个与发声无关的视觉参考核团体积 ,分析了鸣唱语句复杂性和这些核团大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1)HVC和HVC/Rt与 7种鸣唱语句复杂性指标无关 ;RA和RA/Rt与总音节种类数相关 ;AreaX与总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相关 ;2 )HVC/RA和HVC/X比值与多个鸣唱语句复杂性指标相关。结果提示 :鸣禽鸣唱复杂性不同特征可能受不同神经控制  相似文献   

19.
鸣禽鸣唱与人类说话一样,都是在教习和听觉反馈下形成的感知运动学习过程。鸣禽鸣唱的发育和成熟巩固依赖于发声通路和前端脑通路组成的鸣唱系统的完整。前端脑通路中的X区在鸣唱学习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X区的形态组织结构、在鸣唱发育与成熟巩固中的作用、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将X区与哺乳动物基底神经节的学习记忆功能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与人类语言学习或形成一样,鸣禽鸣唱也是一种发声学习行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发声学习过程均需听觉反馈的参与,幼年期具有更强的发声学习能力,可对复杂的声学结构和音节序列进行控制等。尽管鸣禽和人类的发声器官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发声的物理机制仍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虽然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鸣禽和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远,但通过对比发声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路——脑干先天发声控制通路,以及与发声学习相关的更高神经水平的发声运动和学习通路脑区位置、相互联系、功能及基因表达谱,提示鸣禽鸣唱和人类语言的神经控制具有一定的进化相似性。这些共同特征使得鸣禽成为了研究发声学习的理想模型。本文对鸣禽与人类的发声器官及发声行为的神经控制通路进行了比较,并对鸣禽模型在人类失语症治疗研究中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神经机制及语言障碍的治疗带来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