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教学背景分析 1.1课标分析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J型曲线和S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对于两种曲线产生的条件是:J型增长曲线一般出现在理想条件下,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很少出现J型增长曲线。某种群迁入一个比较适宜的环境中,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J型增长曲线,由于环境阻力的限制作用,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而对两种数学模型隐含的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3.
在20℃、25℃和30℃3个温度,0、10%、20%和40%4个土豆浓度以及0、2%、5%和8%4个葡萄糖浓度条件下,通过三因素交互实验,发现酵母菌在25℃、8%葡萄糖浓度和40%土豆浓度组合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率最高;在20℃、5%葡萄糖浓度和20%土豆浓度,20℃、8%葡萄糖浓度和10%~20%土豆浓度,30℃、8%葡萄糖浓度和10%~40%土豆浓度等组合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适合进行数学建模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1.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种群数量的变化部分,虽在字里行间表明了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1.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种群数量的变化部分,虽在字里行间表明了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戴谷 《生物学通报》1998,33(5):28-28
在"鸟纲分类"这节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其共性,区分其个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单项比较,掌握正确的分类依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介绍与分类有关的常用术语,特别是鸟类的呼、足、羽形等外部形态特征。因为这些是现代鸟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抓住像足、羽形等这些外部形态特征,逐项比较,才能牢固掌握鸟纲的分类依据。例如,像的形状是分类上的一项重要依据,不同的鸟类像的形状不同:肉食性的鹰隼类,像尖锐而钩曲;食鱼的雁鸭类,像扁平具缺刻;啄食种子的麻雀则像粗短而呈圆锥状。只有分清这些…  相似文献   

7.
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计数环节耗时长,操作难度大,全班学生均参与较为困难。改进后的实验方案解决了计数耗时长的问题,且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9.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复杂、计数困难、硬件设施要求高,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严重影响实验的开设率。本文采用残翅果蝇替代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并通过自制果蝇培养瓶达到活体计数的目的,降低了实验难度,提升了实验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中,以"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情境组织教学,基于学生系列实验探究后获得的数据构建数学模型,明确在现实条件下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而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曲线模型,让学生真正体会在做中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高一生物学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培养时间和计数过程耗时较长,操作难度较大,通常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验、计数与建模。通过改进酵母菌计数时间,在一节课内让不同小组同时完成8 d的计数工作,改进实验,提升效率,当堂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构建生物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中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特色是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各种生物及生命活动的现象。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使生物教学特色得以更好的体现,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这种以电脑多媒体课件结合在屏幕投影系统进行教学的方法,本人在讲授《生物》(沿海版)有...  相似文献   

13.
在种群的特征(一)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调查农田中多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体会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DNA指纹在野生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方盛国  冯文和 《兽类学报》1996,16(4):246-249
本文用荧光素标记LZF-1基因指纹探针,以四川省冕宁县冶勒野外大熊猫的脱落被毛及尽量新鲜的粪便作样品,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巢域采集的粪便与被毛样品,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表明了大熊猫野外脱落被毛和粪便,能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6个被毛和9个粪便样品的结果,认定该生境中有7只大熊猫个体,纠正了有8只和8±2只的记载.3.应用DNA指纹技术及微机个体识别进行大熊猫野外数量调查,准确可靠,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15.
数量遗传学在害虫种群抗性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莫建初  唐振华 《昆虫知识》1997,34(3):183-186
自1908年Melander[1]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园蚧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对石硫合剂有抗药性以来,已有500多种害虫和害螨对一种或多种不同类群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2]。Dobzhansky[3]认为,杀虫剂抗性是一种进化现象,是害虫种群内部遗传结构在杀虫剂选择作用下持续变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害虫抗性种群内部遗传结构在杀虫剂选择作用下动态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抗性遗传力两个方面。遗传力估计是数量遗传学中研究生物群体遗传结构变化趋势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这种方法不需对控制性状的基因数作任何假设,因此在不清…  相似文献   

16.
为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入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DNA半保留复制的科学史,分析不同密度的大肠杆菌DNA在氯化铯密度离心中的条带,以及真核生物不同细胞周期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总结DNA复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是普通高中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之一。联系2014届南通市优课评比举办地——启东吕四镇的当地实际,巧妙选用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取多种不同的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前与课后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完成实验,不仅有效突破了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重、难点,构建了S型曲线,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天然林内红松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阔叶红松林为顶极植被的小兴安岭林区,红松在原始林下天然更新不良,幼树生长缓慢,往往老龄个体远多于中、幼树个体数量,人们称为“红松林下无红松”。因而有人认为红松是衰退种,要在群落的演替中淘汰掉。本文从红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出发,探讨其种群动态的规律。以逐步认识这一自然实体发展变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1985~2009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野外样线调查和社会访问调查的方法,对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记载的东北虎(Pantheratigris)、远东豹(P.pardus)、猞猁(Felis lynx)和豹猫(F.bengalensis)4种猫科动物中,野外调...  相似文献   

20.
1985年4月至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峰,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高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化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