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是从细胞水平阐明生命的延续,内容抽象、过程复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毛根玩具可塑性强,能很好地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利用毛根玩具构建模型,与讲授法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活跃,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重视证据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构建模型—发现问题—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学习。  相似文献   

2.
以数学模型构建方法为指导,以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例,描述了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在模型构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为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亲身参与模型构建的过程,构建模型、应用模型及拓展模型,最终形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同时也为生物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挖掘"免疫调节"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模型构建思想,通过设计问题串、资料分析和观看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归纳并构建多个概念模型,最终促进学生构建免疫调节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4.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肺通气"的难点,引导学生在体验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构建、模拟实验等形式,认识肺通气的结构基础,理解肺通气的物理学原理,以达成"肺通气"概念的自主构建。  相似文献   

5.
以"人体的血液循环路径"为例,论述如何基于模型构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模型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开发模型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初识到再识血液循环路径,将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和简化,构建模型,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6.
在"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一节教学中,围绕"动、植物细胞能否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展开论证,帮助学生构建"渗透作用"的科学概念,理解水进、出细胞的原理,同时提升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一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而有序的资料,师生共同合作构建生物膜模型,设计实验方案、相互评价.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增殖》中"细胞分裂的主要事实、有丝分裂过程的模型构建、相关演示和观察实验"等关键模块的教学内容,从"生物学史的阐释与传递中重回知识发生过程;通过自主与合作在实验中提升探究能力;构建3种模型,从具象到抽象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在模块组合与变换中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阐述了相应的教学创新设计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模型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构建并丰富重要概念。"拒绝吸烟"一节的教学设计以模型为基础,帮助学生感知事实,丰富和转变前概念,进而构建科学的概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以一滴血的旅行为线索,围绕"血液沿着怎样的途径在心脏与血管之间循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4个环节构建生物模型,通过展示、讨论、互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活动,用"以画促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的重要概念,并将此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以"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为例,阐述了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活动为载体,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合作探究和互动评价的教学策略进行概念构建教学。通过确定大概念,逆向设计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实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明示要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构建DNA空间结构以突破概念学习的难点,尝试概念学习的迁移,最终达到学生构建并正确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中,以"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情境组织教学,基于学生系列实验探究后获得的数据构建数学模型,明确在现实条件下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而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曲线模型,让学生真正体会在做中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学论证CER模型对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模块第2章第3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论证的三大要素"证据、主张、推理"出发,结合实验方案设计、资料探究论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控和负反馈调节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解决问题,以达成概念教学和论证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主要阐述"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思路和目标表述,以及模型构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单元教学通过访谈法进行学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行为、情感和行为倾向,通过呈现科学史料,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4个基本步骤构建DNA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进而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特性。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血液循环"概念教学中,以"原型-模型-概念"为主线,将抽象不可见的人体血液循环,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模型,并对模型的使用进行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构建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发展逻辑思维,在感性体验中理性认识血液循环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在"蛋白质"一节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从感性和理性2个层面认识到蛋白质广泛存在,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运用球棍模型构建氨基酸和二肽结构模型,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构建蛋白质核心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种群"概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沿着概念学习进阶的途径,通过资料分析、模型建构等方式,探索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达成对"种群"概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细胞膜"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尝试体验式学习模式,基于科学史资料分析,通过动手、动脑逐步完成细胞膜的模型构建,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以"人类的性别决定"为例,立足课堂实践,用"理想模型法",通过模型的制作和使用,为学生自主构建概念体系提供时空、载体、活动,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型,实现初中生物学教学"宏观、微观、概念"统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阐述在"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化方法引领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