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水栖寡毛类的研究 Ⅰ.仙女虫科和蛭蚓科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载仙女虫科(Naididae)1新种、1新亚种及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1新属、2新种。其中蛭蚓科两种系特殊的种类,本科各已知种专以螯虾(Astacus,Cambarus,Cambaroides等属)为寄主,故只分布于出产螯虾的地区,国内仅东北有过记载。而这两个新种却寄生淡水小虾,分布于云南、河南两个尚未发现螯虾的省份。在不产螯虾的地区首次发现,对研究本科动物的生态、分布诸问题,都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共记载仙女虫科和颤蚓科的9个种,其中6个种是国内新记录,即森珀头鳃虫(Branchiodrilussemperi)、三齿尾盘虫(Derotrifida)、平叉吻盲虫(Pristinasynclites)、坦氏泥蚓(Ilyodrilustempletoni)、美洲管水蚓(Aulodrilusamericanus)、维氏沼丝蚓(Telmetodrilusvejdovskyi);同时将一亚种[昌都两栖吻盲虫(Pristinaamphibiorticachangtuensis)]提升为种[昌都小吻盲虫(Pristinellachangtuenssisstat.etcomb.nov.)]。  相似文献   

4.
本文共记载仙女虫科和颤吲科的9个种,其中6个种是国内新记录,即森珀头鳃虫、三齿尾盘虫、平叉吻盲虫、坦氏泥蚓、美洲管水蚓、维氏沼丝蚓、;同时将一亚种[昌都两栖吻盲虫]提升为种[昌都小吻盲虫]。  相似文献   

5.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区内分布江河、溪流、水库、池塘等多种水体,迄今未见对该地区水栖寡毛类区系的研究报道。通过2005年6月和12月两次调查,记述中山市水栖寡毛类31种,隶属4科16属,包括1个国内新纪录种即扇形管盘虫(Aulophorus flabelliger)以及19个广东省新纪录种。区系分析表明,中山有较多的喜温种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陆栖寡毛类几个新种的记述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4年在广东与云南两地进行了采集,发现6个新种,今记述如下。 1.多毛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myriosetosa sp.n 外部特征:体长111—167毫米,宽7—8毫米(环带部),63—145(模式:126毫米,7毫米,145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第一背孔在12/13节间。背中线暗褐色,环带红褐,前腹面肉褐色,其余灰褐。环带占三节,无刚毛。 刚毛细密,多而明显突出(图1-1)。环带前:aa=1—1.2ab,zz=zy;环带后:aa=  相似文献   

7.
在编订中国寡毛类志的过程中,发见七种及一亚种蚯蚓未有记载过,今先予整理记述如下。1.囡环毛蚓 Pheretima nanula Chen et Yang,sp.n. 外部特点:45—50毫米长,2.3—3.0毫米宽,体节数74—88(模式:51毫米长,3毫米宽,85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起出现(首孔常常不显)。体无  相似文献   

8.
9.
甘肃陆栖寡毛类一新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兰州陆栖寡毛类的过程中,发现一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河北环毛蚓兰州新亚种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lanzhouensis subsp.nov. 外部特征:体长245—310毫米,宽6~7毫米,体节数111~149(模式:长310毫米,宽7毫米,体节139节)。体圆柱形。土黄色、背中线深灰色。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始。环带占ⅩⅣ~ⅩⅥ节,较长(7~8毫米),无刚毛和背孔(仅1条标本有背孔)。  相似文献   

10.
文华安  应建浙 《菌物系统》2001,20(3):297-300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贵阳花溪和云南思茅的松塔牛肝菌属的两个新种,它们是网盖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reolatus,和黑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trosquamosus.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中国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vonHoehnel5个种。其中野桐附丝壳AppendiculellamallotiB.SongetY.X.Hu为新种,其余4个种为我国大陆的初次报道。新种有拉丁文、中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附丝壳属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斌  欧阳友生 《菌物系统》1997,16(4):244-246
报道了中国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 von Hoehnel5处种,其中野桐附线壳Appendiculella mallon B.Song et Y.X.HU为新种,其余4个种为我国大陆的初次报道。新种有拉丁文,中 显微结构图。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13.
林英任  现存悌 《菌物系统》2000,19(3):297-301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Coccomyces cyclobalanopsis Y.R.Lin&Z.Z..Li 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 Y.R.Lin&C.T..Xiang sp.no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南岛灵芝科的分类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兴亮 《菌物系统》1997,16(4):253-256
中国灵芝科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南岛。赵继鼎先生报道本岛灵芝54种。1996年,本文作者报道了4种,其中1新种。本文继续报道本岛灵芝5种,其中1新种即琼中灵芝Ganoderma chiungchungense X.L.Wu sp.nov.,岛内新记录4种即多分枝灵芝G.ramosissimum Zhao,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背柄紫巡芝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Occomycesce=yclobalanopsisY.R.Lin&Z.Z.Li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communis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Y.R.Lin&C.T.Xiangsp.nov.)。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 中国(福建、台湾、江苏、四川、东北),日本,西伯利亚东部。 1912年Bartenef创立一新属,即棘尾棍棒蜻蜒属,以T.anormolobatus Bart-enef,产於海参威者,为属模,忽略了一个更为古老的近缘种,即Gomphusmelampus Selys(1894),产於日本者。1916年Ris发现一新种,即Gomphusagricola,采自上海,并称本种以及melampus的近缘种似应由广义的棍腹蜻蜒属  相似文献   

18.
张猛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5,24(4):473-476
报道弯孢属的两个新种,柱弯孢Curvularia cylindrica和拟棒弯孢Curvularia trachycarpi,前者生于葱Allium fistulosum上,后者生于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上。柱弯孢的分生孢子柱状细长,4个隔膜,这是区别于其它种的显著特征。拟棒弯孢的形态与棒弯孢Cclavata B.L.Jain近似,但是其分生孢子明显的大于后者。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泡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nutans(Bull.)Pers.是常见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 S.L.Chen,Y.LietH.Z.Li和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 etH.Z.Li是新种,黄白绒泡菌P.albescensEllisexT.Macbr.和团聚绒泡菌P.conglomeratum(Fr.)Rostaf.是中国新记录种,已知种黄绿绒泡菌P.virescensDitmar显然少见,国内此前仅知分布于福建。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S.L.Chen,Y.LietH.Z.Li的孢丝近似钙丝菌状,由或大或小的石灰结将许多细短的孢丝线联成致密的白色网体,这使其被归入绒泡菌属,并与同属其它种相区分;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etH.Z.Li的联囊体虽发达而侧扁,但顶部无预成开裂线,在相似种中也易识别。本文对这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24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杨桐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dinandrae Guo&Liu),钟萼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bretschneiderae Liu&Guo),10个新组合,1个新名称:木豆假尾孢(Pseudoeercospora cajani-flavi Guo&Liu)和11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2个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及图。所研究的标本全部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