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回顾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背景与经过,分析了3组科学家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得失.论述了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拷问双螺旋     
DNA真的完全是右旋的双螺旋吗(plectonemic)?作者提出了一些疑问,并用实验证明质粒分子的拓扑环挠数可以为零,这是经典双螺旋结构不能解释的现象。据此实验观察以及若干其他证据,作者提出了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左右旋共存的双螺旋(ambidextrous),供研究和讨论。希望读者能革除先入之见,用开放的态度来独立思考、分辨是非、认真审视本文中不见于教材的新观点,从而作出自己明智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DNA聚合酶Ⅰ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RNA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的科学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表明,每当DNA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都会出现一个RNA研究的高潮.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掀起了在RNA转录和翻译水平解读遗传信息的高潮,导致mRNA,tRNA和rRNA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建立.1977年分裂基因(split gene)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在RNA转录后加工水平解读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及机制.  相似文献   

5.
DNA聚合酶I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简单制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1871从莱茵河鲑鱼的精子中发现DNA。 1943证明DNA是一种能改变细菌遗传特性的物质。 1953提出DNA互补双螺旋结构假设。  相似文献   

8.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一位擅长晶体学研究的科学家,她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对DNA结构的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位37岁英年早逝,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伟大女性却一直备受争议.简介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博士短暂的一生,并论述她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最近的20~30年间,是现代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的年代,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的涌现,生物学家已经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全面革新了生物科学的研究现状。其中,最引人注目并被公认的是以DNA重组为中心的基因工程学,  相似文献   

10.
李莺 《生物学通报》2012,47(3):60-61
介绍一种以彩纸和纸盒等简易材料,制作教学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该方法具有用材简单和制作方便的特点,便于在中学教学中推广.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体验动手制作的过程,深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并了解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海 《生物学通报》2007,42(2):27-29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使人类破译了遗传密码,并导致了基因工程的迅速崛起,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称为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科学发现。从人类对DNA的探索历程可以感悟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生命的化学》1998,18(5):30-32
平行双螺旋DNA刘洋(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长春130061)关键词平行双螺旋DNA自1953年Watson-Crick发现DNA的反平行B型双螺旋结构以来,相继发现了单链螺旋、简单自组装螺旋、A型双螺旋、C型双螺旋、D型双螺旋以及左手系的Z型双螺旋...  相似文献   

13.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全球庆典巡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秦笃烈 《遗传》2003,25(6):762-765
1953年4月25日,《Nature》杂志发表了Watson和Crick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这是人类揭示生命奥秘的划时代事件。2003年是这个伟大发现的50周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科学家以不同方式开展纪念活动,回顾50年来科学界对生命奥秘探索的成就,展望今后50年可能的发展。本文对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庆典活动以及DNA研究可能和数字人体研究的关系作了评述。 Abstract:In 25,April,1953,the paper discovering DNA double helix by Watson and Crick published in Nature,it is a great event for finding life secret in mankind history.This year is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event.Scientist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in China have a lot of memorial activities to review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in past 50 years and to prospect developments in next 50 years.The paper reviews DNA 50 memorial activities and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predicts possible relation between DNA and Digital Human Project.  相似文献   

14.
对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维持DNA分子一级结构的主要因素,即共价键和核糖上羟基的缺乏;维持DNA分子二级结构的主要因素,即氢键、碱基堆积力、正负电荷作用以及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本身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任本命 《遗传》2006,28(11):1343-1344
在遗传科学发展史上, 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之后, 很快涉及到遗传信息传递问题, 紧接着提出了遗传的中心法则, 即DNA?RNA?蛋白质.中心法则的含义是: 这一发现就像中心教义那样神圣.按照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的流动是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6.
袁维新 《生物学通报》1993,28(10):42-43
1953年,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的沃森(J.D.Watson)和英国的克里克(F.H.C.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是20世纪生物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在整个生物学史上比之双螺旋的发现,几乎没有更为决定性的突破。”(见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第843页)  相似文献   

17.
周玲 《生物学通报》2013,48(6):54-55
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师生共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亲身体验中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生物产业技术》2014,(3):87-87
<正>4月25~28日,2014中国大连第五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在大连珍奥生物谷、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DNA和基因组活动周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61周年举办的国际性科技会议。多年来,已在大连、西安和南京成功举办了四届。本届大会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联合主办,百奧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等单位承  相似文献   

19.
DNA瞬态损伤(DNA自由基)引起DNA碱基对断裂和双螺旋结构下沉,导致基因失稳,可能是构成癌变的最早事件。基因失稳是癌的共同特征标志之一,而DNA修复可通过维持基因完整性来降低癌的发生。修复DNA的能力低下也是癌的共同特征标志之一。近年新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修复机制,称为快速修复,专一地修复DNA瞬态损伤,只需几个微秒就能完成,比已知的酶性修复快十亿倍,修复速率常数达到109L.mol-1.s-1。还发现凡是具有快速修复能力的植物多酚类几乎都能不同程度地削弱癌的特征标志,包括使癌细胞形态正常化、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分化或凋亡、降低端粒酶活性、减少植瘤率、阻止细胞迁移和扩散、抑制血管生成、延长存活时间、降低患癌风险等。  相似文献   

20.
DNA双螺旋结构与中国的生物工程谈家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40年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登载了一篇仅仅不到二页的论文,由25岁年青生物学家Watson同35岁著名物理化学家Crick共同署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文章,谁先谁后是由抽签决定的。这个发现标识着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本世纪上半叶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比美。1953年4月25日第17卷737页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诞生了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