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检测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定性定量检测并比较杭州地区健康青壮年及老年人群肠道主要菌群(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产气荚膜梭菌、乳杆菌属、肠杆菌科、肠球菌属及酵母菌等)的正常参考值,同时计算并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方法采用光冈法 .结果老年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较青壮年组均显著减少(P<0.05, P<0.001);消化链球菌、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 <0 .001,P<0.05).结论在获得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同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6例大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病人的观察,术前肠道准备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的数量,同时肠道菌群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它提示大肠术前肠道准备可减少大肠手术合并症,同时对肠道菌群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且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结构与遗传、饮食、疾病、环境等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地位与作用相当于一个后天获得的"器官",对人体的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脂肪代谢、免疫调节、抗病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人的肠道菌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综述着重论述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及以焦磷酸测序平台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志和  张安居 《兽类学报》1995,15(3):170-175
对圈养的13头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检测,发现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与其他动物有较显著差异,厌氧菌的检出率及检出量相对较低,其优势菌为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其次为乳杆菌及粪链球菌。同时,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上述结果在大熊猫疾病防治及消化生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肠道腺病毒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现已证实仅次于轮状病毒,居第二位。本文就近年来国外对其病毒学分类,毒粒的基本形状,E1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病毒核酸酶切研究的概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7.
陈小珊  王丽蕊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1):5124-5136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是肠道各类上皮细胞的来源,通过平衡增殖与分化维持肠道稳态。同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维持宿主肠道稳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认识到ISCs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研究表明,ISCs对上皮细胞亚型的调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并且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也影响ISCs介导的上皮发育。本文阐述了ISCs分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重点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调控ISCs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从菌群调控ISCs的角度探讨肠道损伤的治疗思路,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慢性胃炎(CG)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

方法

采集我院青年CG患者(CG组)和健康人群(NC组)的粪便样品,对其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

结果

CG组与NC组对象肠道菌群在门和科水平上均有不同之处,其中CG组对象有较高丰度的Actinobacteriota和较低丰度的Ruminococcaceae。CG组对象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均一度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丰富度水平。多元方差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均发现CG组和NC组对象肠道菌群有较大差异。BifidobacteriumBlautiaCollinsella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和Streptococcus与CG患者密切相关。

结论

CG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较大变化,其中BifidobacteriumBlautia等细菌与CG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肠道菌群定量定性分析法,利用用药前后的自身对照,研究了静脉应用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的先锋铋对30例足月、患非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干扰,结果表明:两组抗生素均造成新生儿肠道菌群紊乱。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使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其他细菌无显著变化,优势菌由乳杆菌变为肠杆菌,腹泻率26.7%,菌群失调程度Ⅰ°—Ⅱ°;先锋铋使正常肠菌群成员显著减少,仅酵母菌过盛繁殖,成为优势菌,腹泻率53.3%,菌群失调程度多为Ⅰ°—Ⅱ°。部分Ⅲ°。  相似文献   

10.
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卓越  马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5):275-275,277
实验应用肠道菌群检查法,结合内镜及病理学,检测了30例大肠癌虱的肠道膜菌群及腔菌群的五种优势菌,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对另30例颖诊大肠癌虱进行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试验。结果显示,初筛效果较好的初筛率66.6%,诊断符合率近70%。  相似文献   

11.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使用传统的稀释法和注射器金属棒磁力搅拌稀释法对3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五类菌群的分析,健康儿童每克粪便中肠杆菌数689±077,肠球菌数为619±057,乳杆菌数为736±201,而类杆菌数为929±045,双歧杆菌数为858±032,而腹泻儿童肠杆菌数为761±061,肠球菌674±058,类杆菌数为836±060,乳杆菌773±069,双歧杆菌为767±066,两者相比主要是原籍菌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减少,而过路菌中肠杆菌增加,出现了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研究断奶仔猪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肠道菌群,结果表明: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所测定的8种细胞数量都随肠段后移而逐渐增加,43日龄仔猪肠道内容物中以乳杆菌、肠球菌和梭菌占绝对优势,双歧杆菌次之;与健康仔猪相比,下痢仔猪肠道中肠球菌、梭菌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饲喂了含肠球菌的活菌制剂的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但肠球菌数量却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PCR-DGGE方法比较运动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研究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从5只正常Balb/c小鼠和5只运动C57BL/6J小鼠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获得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图谱,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结果图显示运动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明显减少,厚壁菌门成为优势菌型。结论 运动会对小鼠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歼击飞行员肠道菌群正常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正常值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生态学方法,将厌氧菌分离培养新技术与美国VITEK-AMS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相结合,对113名健康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健康地勤人员相比,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中肠杆菌,拟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3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应用益生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 5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64,0.17),P=0.110],而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27,95%CI(-1.81,-0.73),P0.001];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SMD=1.50,95%CI(0.96,2.03),P0.001;SMD=1.66,95%CI(1.16,2.15),P0.001]。益生菌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SMD=-1.76,95%CI(-2.39,-1.13),P0.001;SMD=-2.21,95%CI(-2.92,-1.51),P0.001];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量高于对照组[SMD=1.76,95%CI(0.84,2.68),P0.001]。结论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在健康状态下与宿主处于共生关系,能阻止致病菌从肠道易位至人体其他部位。肠道菌群总体维持着动态平衡,并且参与宿主的新陈代谢。肠道菌群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参与者,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分离、合成和吸收。细菌的生长需要氮源,肠道菌群通过参与机体蛋白质的代谢,一方面为自身的生长提供氮源,同时也为宿主提供必需氨基酸以满足宿主生理需求。不同类型蛋白质对菌群的作用有所不同,有些能促进菌群的生长,有些则产生抑制作用。菌源性氨基酸对宿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恢复肠道内氨基酸平衡可以作为治疗诸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菌群组成差异,探索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末端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分析5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与健康对照组肠道黏膜相关细菌组成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细菌丰度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的黏膜相关细菌组成相近,但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MspI酶切的160 bp、560 bp的T-RF片段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为优势片段,而在健康对照组中缺失。相反,MspI酶切的66 bp、74 bp、141 bp的T-RF片段在健康对照组为优势片段,但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缺失。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spI酶切的66 bp、74 bp、141 bp、160 bp、560 bp的T-RF片段所代表的细菌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肠道中有500余种细菌,参与消化、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肠道菌群因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胃肠炎甚至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恶性肿瘤作为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与各类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人体代谢是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身与微生物基因组共调节产生的所有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无论疾病与否,规模宏大而复杂的细菌库——肠道菌群都直接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类共同变化应对外界因素,人体代谢平衡状况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密不可分。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的相关性,对于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大量微生物构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栖息在人体的肠道内,这些微生物统称作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生物拮抗、抗肿瘤等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阻止致病微生物入侵从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同时还能影响全身免疫系统,在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