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本实验用古典的Aoyama氏法显示小白鼠副睾上皮、胰腺外分泌上皮、肾近曲小管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小白鼠分三组,第一组正常作对照用,第二组于杀死取材前半至1小时内,用1毫克硝酸匹罗卡品从皮下注射入动物体内,第三组在杀死取材前半至1小时内用0.2毫克硫酸阿托品从皮下注入动物体内。 2.比较三组小白鼠四种器宫的高尔基氏器后,发现有显著的区别:①正常小白鼠副睾上皮细胞和胰腺外分泌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呈网状或略呈网织状。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高尔基氏器呈小滴状或由小滴速成短杆。肠腺上皮细胞内的高尔基氏器是小块状;②用硝酸匹罗卡品注射小白鼠后,器官或腺体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因颗粒浓集而膨胀很大。同时形成分泌滴排出于腔中;③用硫酸阿托品注射小白鼠后,器官或腺体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氏器显现紧缩,很少或不形成分泌颗粒。 3.细胞内高尔基氏器的膨胀紧缩及颗粒的涨落与分泌的生理和药理机能有关,而颗粒的集散又影响高尔基氏器的改变。故我们同意Nassonov与Bowen(1924a)的主张,认为高尔基氏器可能是细胞中有分泌机能的主要机构。  相似文献   

2.
乌梢蛇上唇腺及达氏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4条乌梢蛇的上唇腺及达氏腺。两体均具分叶,上唇腺为混合腺,基分泌部呈管泡状,由大量的粘液性细胞和少量的浆液细胞组成,达氏腺为浆液腺,其分泌部呈分枝管状,由单层柱状上皮的浆液性细胞组成,腺体具单一导管。最后讨论了两腺体的生理功能,协同作用及达氏腺在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虎斑游蛇毒器的解剖及离体达氏腺的产毒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牛青山  刘明玉 《动物学杂志》1994,29(6):44-46,64
本文通过对辽宁产虎斑游蛇毒器的解剖,描述了其毒器的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并测定了离体达氏腺的产毒量。  相似文献   

4.
人参镇静、抗疲劳及抗高温低温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吉林人参水浸液給小白鼠腹腔注射,以各种实驗方法观察了人参的鎮靜、抗疲劳及抗温度刺激的作用。得出結果为:人参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鎮靜效应非常显著 (P<0.001),对士的宁、戊四唑等中樞兴奋药引起的惊厥也有显著性不等的拮抗效应。人参的抗疲劳作用表現在显著延长了小白鼠的游泳持續时間,其主要原因經直接测定系由于人参显著降低了氧耗量,故在缺氧条件下能相对延长动物的生命。人参又能提高小白鼠耐受高温、低温的能力(对低温比对高温更显著),但摘除腎上腺后則此效应消失。这暗示此項效应与垂体一腎上腺系統的应激反应有一定关系,但人参本身并不具有腎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抑制小白鼠自发活动与提高小白鼠耐受低气压缺氧能力两方法,按其出現的稳定性与差异的显著性,适合于用作人参产品效价的檢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1.本实验对钩棘单睾吸虫(成虫、囊蚴、雷蚴、尾蚴)的形态及生活史作了详细的观察。 2.小榄白鲩鱼鳍上钩棘单睾囊蚴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都比较高。根据囊蚴的寄生状况,广东人对鱼类食品的烹调特点,文献中所记载的异形吸虫的致病作用以及在广州或其附近发现过异形吸虫的报告,估计广东居民中可能有异形吸虫病的存在,并推考了其所以未被发现的原因。 3.钩棘单睾囊蚴、成虫的腹面及背面都有皮腺。囊蚴腹面皮腺的总数及皮腺行数都不恒定,而各行之皮腺数也大多没有规则。 4.由小鸭及小白鼠中钩棘单睾成虫的寄生状态可知该吸虫在这两种小动物体中比较适宜的寄生部位是迴肠下段。寄生部位较深的成虫并无死亡的或发育不良的,所见到之死亡成虫绝大多数是混在排泄物中,也有少数见于粘膜表面。根据寄生虫一般的生活规律及本突验所见之寄生现象,对Africa氏等所述关于异形吸虫和宿主间平衡关系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5.在小白鼠的突验中发现感染天数不同的成虫,它们的虫体及生殖器官的大小可以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各器官和虫体前端间的相对距离可因成熟度和活动度不同而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尤以生殖器官为甚。本文对Kobayasi氏所定“新种”的根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研究被动吸烟对小白鼠睾丸形态学上的影响为题,探究其对人体睾丸的影响。实验用香烟的烟雾来染毒小白鼠30d,最后对小白鼠进行解剖,取出其睾丸并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和分析被动吸烟对小白鼠睾丸形态学上的影响。结果表明,睾丸生精小管间的结缔组织变薄且不完整,各级生精细胞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有头无尾的畸形精子,睾丸间质细胞模糊甚至消失,支持细胞结构变得松散。同时还发现,睾丸的受损程度与染毒频率成正比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哺乳纲动物实验教学改革.传统哺乳纲动物实验以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a)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教改后将家兔和小白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同时作为本实验的代表动物.在本实验中通过对2届本科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通过家兔和小白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的比较,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且较好地掌握了哺乳类的一般观察和解剖方法,增强了独立动手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唾液腺的解剖是研究捕食性蝽类唾液成分及功能的关键。以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为例,报道了解剖获得其完整唾液腺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解剖方法相比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镊子固定虫体,更有利于唾液腺的解剖与收集。通过拍照观察,叉角厉蝽的唾液腺由主腺、副腺、肺门和导管组成。主腺可分为主腺前叶和主腺后叶,它们之间通过肺门相连。主腺肺门处着生有两根导管,其中一根导管与口器相连,而另一根导管与副腺连接。本文描述的解剖方法以及叉角厉蝽唾液腺形态结构可用于指导解剖获得其它捕食性蝽类的唾液腺,进而提取唾液开展成分鉴定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金荣  蓝海  黄晓军  陈远辉  吴卯斌 《蛇志》2007,19(3):202-205
长期以来,人们仅把具有沟牙和管牙的蛇视为毒蛇,然而,近年来发现游蛇科中的虎斑颈槽蛇、红脖颈槽蛇、颈棱蛇、赤链蛇等既无管牙,也无沟牙,却频频发生这类蛇咬伤人后引起中毒的事例,甚至出现被咬伤致严重出血休克死亡的事件。经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蛇虽没有沟牙和管牙,但却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可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这类蛇与毒腺的导管有联系的上颌牙明显粗大,上颌牙与上颌骨、横骨连接牢固,毒腺里的毒液可顺着粗大的上颌牙流入伤口,因此,应视为"后毒牙类毒蛇"。  相似文献   

10.
恙虫热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有多种类型。从宫崎地区的恙虫病患者中分离出的立克次氏体对小白鼠致病性弱,小白鼠虽可感染发病,但不死亡,很难在腹腔内细胞或脾中发现立克次氏体。在一般恙虫热立克次氏体的研究中常用的鸡胚卵黄囊和细胞培养法中几乎不繁殖,这就使立克次  相似文献   

11.
和七一  余晓东  柳建平 《四川动物》2007,26(2):255-257,I0002
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具有已知蛇类中罕见的颈背腺及其毒液。肉眼观察发现腺体呈珠球状,8~13对腺体呈平行排列,腺体间隔分布;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腺体上无开口,无合成毒液的细胞器;实验表明毒液有神经毒性,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97.99mg/kg,SDS-PAGE电泳呈现4条蛋白条带。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颈背腺毒液很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辅助防御系统,增强DuvemoY腺毒液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 在小白鼠的胰腺分泌周期中胰腺细胞的三种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的活性在休息期中都很高,在发放期中都很低,在注射毛果芸香碱后恢复12小时的时候均为最高。它们的变化是大致平行的。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到的酶原粒变化与上述酶活性变化相一致,表明三种消化酶的活性与腺细胞内的酶原粒有密切关系。 (二) 小白鼠的胰腺分泌周期中,腺泡细胞内的RNA与DNA的反应并无大的改变。 (三) 在正常饥饿24小时的小白鼠胰腺组织中,用组织化学方法所显示的脂肪酶与胞浆内酶原粒有关,以极粗的颗粒形式分布于腺细胞近腺腔端。在胰腺的分泌周期过程中,脂肪酶的组织化学反应与生物化学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了用Gomori氏法所显示的脂肪酶确能代表胰腺内所合的脂肪酶。  相似文献   

13.
曹政  刘明阳  蒲德永  张志升 《蛛形学报》2010,19(2):87-91,103
运用显微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我们首次对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腹部的5种丝腺的形态进行了分离、拍照和切片观察.研究发现壶状腺腹腔较大,有多根纺管;梨状腺为多细胞腺体、成簇;集合腺有不规则的分支,纺管外附着小结节;葡萄状腺成簇.各类型丝腺腺体细胞明显可见,但未能明显见到不同丝腺腺体细胞的形态区别.同时也发现了几个存疑形态:壶状腺上附着的腺体、壶状腺下导管和壶状腺腺体细胞,它们可能与蜘蛛腺体的退化或发育等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物酶一次性水解猪全血与干血粉,获得含17种氨基酸的水解物,蛋白质含量达83.33%。系统对该水解物进行了氨氮、总氮、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同时,还检定了水解物的细菌数及Hg、Cd、Pb、As等有害元素含量,结果证明符合国家标准。又以水解物连续饲喂小白鼠20日,未见毒性。从分析饲喂30日后的小白鼠血浆蛋白及SH含量,发现清蛋白含量增长,血浆SH含量未见变化。30日小白鼠肝组织重量及指数不变,解剖观察也未见病变,进一步说明水解物无毒性,唯免疫器官脾脏增大21%。最后,以1%浓度水解物添加普通酱油,结果提高氨氮32.43%。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下唇腺解剖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为进一步探索口交哺和品级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显微解剖观察,了解黑胸散白蚁下唇腺的形态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解下唇腺的结构及神经支配;通过饮水实验,研究工蚁饮水及下唇腺囊的贮水功能。【结果】黑胸散白蚁下唇腺是左右对称结构,每侧构造由一个下唇腺腺泡群、一个下唇腺囊及相关的导管组成。每侧导管分别开口于舌基部下方。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在下唇腺大小、下唇腺囊大小、腺泡大小及腺泡数量4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级个体;兵蚁、工蚁、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较为发达,相互之间这4个参数的差异性不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工蚁下唇腺腺泡由主导管和分支导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分布。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获得的水贮存在下唇腺囊内。【结论】黑胸散白蚁不同品级个体间,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比较发达,说明蚁后除行使生殖职能外,还承担交哺育幼等职能。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下唇腺囊有贮水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小白鼠经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后对脑内与皮下攻击的保护力。此外,也进行了抗体水平与保护力关系的研究。实验证明小白鼠经一次脑炎疫苗免疫后虽然对脑内攻击没有保护力或保护力很低,但在皮下攻击时可以观察到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力,而且在免疫后一、=天时对少量病毒的皮下攻击已有保护现象。脑炎疫苗二次免疫小白鼠后,小白鼠不仅对皮下攻击有很高的保护力,而且对脑内攻击也能表现有保护现象,其保护指数不仅与疫苗量有关,而且与注射嗣隔有关,一般注射间隔短者其保护力较低,注射间隔长者其保护力则较强。实验并就明免疫的小白鼠对脑内攻击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不长,而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较久。最后,本文对机体的保护力与戚染途径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哈氏腺作为“视网膜-松果体轴”的候补结构,介导了体外光信号与体内神经内分泌调控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的生理功能,并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控。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是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检测SS基因在黑线仓鼠哈氏腺的差异表达模式,为光信号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野生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性别和年龄个体哈氏腺的形态学指标,克隆了哈氏腺SS cDNA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哈氏腺中S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黑线仓鼠体重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哈氏腺的长度和重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调整体重影响后,哈氏腺的重量和长度没有年龄之间的差异,但哈氏腺重量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2)克隆到黑线仓鼠哈氏腺SS cDNA序列489 bp ,并对序列结构进行分析,黑线仓鼠哈氏腺SS cDNA具有典型分泌蛋白cDNA的特征,并在进化上高度保守;(3)检测到SS mRNA在黑线仓鼠哈氏腺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4)随着个体性成熟和衰老,黑线仓鼠哈氏腺中SS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其表达量分别与哈氏腺长度和重量的发育变化负相关(r=-0.557,P=0.022;r=-0.806,P<0.001)。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哈氏腺重量和SS表达量均表现出两性异形,可能是对不同繁殖策略的适应;SS基因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野生黑线仓鼠哈氏腺的生长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白色葡萄球菌ATCC26104、流感嗜血杆菌ATCC58528、卡它布郎汉姆氏菌ATCC29108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ATCC32212为气管炎疫苗滴鼻剂的生产菌株。选择适宜的吸收促进剂和凝胶剂,将传统的气管炎疫苗针剂改制成气管炎溶菌菌苗凝胶滴鼻剂。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凝胶滴鼻剂和针剂对小白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气管炎疫苗凝胶滴鼻剂对小白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针剂相比,对小白鼠的非特色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不同剂型和标准样品的细菌学检测,没有分离、培养到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耶尔森氏菌、炭疽菌、弧菌、大肠杆菌、化脓性球菌等致病细菌。并用不同剂型口服和注射感染小白鼠,观察了其体表症状及内脏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该杀虫剂不引起致突变作用,对人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棕色田鼠胃的适应性特征。方法采用大体解剖、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方法,观察棕色田鼠胃部形态学结构特征。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棕色田鼠胃部可明显的分为2个胃室,根据有无腺体分布可分为有腺区和无腺区,第一胃室及第二胃室的大部分区为无腺区,胃的无腺区表面为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有腺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第一胃室与第二胃室交界处存在有19~21个特殊的瓣膜结构。结论棕色田鼠胃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出现了两个胃室,胃室之间首次发现有瓣膜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