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2.
利用叶片体内荧光测定技术,检测了南北5个地区华山松种源的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南方种源具有较强的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其光系统Ⅱ(PSⅡ)的潜在活性(Fv/F0)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也明显高于种源,并与其树高生长成正相关。另一方面,北方种源的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比南方种源要大,与它们的树高长生成正相关,而与纬度成正相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利用荧光诱导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域江豚颅骨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高安利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5,15(3):161-169
本文根据144号江豚骨骼标本(其中长江种群标本40号,黄海种群标本59号,南海种群标本45号),选用42项颅骨测量变量,研究了颅骨在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表明:长江江豚成体的颅基长比较小。南海种群吻长小于其它两个种群,而吻宽则最大,长江种群次之,黄海种群最小。黄海种群的前颌骨宽、颧宽、眶前突最大宽和眶后突最大宽比其它两个种群的小。黄海种群的上颌齿较多,而南海种群则下颌齿较多,长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地理群体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晶 《生物学通报》1991,(11):20-21,34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其原始种野生大豆(Glycine·soja)在我国大陆有大面积分布。种子富含蛋白质,是世人所瞩目的野生高蛋白基因资源。分布范围大约北纬24°—53°N,东经98°—135°E。其白花变种(G·soja var. albiflora)广见于东北和华北两大遗传多样性中心。狭叶白花变型(G·soja f. angustifolia)主要见于东北;华北和南方少见。狭叶变型(G·soja f. lanceolata)北方分布较多。野生大豆种子极小,一般百粒重在3克以下。在天然野生群体中通常还存在一类G·soja向G·max进化的中间过渡型半野生种(G·gracilis),种子较大,百粒重一般达到3—7克。电泳测定,天然野生群体中的酶或蛋白质标记基因证明,野生大豆是较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内蒙古最早始新世的啮齿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alagomyids类似。依据古地磁与生物地层对比,这些啮齿类的出现表明,现代类型的啮齿类最早的辐射演化,很可能位于中古新世到最早始新世这个时间段中。  相似文献   

6.
在整理研究云南省啮齿类及食虫类动物标本时,在4个种中发现在外形及头骨特征上有少数变异或畸形个体,现简报如下。 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811027号,♀,成体,1981年10月27日买自大理市下关农村。耳部毛灰白;体背灰沙黄色,并杂有毛基灰白毛端棕灰黑色长毛。体腹灰黄色。尾一色,皆呈褐灰色。前足足背中央灰褐,边缘灰白。正常者体背毛黄褐或棕褐色,并杂有黑色毛;腹面毛基铅灰色,毛尖呈黄棕色或淡色,或仅胸部具  相似文献   

7.
蛤蚧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历代本草和国家《药典》都没有蛤蚧品种分化的记载。动物分类上一直把蛤蚧的体色变异看成是居住环境所致。我们在药用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蛤蚧有明显的地理变异。产自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及越南、缅甸北部的蛤蚧体型较细,体色较深,色斑较杂,称之为黑蛤蚧;而东南亚及南亚大部分地区出产的蛤蚧则体型粗壮,体重较大,体色较浅,具有醒目的红色斑点,故称之为红蛤蚧或泰国哈蚧。二者的地理分布不重叠,市场售价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8.
杨再学  郑元利  金星 《生态学报》2007,27(6):2425-2434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5497只,其中,雌鼠2698只,雄鼠2799只,黑线姬鼠在当地1-11月份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3-10月份,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2次妊娠高峰。种群总性比(♀/♂)为0.9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6.91%±6.79%,平均胎仔数为5.33±1.07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13%±7.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种群繁殖参数不同年度之间比较稳定,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均种群密度与年均繁殖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胎仔数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相关性不显著,繁殖指数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比较全国各地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地理分异特征认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胎仔数、生殖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加的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时间较短;性比与纬度、经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排除海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理变异是蛇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是研究地理变异的理想物种。统计分析采自中国各地的61号颈槽蛇标本外部形态特征,对其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云南省高黎贡山的种群与其他种群在眶后鳞数、腹鳞数、上唇鳞黑纹的数量和后颔片间是否有小鳞等形态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叶片体内荧光测定技术,检测了南北5个地区华山松种源的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南方种源具有较强的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其光系统Ⅱ(PSⅡ)的潜在活性(Fv/Fo)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也明显高于北方种源,并与其树高生长成正相关。另一方面,北方种源的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比南方种源要大,与它们的树高生长成反相关,而与纬度成正相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利用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可以检测华山松的生长量潜力,在华山松种源选择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大仓鼠种群繁殖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知彬  朱靖 《动物学研究》1991,12(3):253-258
西文根据大仓鼠自然种群雌体怀胎率,各种类型子宫斑率和幼鼠比率的季节变动规律,估算了1986年河北饶阳县大仓鼠种群的繁殖参数,其研究结果如下:在当年的繁殖季节,大仓鼠越冬雌鼠繁殖3胎次;4、5月份的幼鼠繁殖2胎次;6、7月份的幼鼠繁殖1胎次;9月份左右的幼鼠不参加繁殖。越冬雌鼠春季怀胎和产仔近似正态分布,分布标准差约为13天,平均值为4月20日。幼鼠成熟历期(幼雌体自产出至其产仔)为62天。生殖时滞(雌体两次繁殖间隔)为59天。平均胎仔数为9.1260±2.5971。雌雄性比为1∶1.4926。幼鼠上铗历期为24天。繁殖终止平均日期为9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某些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的发现兼论苏铁类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雨帆 《植物学通报》1995,12(2):43-48,62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特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些生殖器官的发现将推动苏铁化石生殖生物学的发展,对其起源、分布、演化和苏铁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3表明:4-5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个月,6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林越冬雄鼠早1个月,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个月,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越冬鼠能产3-4窝,4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窝,5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窝,6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窝,7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一年中最多能产4窝。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中华(鱼兆)与前臀(鱼兆)物种的有效性问题,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作差异性的统计分析,为分类性状的相关性提供了数学依据.结果表明:1)中华跳与前臀(鱼兆)的主要鉴别特征在于前者之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后者反之;2)前者尾柄高大于前鼻孔至眼前缘距离后者反之;3)前者脂鳍基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小于尾柄高,后者反之.据主成分分析及显著性t值检验结果.笔者观点与原文献作者观点完全一致,中华(鱼兆)与前臀铫应是两个不同独立种.两物种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等行为有关的性状特征上,而且也是对不同小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鮡与前臀鮡的形态差异和物种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中华与前臀物种的有效性问题,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作差异性的统计分析,为分类性状的相关性提供了数学依据。结果表明:1)中华与前臀的主要鉴别特征在于前者之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后者反之;2)前者尾柄高大于前鼻孔至眼前缘距离后者反之;3)前者脂鳍基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小于尾柄高,后者反之。据主成分分析及显著性t值检验结果。笔者观点与原文献作者观点完全一致,中华与前臀应是两个不同独立种。两物种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等行为有关的性状特征上,而且也是对不同小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 During the field season of 1982 in Northern Junggar Basin, surface collecting by the field party of IVPP at the outcrops of Halamagai Formation provided 7 isolated cheek teeth of rodents associated with some macromammals typical of middle Miocene age: Platybelodon, Stephanocemas thomsoni, Lagomeryx sp., etc.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iocene rodents are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They belong to 3 genera, 4 species:Sinomylagaulus halamagaiensis gen. et sp. nov.Atlantoxerus junggarensis sp. nov.A. giganteus sp. nov.Amblycastor tungurensis Stirton, 1934Many thanks are due to Drs. V. Fahlbusch, N. Schmidt-Kittler, P. Mein and N. S. Shevyreva for their sending me the comparative materials, reprints and profitable discussion. The colleagues of IVPP field party put in a lot of hard work to collect this material. Mr. Shen Wenlong made the textfigures. To all these persons the author wants to express her heartfelt gratitudes.All the specimens herein described are stored in the collections of IVPP.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似鮈属鱼类的形态变异及地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似鮈属鱼类进行了形态测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区别似鮈和桂林似鮈的重要特征胸鳍末端是否超过腹鳍起点与尾柄高同尾柄长的比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在研究的样本中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有较大的重叠,难以区分。其他的特征则没有相关性。从地理分布看,同一地点的样本在上述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没有发现明显的南北或东西地理变化的规律。因此似鮈属鱼类应该只划分为一个种,桂林似鮈为似鮈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华北平原地区鼠类活动猖獗,数量剧增。尤其是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种群数量大爆发。在1980年夏季从居民区大量迁入农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统计农作物受害面积达193万亩,其中减产5%-50%的有14.8万亩,50%以上的有4万亩,绝收的有3.8万亩,全区约计损失粮食达7500万斤。 我们于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在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之下,对河南兰考、孟津、新乡市郊(只对野鼠进行了调查)以及河北赞皇等地的家鼠及野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家鼠调查中,根据褐家鼠具有狡猾多疑的生态特点,尤其是老体的行为非常“机警”。我们采用诱饵前铁法。即对使用的侠子和诱饵,分成前5天适应期,只放铁子施饵,不捕鼠。后3天捕打期。以后3天捕获的鼠数及累积的挟日数来计算其鼠密度。野鼠调查采用铁线法。现将调查结果列表1、2。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丝孢酵母属的几个新种和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中国的北京、湖北等地的鸟粪,霉变柿子以及酒药中分离到了三株未描述的丝孢酵母菌。本文描述了这三个新种:板仓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bancangense),北京丝孢酵母(Tr.beijingense)和中国丝孢酵母(Tr.sinense)并讨论了它们与属中近似种的差别。本文还发现了丝孢酵母属的4个新记录:皮刺丝孢酵母(Tr.aculeatum),埃利丝孢酵母(Tr.eriense),斐氏丝孢酵母(Tr.figueriae)和蜜二糖丝孢酵母(Tr.melibiosaceam)。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0,9(4):322-333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存在多种工业或组合,其中小石器工业具区域特点,发展滞缓,起主导作用;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明显地发生在距今三万年左右,改变了该地区工业格局,影响其后地区工业的发展,并使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更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