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胶质细胞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部分胶质细胞在体内外都表现出神经千细胞/祖细胞的特性,在适当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或少突胶质细胞。不仅存在于非哺乳类脊椎动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放射胶质显示出这一特性,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脑室下区和颗粒下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也是如此。在体外培养中,部分胶质细胞具有形成多潜能神经球的能力。在体内,胶质细胞充当前驱细胞时的命运受到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因子、血脉系统、胞外基质以及基膜等所构建的微环境的影响。胶质细胞的这些特性将对神经修复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长因子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是其中的一类,它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家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和其它神经营养因子。NGF家族包括NGF,BDNF,NT-3,NT-4/5和NT-6。这一家族可促进epidermic growth facter(EGF)反应 海马及前脑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GDNF家族包括GDNF,NTN,PSP和ART。GDNF家族促神经发育的作用主要在外周,它促进肠神经嵴前体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且对外周感觉神经的发育至关重要。其它生长因子如bFGF和EGF,它们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CNTF和LIF等在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中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脑卒中大鼠后室下区祖细胞和神经发生减少的变化情况。方法:2个月龄的Wistar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2组:脑卒中大鼠模型组(n=35)和正常组(n=35)。构建脑卒中大鼠模型后通过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大鼠祖细胞归巢情况、脑梗塞面积与对侧脑组织体积的百分比和脑白质纤维束重塑情况;采取免疫化组织方法分析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发生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脑组织内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再根据RT-PCR方法计算Neu N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结果:MRI扫描于T1WI及T2WI序列下,通过所得图像及信号可知,模型组大鼠祖细胞归巢信号变化、脑梗塞面积与对侧脑组织体积的百分比和脑白质纤维束重塑情况比较间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发生、细胞因子EVGF和BDNF水平、Neu N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大鼠低(P<0.05),而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则相对较高(P<0.05)。结论:神经影像可用于脑卒中大鼠后室下区祖细胞和神经发生下降的研究,结合组织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罗宁钟德君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8,8(6):366-372
锂在现代精神病学中使用超过65年,其构成了双相情感障碍(BD)长期治疗的基础。锂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已经被证实,包括抗病毒、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锂对造血干细胞(HSCs)、神经干细胞(NSCs)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目前已证实的分子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锂对保持HSCs和生长因子高水平的作用已被报道。锂可以改善HSCs的归巢能力、形成菌落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关于锂对神经发生影响的研究表明,锂可促进海马齿状回的干细胞增殖,并导致施旺氏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增强。锂被证实与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相关,具体作用反映在锂可改善突触的可塑性,促进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凋亡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锂离子的治疗可增加大脑灰质的成分,尤其作用在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等位置。锂对干细胞的作用涉及多条介质和信号通路,其中最重要的介质和信号通路被认为是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和Wnt/β-catenin通路,另外包括调节cAMP、蛋白激酶B、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肌醇单磷酸酶(IMP)水平的信号通路等也与锂作用有紧密的联系。锂在现阶段被利用于治疗BD和降低痴呆症患病风险的临床实验中,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发挥有益作用。除此之外,为了研究的发病机制和锂离子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从BD患者中获得的iPSCs也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Arnold R.Kriegstein实验室向来以动态细胞成像(Time-lapse imaging)技术为专长。此前已利用此技术发表数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并在2001年与其他实验室同时提供证据表明,一直被认为是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可以产生神经元,并且是在神经发育中的神经干细胞,生成大脑皮层中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众多神经细胞。成年哺乳动物内源性神经再生能力有限,无法弥补因神经疾病而导致的神经细胞缺失,因而,人们开始寻求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在动物模型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多种移植方法。该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来源、移植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实验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Qu等把神经球状态的未分化人神经干细胞 (HNSCs)注射到大鼠侧室。 30天后 ,发现移植的HNSCs分化成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这些细胞以非常有序的模式迁移到海马和皮层部位。形态学显示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沿侧脑室壁分布 ,有一些细胞则直接迁移到脑室内壁 ,而且与宿主脑建立了功能性联接。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 ,在大脑皮层HNSCs来源的 βIII tubulin阳性细胞长出朝向皮层边缘的树突 ,而在海马这些细胞表现出多重突起和分支 ,星形胶质细胞着色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人类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关键性靶基因及分子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神经康复患者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GEO数据平台芯片,采用单细胞测序方法(scRNA-seq),利用R语言从多分子维度(单细胞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和基因通路等)分析人类ESCs分化过程中的关键Marker基因并利用质控和数... 相似文献
18.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可导致感觉丧失、运动功能丧失和记忆衰竭等症状的难治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虽能延缓疾病进展,但局限性明显。而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及组织再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应用方面前景广阔。因此,本文通过对神经干细胞的现有来源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内皮细胞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但其来源有限,成为研究应用的主要障碍.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系,有可能成为获取内皮细胞的另一来源.就人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分离方法、相关分子机制及内皮祖细胞应用价值等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推动其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