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7—9月份在闽北崇安县五夫乡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产卵活动作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一、内容与方法清晨5—6时捕光法采集人房按蚊,选择胃血处于Sella氏Ⅱ期的新吸血蚊单管饲养,每4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以卵定种后,统计产卵时间、产卵数以及完成一次生殖营养周期所需时间。定种后按蚊解剖卵巢,按卵巢表面微气管末端形状来判定产卵与否,并计算经产蚊比率。二、结果与讨论(一)产卵时间:观察20批,其中嗜人按蚊270只,中华按蚊193只。两种按蚊多在夜间产卵,而以在22~2时为多(表)。表20批按蚊产卵的时间蚊种观数察2产:0卵1~%6产:0卵1…  相似文献   

2.
1986年1~3月,在蒙山和石臼港进行蚊越冬场所调查时先后在山洞及地下道查见淡色库蚊2万余只,全部是雌蚊。据文献介绍,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为了解越冬后无雄蚊交配能否产卵繁衍的问题,我们作了实验观察。3月上旬,在地下道捕到雌蚊400余只,分放入两个养蚊笼,仍置原处。4月7日将蚊拿到室内(室温16.5℃,相对湿度73%)饲血,并选吸血满腹的6只,在日平均气温为15.2℃(13—18.6℃)、平均相对湿度为76%(70—84%)饲养下,4月19日(吸血后12天)有3只产卵。随取卵块放入小罐的污水内,移放在日均温度22.3℃、日均相对湿度78%、水温16~20℃的伙房内。4月23…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牛房嗜人按蚊Anopheles(Ano.)anthropophagus胃血的来源,1987—1988年在四川省的江油、双流、长宁、珙县等地牛房,采集嗜人按蚊Ⅱ—Ⅲ期胃血标本367份,按《实用疟疾学》一书记载的方法,进行胃血沉淀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在牛房共捕捉按蚊1397只,其中嗜人按蚊为367只(占26.27%),中华按蚊为1030只(73.73%)。不同地区或不同月份牛房内嗜人按蚊所占的比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6月份高的可达32.05%,低的仅9.76%,10—11月可上升到75%,此结果与雷心田等(1987)在珙县洛表地区所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共采牛房嗜人按蚊胃血标本353份,同牛抗血…  相似文献   

4.
横山地区近二十余年来发生过三次较大的疟疾流行,高峰年代的发病率为36.5%,虽经历年积极防治,但发病率仍维持在5%以上。为了解传疟媒介的作用及其生态习性,我们于1984年6—9月进行了定点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一、种群组成:在人房共捕获按蚊351只,其中嗜人按蚊247只,占70.4%,中华按蚊104只,占29.6%;在牛房共捕获按蚊672只,其中嗜人按蚊109只,占19.2%,中华按蚊563只,占83.8%。二、叮人率:6—9月每旬进行一次人诱通宵观察,嗜人按蚊的叮人率平均为29.40只(15.3—46.3);中华按蚊为21.28只(10.7—27.0)。三、嗜血习性:嗜人按蚊在人房内的人血率…  相似文献   

5.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是我国北纬25~34°低山丘陵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1986年4月至1987年12月以珙县、宜宾市、长宁、高县、江安、筠连等县(市)条件基本相似的区乡进行了其种群变动情况观察。自人房捕获嗜人按蚊928只,平均密度1.26只/帐;牛房捕获该蚊610只,平均17.94只/人工小时(表)。表人房、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变化情况各月密度指数栖息场所123456789101112人房(只/帐)000.240.101.350.901.261.064.951.821.460.03牛房(只/人工小时)02.0010.0011.7519.0517.009.7011.5714.9458.3120.434.629~11月以环状沉淀试验…  相似文献   

6.
1988年6—9月我们对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3种蚊虫的叮刺活动和叮人率进行了观察,以作为分析丝虫病传播趋势、指导防治措施的依据之一。在川南、川西南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筠连、五通桥、雅安和川东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武隆、忠县、黔江等县农村,分别选定人房1间,于每月中旬由专人进行一次人帐诱饵通宵捕蚊,按小时分装,次日鉴种计数。共捕获嗜人按蚊1071只、中华按蚊576只、致倦库蚊646只。前者午夜后2—3时为叮刺高峰;次者午夜前后叮刺较活跃,黎明前为叮刺高峰;后者黄昏后、黎明时叮刺活跃,无明显叮刺高峰。3种蚊媒叮人率平均分别为44.6、…  相似文献   

7.
有关嗜人按蚊的越冬问题,国内虽已证明其蚊卵可以越冬,但幼虫能否越冬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6年1至3月在宜宾市旧州、方水等乡进行了此项观察。元月29日首先在一水坑中获Ⅳ龄幼虫和蛹各1只,2月3日和3月3日又在稻田、溪流获Ⅳ龄幼虫4只、蛹2只。分别于3月11、16和25日羽化,共羽化出雌、雄蚊各2只,经鉴定全为嗜人按蚊。我区冬期较短,气候较温和,全年平均气温以元月份最低(7℃左右),霜、雪少见,但在此温度范围内幼虫一般都不能发育,由于在室内以Ⅳ龄幼虫到孵出成虫平均约48天,我们所获Ⅳ龄成熟幼虫,显见是幼虫的越冬而不是由卵(越冬卵)孵化发育…  相似文献   

8.
分析蚊虫的生殖营养周期,对研究蚊媒性疾病流行病学和制定防制规划,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乐山市中区全福乡,对我省传播间日疟和马来丝虫病的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生殖营养周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方法与结果以人房蚊帐60顶和牛栏3间为捕蚊点。于6—9月每旬捕蚊一次。将所捕Ⅱ期胃血按蚊置室内阴凉处单只饲养。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记录每只蚊产卵时间和产卵数。根据成蚊形态和卵型鉴定蚊种。每日6:00、12:00和20:00分别记录室内温度和湿度。观察嗜人按蚊499只、中华按蚊163只。一般在吸血次…  相似文献   

9.
1983及1984年在乐山市全福乡和峨眉县胜利乡牛棚内作了按蚊自然感染牛腹腔丝虫的调查。方法在6—9月,上午及夜间捕捉水牛棚内饱血按蚊,每旬1—2次。蚊虫经单个饲养,待胃血消化或产卵后,以成蚊形态特征及卵型作蚊种鉴定。蚊虫解剖按常规。阳性蚊体内幼丝虫经分期、计数、透明固定后,置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大小、食道占虫体长度的比例、肛比率和尾乳突形状特征,鉴定虫种。结果解剖按蚊五种计3,158只,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为0.49%(11/2226),检获各期幼虫51条,平均4.6条/只,最高11条/只,6只蚊携带Ⅱ期幼虫25条,平均2.3条/只;雷氏按蚊嗜人亚种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0.
大劣按蚊生殖营养周期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大劣按蚊的生殖营养周期。在实验条件下每只雌蚊一生平均产卵326.92个,其中有2只产卵900个以上,雌蚊寿命可达61天,有2只雌蚊吸血9次,完成8个生殖营养周期。  相似文献   

11.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在我区分布面广,种群数量大,1988年4—11月我们对其产卵情况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见下表:表嗜人按蚊4—11月产卵情况月份捕嗜人按蚊(只)产卵蚊(只)总产卵数(粒)单蚊平均产卵(粒)产卵范围(粒)428233210139.68—208527263591138.160—233622202640132.052—205736344339127.678—174823233285142.859—184921202984149.2106—196104130294698.238—16511402180638.42—93合计23819723801120.822—233通过上述观察不难看出,我区嗜人按蚊繁殖季节长,单蚊产卵数量大,对本区嗜人按蚊分布及种群数量有较大影响。嗜人按蚊4…  相似文献   

12.
向邦成等(1987)曾报道我区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幼虫可以越冬。1986—1988年连续两个冬季对其越冬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并进行了一个冬季的模拟现场实验,结果如下:方法冬季各月分别设点对成蚊、幼虫、卵进行调查,将所获按蚊幼虫置水温18—22℃的实验室内,待羽化出成蚊后结合蛹皮进行鉴定,成蚊和卵则直接鉴定,并对入冬前成蚊体内脂肪体进行了观察。模拟现场则于11月2日起分别投入Ⅰ—Ⅳ龄幼虫各100条以上,于11月上、下旬分别投入该种蚊卵100粒以上并逐日进行观察。结果两年共查人房372间,牛房69间,自1986年12月23日至翌年2月…  相似文献   

13.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14.
望谟地区蚊种复杂,据张合(1960)报告,按蚊共达十七种。中华按蚊及微小按蚊是我国(包括贵州省)的主要传疟蚊种,是否有越冬现象,对消灭蚊虫和疟疾防治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对该两种按蚊在望谟地区冬季有无越冬,进行了以下的观察: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望谟县在我省南部,位于北纬25°30′,东经106°20′,观察地区的海拔约520—550米。该地属山区,溪沟纵横交错,稻田棋布。据望谟县蔗香水文站观察,1958年12月至1959年3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表1);1月4日至1月22日的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其中15、17、18日的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黄连木雌花芽的分化过程,以揭示黄连木雌花芽分化规律,为合理调控雌花芽分化质量和数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连木雌花芽的分化时期为当年4月中旬至10月底和翌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历时345 d左右.具有分化时间早、分化速度快但整个花序分化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黄连木雌花芽分化包括花序分化和小花分化2个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始期、苞片分化期、花序形成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被片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分化期等8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 1983年4月至1984年3月在滇西地区对微小按蚊(广义)Anopheles (Cellia)minimusTheobald进行了调查,该按蚊在芒市的密度最高。其季节消长,无论在人房还是牛棚,从8月开始,虫口密度明显上升,9和10月为高峰,11月急剧下降。牛棚微小按蚊的虫口密度约高于人房的3.5倍。室外居民点附近的土穴,4月份微小按蚊开始出现,6月较多,12月和翌年1—3月消失。 通过调查(表1),胃血沉淀试验说明该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 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 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 化劣势为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大口黑鲈卵巢发育特征, 采用人工控温和人工促熟的方法探究了温度和性激素对大口黑鲈性腺启动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大口黑鲈雌鱼性腺指数(GSI)周年变化在0.63%—7.95%, 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温由20.6℃降至11.0℃期间, 卵巢开始发育至Ⅲ期, 并以Ⅲ期越冬, 至4月中旬繁殖产卵, 5月底结束, 繁殖前约80%的雌鱼绝对繁殖力在4.5万—6.5万粒, 但受水温升高的影响, 卵巢中15%成熟卵母细胞未能产出而逐步退化, 产卵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卵未产出(GSI为4.6%); 雌鱼GSI与肠系膜脂肪系数(MFI)、肝体比(HSI)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明在此期间, 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部分转移至性腺, 优先保证性腺发育。在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实验中, 采用井水[水温(20±1)℃]降温和控温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大口黑鲈性腺的启动发育, 经过3个月处理, 控温组雌鱼卵巢发育至Ⅳ期末, GSI达到4.06%, 而对照组雌鱼卵巢处于Ⅲ期, GSI为2.52%, 两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雄鱼精巢均发育至Ⅳ期末, 控温组GSI达0.89%, 对照组为0.73%, 这表明可以通过温度处理来调控大口黑鲈性腺的发育。最后针对反季节繁殖中亲本的培育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后续培育反季节大口黑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蚊虫体外寄生物的研究可为蚊类防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990年7—9月分别对沐川、合江及珙县等地牛房内吸血按蚊进行了观察,且记录了按蚊体外寄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部份有寄生物的按蚊的产卵数等。观察的283只按蚊中,八代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贵阳按蚊体外均有程度不同的水螨和嗜蚊库蠓Culicoides anophelis寄生;微小按蚊、帕氏按蚊体外未发现有寄生物。一般一种按蚊体外只被一种寄生物寄生,仅在沐川发现极少中华按蚊体外同时有水螨和嗜蚊库蠓寄生,寄生数量各为1只(详见表1)。表1螨、蠓寄生按蚊的情况水螨嗜蚊库蠓蚊种检(只查数)寄生…  相似文献   

19.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58,(3):281-289
柑桔光楯枝绿天牛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亦有极少数为二年完成一代者。成虫5月间出现,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雌虫产卵于树梢之分叉处。6月间幼虫开始孵化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为害盛期。1月间幼虫进入休眠越冬,为害时间达180—200天。4月间化蛹,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该虫成虫寿命为15—30天;卵期18—19天;幼虫期为290—320天;蛹期23—25天。文中对该虫之各期形态与生活习性,亦有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20.
光周期对淡色库蚊滞育越冬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仁赉 《昆虫学报》1979,(3):294-300
本文观察了光周期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Coq.滞育越冬的影响,发现短日照导致雌蚊滞育越冬:1.卵巢滞育;卵巢平均长0.75毫米,第一卵泡平均直径0.04毫米(长日照卵巢发育,平均长1.23毫米,第一卵泡平均直径0.09毫米)。2.胃紧缩;圆柱形,无皱壁,最大横径平均为0.41毫米(长日照胃发育,有皱壁,平均最大横径0.78毫米)。3.拒绝吸血;吸血率仅为1.18%,唯一吸血的雌蚊吸血量仅为正常的1/4(长日照吸血率在80%以上)。4.积聚脂肪;含有中量和大量的占80%左右,(长日照脂肪含量少,微和少量的占80%以上)。5.寿命长可越冬;45天后有63%存活,10°—3℃温度下,越冬3个月存活28%,4个月后尚有10%,(长日照45天的全部死亡)。 对淡色库蚊光周期敏感虫期的观察,发现1至2龄幼虫对光周期不起反应。4龄幼虫、蛹和成蚊同时处理反应完全。羽化当天的雌蚊开始用短日照处理,仍可导致部分雌蚊产生滞育。胃和卵巢已发育和吸血产卵后的雌蚊不能再受短日照影响而滞育。从而说明淡色库蚊滞育越冬者均为新蚊,因此杀灭秋天蚊幼制止越冬蚊的发生是可取的。 对淡色库蚊还进行了光周期临界时间的观察,发现上海地区日照缩短到寒露后,就有大量拒绝吸血的滞育蚊出现。因此上海地区晚秋杀灭末一代蚊幼防制越冬蚊发生的工作,应在10月上旬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