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鳢和乌鳢寄生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e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 相似文献
2.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c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其中已见于文献的6种,新种16种,并包括粘孢子虫一新属。其分类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3.
芥蓝和结球甘蓝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芥蓝和结球甘蓝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两种植物的二倍体均由4对中着丝粒、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对为随体染色体。芥蓝和结球甘蓝具有统一的染色体组型公式:2n=18=8m+10sm(2SAT),但两者的某些染色体在编号顺序上有差异。在结球甘蓝中观察,到4种不同形态的随体。用 BSG C-带方法得到 C-带带型,带型公式,芥蓝为2n=18=CITS 型=10C+2CI_++4CT~++2CS;结球甘蓝为2n=18=CITS 型=8c+2CI_++6CT~++2CS。某些带纹具多态性和杂合性。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芥蓝与甘蓝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一般多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较少(2n=14),但体积较大;各种物理或化学诱导的畸变类型丰富,以及它的高度自花受精,容易进行人工杂交和具有一些易于分类的表型特征等,使它成为植物细 相似文献
5.
6.
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研究赤链蛇的染色体,结果表明该物种2n=46,由8对大型的和15对微小的染色体组成,AF=50.性染色体的大小介于3号和4号之间,为ZW型;8对大型染色体均显示着丝粒C带,1-6号还显示浅染端粒C带.W染色体为整条C带阳性;该物种一对NOR位于7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不同地理分布群赤链蛇核型可能经历过Z与W染色体不等交换。
Abstract:The Karyotype,C-bands and Ag-NORs of Dinodon rufozonaturn (Cantor) reported is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diploid number(2n=46)comprising 8 pairs of macro-and 15 pairs of microchromosomes,and AF=50 in the D.rufozonatum.The sex chromosome in size locates between the autochromosones No.3 and No.4,which belongs to ZW type.The C-banding technique revealed that the all macrochromosomes there are centromerc C band,the telomeric C band was only observed in Nos.1~6,while a whole W chromosome is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ization.Two NOR were observed on the pericentric of the No.7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7.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各种蛇的染色体数目、组型、带型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蛇的分类及其演
化均有一定意义。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自
Thatcher (1922)首先报道后,相继Nakamura
(1927、1928、1929, 1935), Bhatnager(1960),
Manroe(1962), Bergak(1963、1964、1965、1966,
1968, 1969), Itoh(1970), Bickham(1976)等对
游蛇科(Col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e)、海
蛇科(Hydro户hdae),蜂科(Vipiridae)等科的部
分蛇类的染色都有所报道。但国内只近年有所
报道,研究不多[1,2,37。关于虎斑游蛇(Natrix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 ]染色体的研究未见
报道。为此我们对虎斑游蛇的染色体组型作了
研究和分析,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甲醇与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30分钟。重复
固定3次,最后用空气干燥法制片。1:10的
Giemsa液(pH7.2 )染色30分钟。
染色体标本制成后,在油镜下计数100个
以上完整的、分散良好清晰的中期分裂相检查
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再选取20个优良的中期
分裂相照相放大。参照Denve:体制测量方法,
进行染色体配对和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4.
簇毛麦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属于禾本科簇
毛麦属,分孽力强,生长繁茂,抗病性好,对小麦
条锈、叶锈、秆锈均免疫,还抗白粉病。早在三十
年代,Sando[31已进行了小麦属与簇毛麦属的远
缘杂交。此后先后获得过一粒、野生二粒、栽培
二粒、圆锥、硬粒、波兰、波斯、提莫菲维及普通
小麦与簇毛麦的杂种。Sears [41和Hyde t21还获
得了普通小麦带有1对或1条簇毛麦染色体的
异附加系。我国刘大钧(1983),陈漱阳(1981)
从事小麦与簇毛麦杂交研究,也得到了杂种。研
究者们均认为将簇毛麦的优良性状,尤其是抗
病性转移给小麦,将对小麦育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棉蝗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棉蝗(Chondracris roses rosea De Geer)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棉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十XO=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 = 23t,按染色体长度顺序排列分成四组,但按相对程度也可分为三组;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5.94土0.26%;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5.89 : l,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棉蝗的核型属"1C"核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斑腿树蛙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于两栖类染色体的研究,在国内已有些报道,但迄今对斑腿树蛙的染色体组型尚缺了解,故本文对其组型作了初步的分析,现简报如下: 本实验所用材料,是从安徽黄山采集的20只(雌雄各10只)性成熟的斑腿树蛙,利用骨髓细胞,按常用的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等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以Giemsa染液染色。 染色体标本制就后,首先在显微镜下计数100个以上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得出该种动物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然后选择着丝点清楚,比较平直、分散较好且周缘清晰的1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各5个)在显微摄影机(OLYNPUS 100×7.5)下照相、放大和测量,算出每一个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指数和着丝点指数,并以上述测量数据,将染色体进行编号与分组。 相似文献
20.
贵州雷山产虎斑游蛇雌性染色体数为2 n=38+ZW。大型染色体8对,其中第1、2、3、6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7、8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5对为性染色体,Z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W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银染表明核仁组织者区位于一对小型染色体及一条第4号染色体的端部。比较了贵州雷山、道真、山西太原、辽宁及日本产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