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发动态     
我国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近日发现乙型肝炎(HB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功能性受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深入研究乙肝感染机制,并为感染及相关疾病提供有用的治疗靶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eLife杂志上。HBV及其卫星病毒HDV必须通  相似文献   

2.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组装成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其毒粒为直径35~37nm,大小介于HBV的Dane颗粒和HBsAg颗粒之间的球形颗粒。病毒颗粒外层由脂双层和HBsAg组成,内包含由HDAg和HDV RNA基因组结合组成的核蛋白体。HDV是目前所知唯一具有  相似文献   

3.
病毒蛋白脂酰化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红  叶荣 《微生物与感染》2014,9(2):122-130
脂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主要包括棕榈酰化、豆蔻酰化、异戊烯化和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共价结合4种方式。不同的病毒蛋白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脂酰化,其生物学功能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棕榈酰化通常能增强病毒跨膜蛋白的疏水性,调节这些蛋白的胞内运输及定位,进一步影响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膜融合、病毒颗粒装配及释放等步骤。豆蔻酰化则可调控病毒蛋白表面的正电荷强度,使病毒蛋白与脂质膜的亲和力改变,如preS1豆蔻酰化加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受体识别能力及感染性,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Nef豆蔻酰化为病毒感染及免疫应答所必需。异戊烯化能使病毒游离的蛋白与膜结合,并介导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如大HDV抗原(L-HDAg)异戊烯化有利于其运输至内质网膜上,与HBV表面抗原(HBsAg)及HDV RNA共同形成HDV颗粒。此外,一些病毒蛋白与GPI通过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GPI基团可改变感染细胞的膜结构及胞质内磷脂构成,如GPI与朊蛋白(PrP)结合导致细胞型朊蛋白(PrPc)交联或羊痒疫朊蛋白(PrPsc)聚集,与朊病毒引起的海绵样病变有关。进一步了解病毒蛋白脂酰化机制,有利于设计和开发以此为靶点的特异性抗病毒新药。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丁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组装成有感染的病毒颗粒[1].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包括:①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肾损伤是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②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直接感染肾脏,可原位表达其HBV抗原(HBAg)及其他产物介导肾损伤。③HBV感染后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病毒不能被清除,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可造成肾脏损伤迁延进展。④HBV基因变异可导致病毒致病力改变,并影响机体清除病毒。⑤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存在HBV-GN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HB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是HBV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其中大多数育龄期的乙肝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HBV母婴阻断成了临床愈发关注的问题。实践中,即使HBsAg阳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有5%-10%的新生儿感染HBV,尤其母亲为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者。因此,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NICE)指南推荐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替比夫定进行母婴阻断,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机率,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和预防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母乳喂养和分娩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谨从HBsAg筛查、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阻断方法、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如何优化管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并对未来HB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发乙型肝炎的病因,慢性化程度较高,后期可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IL28B基因属于新型干扰素λ家族,已有研究报道其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毒自然清除率具有相关性。通过探讨IL28B基因遗传易感性与HBV感染、患者治疗应答和病毒清除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宿主基因多态性在HBV感染治疗和病毒自然清除中的作用机制,为乙肝患者个体化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病毒黏着并进一步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关键步骤。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几种可能的HBV受体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阐明HBV入侵肝细胞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性嗜肝RNA病毒,从1977年Rizzetto发现δ抗原至今,HDV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1986年Denniston等首次将HDV cDNA克隆成功,开始了HD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而最近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了有HDV基因复制与表达的细胞培养系统,使HD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2.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全球大约有2.5亿HBV慢性携带者。我国大约有7500万HBV慢性携带者,位列全球各国之首。HBV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预防和治疗HBV慢性感染意义重大。成年个体感染HBV后,绝大多数个体可以清除病毒,只有少部分个体(~10%)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病毒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这种个体化差异。病毒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13.
γ/δ T细胞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诸多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γ/δT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个T细胞亚群,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之一。近年研究发现,肝内富含γ/δT细胞,而病毒性肝炎肝内γ/δT细胞数量显著增高。目前有关γ/δT细胞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CV感染领域,即γ/δT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抑制体内HCV的复制。目前,有关γ/δT细胞与HBV感染的报道甚为少见。慢性HBV感染体内可能导致γ/δT细胞免疫学功能异常,这可能是导致体内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造成的肝脏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因此,HBV病毒颗粒在肝细胞中的分泌效率会极大地影响病毒的致病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了一些具有病毒高分泌特性表型(克隆4B)和病毒分泌受阻表型(克隆3.4)的病毒株。研  相似文献   

15.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是一种缺陷负链RNA病毒,其表面被乙肝病毒抗原(HBsAg)所包裹,内为丁型肝炎抗原(HDAg)及其基因组RNA。HDV基因组中有多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其中只有抗基因组RNA链上的一个ORF编码的蛋白与HDAg相关[1,2]。HDV的抗原、抗体的测定是HDV感染诊断的主要标志,为了改进和提高HDV ELISA诊断试剂的质量,制备高纯度和高效价的HDAg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构建了HDAg基因表达株,以pQE表达系统为载体,利用该载体本身具备的6个组氨酸序列结构(6×histag)来纯化蛋白,直接提取高度纯化的HDAg,并应…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它的防治国内外均十分重视。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HBV是部分单链的D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了表面抗原蛋白、核心抗原蛋白以及内源DNA聚合酶等蛋白质。乙肝表面抗原蛋白(HBsAg)是病毒的外壳蛋白,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能形成直径约22nm的表面抗原颗粒。用它作为抗原给动物注射,可使动物产生专一性抗体。  相似文献   

17.
从动物模型看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亮  王盛典 《生命科学》2010,(4):338-34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嗜肝DNA病毒,尽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以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HBV感染性疾病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多种小动物研究模型的建立,使我们对HBV感染致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包括:分子病毒学特征、在感染细胞中生命周期、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肝脏病变的免疫病理机制等。但是,由于已有动物模型的种种限制,我们对HBV感染及乙型肝炎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目前除了抗病毒治疗外,还没有有效地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建立能够真实反映临床HBV感染、乙肝发生和进展过程的纯系小鼠模型,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HBV感染的侵入机制、宿主和病毒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预防和治疗HBV感染的新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后在外周血和肝脏中的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同属嗜肝病毒,两者的病毒大分子结构和复制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了解DHBV实验感染规律和病毒在血液和肝脏内的动态,有助于研究病毒复制特点和抗肝炎药物的效果。 本文用DHBV-DNA杂交阳性和DHBV-DNA多聚酶阳性的上海鸭血清,静脉注射1~3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旱獭类动物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旱獭类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同属嗜肝DNA病毒科(Hepdnaviridae)。1977年Summers等在美国一种美洲旱獭(Marmota monax)中首先发现了WHV,形态学和免疫学研究表明,WHV与HBV有密切关系。感染WHV的旱獭,可发生急性肝炎,也可长期携带病毒并伴慢性肝炎,有些可发生肝细胞肝癌。因此,旱獭是研究人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嗜肝性主要由病毒与受体作用的特异性、支持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形成的宿主因子和促进病毒RNA转录的核因子3种因素决定。人的肾脏很可能也提供这些要素,且许多研究发现HBV感染标记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脏细胞中。本文探讨了HBV感染肾脏的可能性。由于目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是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指标,如果肾脏也是HBV感染、表达和复制的另一靶器官,则肾脏在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