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中的形态发生过程是:(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在口围带(AZM)和腹棘毛VC4、VC5之间形成一条细线,于细线中发生许多成群的毛基体,逐渐演变成为后AZM原基区。最终,原基区颗粒组装成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小膜,它们构成为新AZM。老AZM也伴随着由基部向前更新,(2)在额棘毛FC5-FC8和腹棘毛VCl-VC3全部瓦解时紧接着产生前、后波动膜原基和新棘毛原基区,并发生波动膜的分化,棘毛的分化、移动和定位过程;(3)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形式相同,但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稍早。在右缘棘毛列中的第2(或第3)根和约第16根棘毛、左缘棘毛列的第1根和约第17根棘毛开始,随老棘毛基部的瓦解,于老棘毛基部位置各产生前、后两部分新缘棘毛原基,左、右每部分原基各占据了约六个老棘毛基部位置后分别朝所在的老棘毛列的外侧、内侧向后伸展开来;(4)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每列之前、后两部分的中部范围产生前、后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它们后来成为前、后仔虫的相应的第1—3列新背触毛。接着在前,后各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并稍偏向第3列原  相似文献   

2.
游仆类是纤毛虫中进化最为复杂和高等的一大类群,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游仆类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技术对采自青岛小西湖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完整的形态学及发生学研究基础上,测定了小腔游仆虫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 DNA)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和分子系统树构建等方法,对小腔游仆虫的系统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种鉴别特征为9根额腹棘毛,5根横棘毛,2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8列背触毛,double-eurystomus型银线系。发生学特征包括:(1)后仔虫口原基在表皮下独立发生,前仔虫完全继承老口围带;(2)额–腹–横棘毛原基从左向右按照3:3:3:2:2的模式形成额腹棘毛和横棘毛;(3)前后仔虫最左侧额腹棘毛分别由独立产生的原基形成;(4)缘棘毛原基独立发生;(5)初级背触毛原基来自虫体中部老结构的反分化;(6)前后仔虫尾棘毛分别来自最右侧2列背触毛原基和老背触毛列末端;这些特征显示出游仆虫属个体发生模式的高度保守性。分子系统分析与形态学数据一致,即游仆虫属为单元发生,且小腔游仆虫与艾美游仆虫(Euplotes amieti)、阔口游仆虫(E.eurystomus)和伍氏游仆虫(E.woodruffi)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孙萍  宋微波 《动物学报》2005,51(1):81-88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黄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flava (Cohn ,186 6 )Wirns berger,Larsen&Uhlig ,1987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 :1)前仔虫口原基以独立发生的方式出现并独特地形成于口前庭右侧的皮层深处 ,由其对老口围带进行完全的更新 ;2 )老口器不参与新口器的形成 ,完全被吸收 ;3)前仔虫的额 -腹 -横棘毛原基同样为独立发生 ,老结构可能不参加其随后的发育 ;4 )后仔虫的口原基、波动膜原基及额 -腹 -横棘毛原基均来自最初排列无序的毛基粒发生场 ;5 )背触毛及缘棘毛的更新发生在老的结构中 ,并向前后延伸取代老结构 ;6 )在整个发生过程中 ,无大核融合现象。文中同时对该种所表现的发生学特征及系统学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青岛沙滩半咸水的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 histriomuscorum(纤毛门, 腹毛目)进行了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该种群形态学与前人报道的土壤及淡水种群基本一致: 虫体近长椭圆形, 活体大小约(100-160) m (40-75) m; 无皮层颗粒; 2938片口小膜; 额棘毛3根; 额腹棘毛4根; 口后腹棘毛3根; 横前腹棘毛2根; 横棘毛3-5根; 左右缘棘毛列分别由17-23、20-24根棘毛组成; 6列背触毛; 2枚大核。其主要发生学特征如下: (1)老口围带完全保留, 老波动膜解体重建; 后仔虫口原基独立发生; (2)额腹横棘毛为5原基次级发生式, 部分原基来自老棘毛解体, 以2:3:3:4:4方式分化为新棘毛; (3)缘棘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中, 并向两极延伸逐渐形成前后仔虫的新结构; (4)背触毛发生为典型Oxytricha模式; (5)大核在发生过程中完全融合。研究对首次在半咸水生境中发现的变藓棘毛虫种群进行了活体形态学和纤毛图式描述, 补充了显微照片、性状统计数据及发生过程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5.
应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了悬游双眉虫青岛种群无性生殖期间皮层结构和核器的演化过程,其主要特征为:后仔虫口原基独立地出现于紧靠虫体左侧第一根横棘毛的皮层下小龛,其中毛基粒不参与其它棘毛原基的形成;老的口围带发生后半部的局部重建而非整个的由前仔虫简单继承;在前仔虫中,波动膜原基来自老结构的反分化,而在后仔虫中则来自口原基;所有棘毛原基均为独立发生并与老结构没有任何关系;在前仔虫中,口棘毛(即左侧第一根额棘毛)来自于波动膜的反分化,而在后仔虫中则为独立发生;背触毛列于老的结构当中产生,并由最右一列原基演化出3根尾棘毛;两大核片段的改组带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 ,并随着两者的融合而消失.文中同时对前人有关该属发生模式的若干存疑问题做了探讨 [动物学报 54(3):517-524,2008].  相似文献   

6.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观察和研究海洋游仆虫-四核舍太虫Certesia quadrinucleata(纤毛门,游仆目)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其主要特征如下:(1)老口围带完全被前仔虫继承;(2)后仔虫口原基独立产生于皮膜深层;(3)老口侧膜参与前仔虫口侧膜原基形成,前后仔虫的口侧膜原基均发生于细胞表面, 向前贡献出第一根额腹棘毛;(4)额-腹-横棘毛以初级5原基模式产生, 且以"3:3:3:3:3"的方式分化出新的棘毛;(5)背触毛与左缘棘毛原基均来自老结构, 无尾棘毛产生。研究首次给出了背面纤毛器的发生图示,为进一步探讨舍太虫的系统地位提供了一份补足性的发生学基础资料。游仆目纤毛虫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HelixE10-1区域二级结构一共存在9种模式, 该区域序列长度的变异性揭示了游仆目纤毛虫在进化中可能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相似文献   

8.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相似文献   

9.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8,44(2):121-125
对海洋纤毛虫卵圆急纤虫无性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发生做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该种的皮膜演化表现了一系列在腹毛目种类中所罕见的特征:1)新老口围带有一临时性汇联为一的阶段;2)左右缘棘毛原基分步出现,即明显的不同步现象;3)大核的改组在细胞分裂开始前即已完成;4)本种后仔虫之棘毛原基的分化既非独立发生又非来自于老结构的反分化,而是紧靠口原基的一侧向外分衍并极可能是孤立地发展而成;5)老的波动膜在形态发生过程中亦无反分化现象,而呈独特的半原基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梅  宋微波 《动物学研究》1995,16(3):233-238
卡龙游仆虫为海洋中自由生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和DNA复制开始,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 方皮膜下一龛腔内,后由前至后组装成围口小膜而演化为后AZM。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在原位被被前仔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两组棘毛原基,其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9根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缘棘毛原基也为独立发生,初为单一,后断裂为二并分  相似文献   

11.
背联体贻贝棘尾虫的每一虫腹面含有相当于正常棘尾虫的腹面纤毛系统,背联两虫任意一侧属于一虫的背面有4列背触毛,它们的排列分布相似于正常棘昆虫的第1—4列背触毛,另一虫背面打2列背触毛,它们相似于正常棘尾虫的第5、6列背触毛。结果表明,背联体棘尾虫是其中两虫各以背面第4列和第5列背触毛之间的皮层区相联接形成的。也有的背联体中背部皮层联接区有变化。无性分裂中背联两虫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相似于正常棘尾虫,并且两者其皮层纤毛器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相应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推测背联两虫的皮层发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某种机制控制着相互间的协调。背联体棘昆虫在无性生殖周期中总是经历着一个调节成单体的过程,认为这于背联两虫都具有一套结构功能正常的运动胞器(特别是口围带),而产生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不协调”的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了易动瘦尾虫体腹面边缘各有缘棘毛一排,在各排缘棘毛的边上,又各有两排排列比缘棘毛疏松的棘毛,及它背面中央尚有一列背触毛。该虫是腹毛类纤毛虫中一种进化比较低等的类型,但其大、小核已明显分化。大核共进行了4次无丝分裂,小核共进行了3次分裂。  相似文献   

13.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8,44(2):121-125
对海洋纤毛虫卵圆急纤虫无性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发生了做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该种的皮膜演化表现了一系列在腹毛目种类中所罕见的特征;1.新老口围带有一临时性汇联为一的阶段;2.左右缘棘毛原基分步出现,即明显的不同步现象;3.大核的改组在细胞分裂开始前即已完成;4.本种后仔虫之棘毛原基的分化既非独立发生又非来自于老结构的反分化,而是紧靠口原基的一侧向外分衍并极可能是孤立地发展而成;5.老的波动膜在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4.
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角毛虫在生理改组时,随着老纤毛器的瓦解,先后出现新的口器,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四个原基区,并发生原基区的分化、新结构的形成和定位。这种新、老结构的更替过程相似于同种纤毛虫正常形态发生时期纤毛器的演化过程,口围带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左列中腹棘毛左侧的范围形成,后来,随着老口围带的瓦解,它向前方移动并处于老口围带的右侧,并继续朝老口围带位置移动、替换老口围带。这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腹毛类纤毛虫,生理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瓦解着的老口围带的位置逐渐移动替换老口围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在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新口围带发育时老口围带的更新、新波动膜原基的发生、棘毛原基发生的最早形态和背触毛发生等在其他种游仆虫中未见报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冠突伪尾柱虫的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素娟  尹飞  生欣  顾福康 《动物学报》2008,54(2):299-308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显示冠突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其中领部小膜托架间由"∧"形微管相联接;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发达程度不一,其中两列中腹棘毛基部微管紧密联系成一条粗绳索样结构,且左、右中腹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定向相反;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其中横微管束不发达。与目前已知的腹毛目纤毛虫例如贻贝棘尾虫、魏氏拟尾柱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相比较,冠突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除具有腹毛目纤毛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基本特征外,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组成模式。皮层纤毛器微管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并非全部是由老口围带更新而来的,其老口围带只有翻领部发生更新,且翻领部与领部接续处有一小段老的翻领部小膜保留,领部的小膜保留,结果其领部小膜、接续处保留的小膜与更新的翻领部小膜三部分共同组成前仔虫的新口围带。在后仔虫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其邻近的老横棘毛没有变化,此时老的横棘毛或许能起到"参照点"或定位作用;各类纤毛器发生、分化过程中,处于非原基区的老额棘毛、横棘毛及左右缘棘毛在较长时间内均未见明显的变化。它们可能是在新结构形成时仍然起到运动作用继而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毛尾刺虫的形态及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其过程为:(1)后仔虫口原基出现在左缘棘毛内侧深层,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并分化成新AZM1,AZM2和口侧膜,(2)前仔虫口原基出现在老仔虫AZM2之前方深处,其随后发育成前仔虫的AZM2口侧膜及AZM1的一部分,并更新老结构的AZM1中第7-11片小膜,(3)额腹横棘毛原基为5列,分别以3:3:2:2:3方式分化最终产出  相似文献   

18.
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并描述了上海采集到的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发现形态发生时虫体分别于前、后两个区域发生前、后两个口围带原基,并且由同一个体分裂而成的前,后两个仔虫内,额、腹、横棘毛和缘棘毛的分化并不完全相同,以至造成两个仔虫上棘毛的数目和缘棘毛的列数有明显差异。根据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中的一些不够稳定的特点,推测它可能是一种还处于分化中的腹毛类纤毛虫。  相似文献   

19.
阔口尖毛虫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阔口尖毛虫无性生殖中先后发生后口围带原基,前、后的波动膜原基,额腹横棘毛原基和左、右缘棘毛原基,老口围带也在此期间更新,结果形成2套新纤毛结构,原老结构瓦解消失;生理改组时按同样顺序产生口围带原基等几类腹面纤毛原基,结果形成1套新纤毛结构,替换老结构。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中,新纤毛结构的分化和老纤毛结构退化时也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作者据此推测,这种纤毛虫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中,纤毛原基的发生、发育和定位在细胞控制机理上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7,43(1):90-95
钩刺斜管虫口和体纤毛器演化模式是研究该类动物个体发生的优秀模型。通过跟踪研究,澄清了后仔虫口器发生以及体纤毛器起源上的几点疑问,并证实:体左侧二列片段动基列为同源再造而非来自老结构的分裂或复制;三列围口纤毛均为双动基列构造;后仔虫口原基场的构建系由5列体动基列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最左侧两列短的原基片段与原基1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成营养期虫体的外围口动基列;后仔虫背触毛原基为独立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