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西藏自治区首次农业病、虫、草及天敌资源普查全区41个县市中,收集到的198种蜘蛛所出现380多频次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结合西藏高原自然概况,分为喜马拉雅亚区、藏南亚区和羌塘高原亚区。从其种类结构、生态类群特点,以及西藏特有种及与相邻地区同有种类情况的不同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其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2,39(5):335-339
沙漠蝗在史前期就是北非、西亚和印度等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与绿洲上的农业大害虫。我国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均有沙漠蝗的分布记载 ,虽尚未发生灾害 ,但是沙漠蝗猖獗发生的最大扩散区已达我国云南接壤的缅甸和西藏接壤的尼泊尔、印度。故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有关边防及农业植物保护机构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监测和预警 ,谨防沙漠蝗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正>色季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藏东南林区腹心地带。色季拉山海拔4728米,站在山巅之上,可以尽情地观赏日出、云海、林海,还可以远眺峻美的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山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植被变化明显,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多样。色季拉山记录的维管束植物有130科510  相似文献   

4.
张均  贺德先  段增强 《生态学报》2009,29(10):5485-5492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次生根特殊根毛的发生规律和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拔节后次生根近植株基部根体上特殊根毛普遍发生,其在次生根根体上的分布可区分为集中区、适中区和稀少区.特殊根毛集中区根毛的长度、直径、密度分别均大于适中区和稀少区,其中,长度和密度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生育期推进, 特殊根毛长度、直径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大多数特殊根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 根毛细胞突起和分枝现象较为普遍,特殊根毛细胞次生壁出现加厚现象.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原产地为西藏自治区白朗县马乡地区(海拔4500m以上)的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在人工条件下(在拉萨市区海拔3650m)为期4年的饲养繁殖情况,以及藏雪鸡在人工条件下所产的卵和野生卵的大小及重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时磊  林宣龙  赵蕙 《动物学杂志》2011,46(1):131-133
2008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期间,于察隅县下察隅镇采到2号壁虎科动物标本,经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yunnanensis),这是该种在西藏自治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
基于MaxEnt模型西南地区高山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巧利  何云玲  邓福英  李同艳  余岚 《生态学报》2019,39(24):9033-9043
采用1∶100万的中国植被类型图以及19个气候环境变量数据,基于最大熵(MaxEnt)算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构建西南地区高山植被地理分布的气候适宜性预测模型,模拟其在基准期(1960—2000年)和不同气候情景下(A2、A1B和B1)的气候适宜性分布格局,并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分析研究区高山植被地理分布气候适宜性的适用性非常高(AUC=0.93);最暖月均温、最湿季均温、最冷月均温等温度变量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区高山植被地理分布的气候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及云南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完全适宜、中度适宜、轻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所占总面积比例约为1∶1∶2∶5;1960—2050年研究区高山植被潜在地理分布的气候适宜性面积有不同定程度的减少;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山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均为不适应区所占总面积比例较大;伴随气候变化,研究区高山植被的适应性减弱,体现在其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区分布范围减少;海拔5000—5500m适应性较强,适应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53%左右);3500—4500m适应性最弱,适应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5%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采自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吉公镇巴蜗牛属1新种,吉公巴蜗牛Bradybaena(Bradybaens)jigongensis sp.nov.新种壳相与Bradybaena(Bradybaena)similaris(Ferussac,1821)相近,但前者个体体型较小,恋矢短且较真,其近端部断面为对称的二刃形,可与后者明显区分。正模,成螺,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吉公镇,1997-07-18 ̄19,吴岷采  相似文献   

9.
朱乐  赵利清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8):1506-1508
报道了十字花科(Brassicaceae)四齿芥属(Tetracme Bunge)一中国新记录种——帕米尔四齿芥(Tetracme pamirica Vassilcz.)。标本采自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生于干燥的河谷坡地。该种与相近种四齿芥的区别是,角果长10~13 mm,种子长1~2 mm。凭证标本保存在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0.
三岩藏族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岩是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与四川省白玉县交界的金沙江峡谷区, 本文对三岩藏族活体的测量数据做了统计分析, 认为三岩藏族的体质特征为高身材、中头型、中鼻; 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他们的体质特征不仅与中国南方、北方的其他民族有明显的差别, 而且跟藏族的其他支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三岩藏族具有独特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IS-EVI的西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MODIS-EVI和气象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西南地区2001-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并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15年,西南地区植被EVI以0.1%/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加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2)西南地区以高和极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省北海-钦州、贵州省邵通-毕节-遵义、四川省广元-广安以及西藏那曲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拉萨-阿里地区和四川成都-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3)植被EVI与同期温度和降水相关性较好,均以正相关为主。在0.05显著水平下,受降水驱动的区域呈斑块状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以及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受温度驱动的区域零星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受温度和降水共同驱动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北部,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以及四川和贵州两省交界处的小部分地区;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的植被EVI指数变化表现为非气候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陆蛭二新种(顎蛭目:山蛭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已报告山蛭属有七种,即森林山蛭Haemadipsa sylvestris Blanchard,1894(云南省景洪县金兰);日本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 Whitman, 1886(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养、勐腊、普文,南通区、勐罕、勐海等地);敏捷山蛭Haemadipsa zeylanica agilis Moore,1927(西藏自治区聂拉木樟木);盐源山蛭Haemadipsa yanyuanensis Liu et Song,1977(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蛾眉山蛭Haemadipsa emeiensis Liu.1984(四川省峨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海参骨片化石采自西藏申扎县木纠错西的多布日一带,主要有Theelia planorbicula Mostler,Theelia uariabilis alouakensis Kzour et Mock等晚三叠世诺利期标准分子。充分显示了海参骨片化石的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动物群的发现首次确定了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存在,并为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潮间带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采集这类动物必须采用特别的方法。本文仅介绍八种大形管栖动物,其产地以胶州湾的青岛湾——汇泉湾区,沙岭庄——沧口区,薛家岛——辛岛区三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区域为主。先按每种管栖动物从高潮线至低潮线分别介绍其活动情况。然后再介绍这些管栖动物的特殊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植被类型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其拥有独特而宝贵的植物资源。明确该地区植物本底资料及地理分布对本区域植物区系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和结果】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嘎玛沟区域高山植物多样性及区系调查为基础,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盔角马先蒿(Pedicularis cornigera T.Yamaz.)、细齿滇藁本[Hymenidium dentatum(DC.) Pimenov&Kljuykov]、噶穆兔耳草(Lagotis kunawurensis Rupr.)。【结论】文章对以上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报道,对于研究该地区植物组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为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系统分类补充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产于西藏自治区的凤蝶科Papilionidae绢蝶属Parnassius一中国新记录种,即斯托绢蝶P.stoliczkanus C.&R.Felder,1865,附该种雌雄性成虫和雌性臀袋图片,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进行我国黑熊种下分类时,发现得自西藏自治区波曲河谷的标本系黑熊喜马拉雅亚种(Selenarctos thibetanus laniger Pocock,1932),为国内首次纪录。 标本于1974年5月采自聂拉木丁仁布桥,其外形及头骨量度如下表:(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9.
报道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发现的2种中国新外来植物:多籽藜Chenopodium polyspermum L.和瑞典藜C.suecicum Murr。两种植物在林芝市区绿化带和空地生长旺盛,并正常结实,说明其在西藏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调查表明,两物种可能通过进口草坪种子夹杂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初步开展了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雀麦属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工作。共收集到无芒雀麦、雀麦、旱雀麦、华雀麦、细雀麦、大序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大麦状雀麦等9种73份资源。其中,发现《西藏植物志》未记载的新记录种4个,分别是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和大麦状雀麦,并发现了西藏特有种华雀麦。相较原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西藏地区雀麦属1种1份,极大地丰富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为深入研究西藏自治区野生牧草资源奠定了数据和物质基础,为下一步青藏高原野生牧草的驯化与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