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5-6月,作者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地区采得一批无尾两栖类标本。经研究鉴定,其中的大泛树蛙和三港雨蛙,为湖北省无尾两栖类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沈猷慧 《动物学研究》1997,18(2):177-182
1981-1986年、1995年先后在湖南省桑植县人相邻的湖北省鹤县采得雨蛙成体及蝌蚪一批、、该蛙具华西雨蛙的基本特征,但与指名亚种及贡山亚种不同。鉴别特征如:1)体侧及股前后、胫后黑色斑点较多。2)吻端有“丫”形色斑,其下垂枝达口缘,且宽于鼻间距,色斑两侧及上方不镶黑线。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和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两物种为湖北省两栖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1963年5月28日在海南岛尖峰岭拔海900米左右的杂草烂叶处,采到一只形态特殊的雌性蟾蜍,1964年1月又在该地采到一只。经研究鉴定为无眶蟾蜍 Bufo galeatusGuenther。在我国这是首次发现。该标本体长61.5毫米,头长22.0毫米,头宽26.0毫米,前臂及手长35.5毫米,后肢全长84.0毫米。  相似文献   

5.
脊椎动物的性腺发育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无尾两栖动物因其胚胎发育的独立性和易观察性而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良好材料,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无尾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性腺分化、精巢和卵巢的发育,以及配子发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无尾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主要发生在鳃盖褶和后肢芽形成时期,不同物种略有不同;性腺分化通常...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两栖类两新纪录——合江棘蛙和合江臭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23~24日,在重庆江津四面山大窝铺采得蛙类26只,其中合江棘蛙(Paa robertingeri)8只,合江臭蛙(Odorrana hejiangensis)1只,为重庆市蛙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无尾两栖类的原生殖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了无尾两栖类生殖质与原生殖细胞的关系,实验证明原生殖细胞是由生殖质决定的,如果生殖质受到破坏或其正常的空间结构受到干扰,就不能形成原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原生殖细胞由于形态发生运动而位于原肠腔底部,在随后的发育中由于原生殖细胞的主动运动而迁移到生殖嵴。异位的原生殖细胞可分化为其它胚层的细胞,因此生殖质在原生殖细胞分化中的确切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常常需要对所研究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 ,以便于对其个体活动的追踪研究观察。在有关研究工作中 ,目前使用多种标记法 ,如烙印法、同位素示踪法等。在对蛙类的研究实践过程中 ,我们找到了针对蛙类研究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标记法——划蹼法和切趾 (指 )法。由于蛙类个体小 ,较为脆弱。烙印等方法容易对其造成伤害 ,影响其生存 ,同时也不易进行操作。尤其是在蝌蚪变态期不易进行有效的标记 ,给追踪观察造成极大的困难。我们经过对中国林蛙的标记试验探索 ,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标记方法。即采用划去蛙…  相似文献   

9.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0.
答:我们课本上讲的是青蛙的变态.青蛙是无尾两栖类的代表动物.两栖类的另一大类群,如大鲵、东方蝾螈等属有尾两栖类,它们的变态与无尾类的变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变态过程中,虽然也是由肺呼吸代替了  相似文献   

11.
食物资源的利用是无尾两栖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策略和食物资源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总结近年来本领域的理论成果与发展动态,并对我国的研究现状和未来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虞世嘉  钱晓薇 《遗传》1991,13(5):19-21
本文应用腹腔注射活性炭吸附1dUR的方法制成骨髓细胞SCE标本,测定出泽蛙、虎纹蛙、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蛛的SCE值(雄雌)分别为7.81士0.42,8.02土0.45,4.76士0.28,4.54士0.32,8.79士0.34,8.38士0.42和7.42士0.48、7.91士0.46,表明无尾两栖类体细胞的SCE值是比较高的。本文还观察了SCE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SCE的分布与染色体的长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呼吸方式为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为探究两种呼吸器官的显微结构,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腺角蟾(Megophrys glandulosa)、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 gongshanensi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滇蛙(Dianrana pleuraden)、双团棘胸蛙(Gynandropaa yunnanensis)、贡山树蛙(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的皮肤和肺的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背部和腹部皮下可见血管交错成网状,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构成。除华西雨蛙外,其余10种均有分布于真皮疏松层与致密层间的钙化层;色素细胞位于疏松层上层,体背色素层较发达。肺囊状,中空密布血管,分为大小相当的左右肺叶,两肺叶相通并与心粘连,无气管和支气管。肺由肺囊壁、隔膜、毛细血管、肺泡细胞等结构组成。肺囊壁分为胸膜层、中间层和内层:胸膜层由扁平细胞构成,中间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层由肺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隔膜由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游离隔膜向中部靠拢可形成半封闭腔室,结合隔膜与肺囊壁形成封闭小腔室。在这11个物种中,肺较发达的个体,其皮肤结构中黏液腺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组织形态学特征表现出与环境适应性关系较大,而受到系统发育关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2013年8月在湖南省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原有文献记录湖南省存在龙胜臭蛙实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本次在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物种为湖南省新纪录。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无尾两栖类繁殖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大中学生物学教师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但往往限于条件和苦于不熟悉方法,愿望难以实现。现就无尾两栖类繁殖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供教师在进行当地某种无尾两栖类研究时参考。 (一)繁殖地点一般讲无尾两栖类的繁殖地点并不太隐蔽,多数种类是在水中繁殖,有的在静水内,有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18.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征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frithi,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首次描述了该种阴茎骨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区采集到乐东蟾蜍(Bufo ledongensis) 2只,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乐东蟾蜍此前仅发现于海南省的尖峰岭、吊罗山和霸王岭,本次在广东省的新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该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核型的宏观演化了解和比较不同物种的核型特征,是细胞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吴政安等(1987)表明,核型演化是造成近缘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从端部着丝粒向中部着丝粒型染色体,从小到大型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从多到少演化的趋势(Morescalchi,1973)。核型的宏观演化不仅表观在种间,在种内不同居群间表现也很明显。泽蛙(Rana li-minocharis)在东南亚是常见种。谭安鸣等(1986)观察到不同居群的泽蛙在核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居群间染色体变异及其积累的产物,是由不同居群向亚种、种演化的起始原因之一。除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外,次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