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大鼠血管性痴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occlusion,2VO)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改良造模方法(间隔7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传统的2VO方法(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并比较2种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7 d,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8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0.0%)(P〈0.05)。术后8 w与12 w,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种方法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明显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 2VO改良造模法是降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死亡率的成功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进的Limmer和Kamada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①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组(Wistar→SD);②对照组:免疫耐受组(SD→SD)。结果免疫排斥组肝存活时间(7.4±1.7)d低于对照组(18.9±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0.05)。结论Wistar→SD大鼠之间的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中、重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可作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动物试验研究提供经济、稳定、可靠的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向头端于硬膜外腔置入经拉撕等处理后的临床用硬膜外导管,采用椎旁肌肉缝扎导管,皮下隧道预留缓冲长度等方法固定导管。48 h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48 h后的成功率为85.8%,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0,导管脱出几率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头端置管建立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并具有损伤小、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费用低及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国内常用的不同类型导管用于大鼠Yaksh法鞘内置管的差异,探讨理想的鞘内置管材料。方法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测热痛缩腿反应潜伏期(TWL)基础值后分别按改良Yaksh法置入Microspinal、PE-0402,PE-0503和改良硬膜外导管。术后第1、2、3天评估运动功能,记录置管并发症情况。术后第3天取运动正常大鼠测TWL,行利多卡因试验验证导管是否在鞘内。显微镜下解剖所有大鼠观察脊髓。结果(1)A、B组脊髓损伤及并发症较C、D组少(P〈0.05)A与B、C与D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四组动物利多卡因试验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2)运动协调能力A、B组恢复较C、D组理想(P〈0.05),A与B、C与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四组动物TWL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导管的外径、材料和形状可能对改良Yaksh法鞘内置管结果产生影响。Microspinal管及PE-0402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大鼠鞘内置管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良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方法,增强实用性。方法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伪手术组;B组:缺血组;C组:缺血30 min再灌注组;D组:缺血60 min再灌注组)。缺血过程在人工机械通气条件下完成,术前术中监测心电图变化,模型成功72 h后抽血进行心肌酶谱分析,并观察左室压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率为91%。B、C、D组各心肌酶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C、D组低于B组(P〈0.05)。B、C、D组左室压值低于A组(P〈0.05),C、D组高于B组(P〈0.05)。结论改进后的模型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评价指标符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手术难度低,成功率高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作供体,SD大鼠作受体,将供体腔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根据血管吻合时应用硬膜外导管与否,将受体分为有支架组和无支架组两组。结果有支架组共进行肾移植30次,成活26只;无支架组共进行肾移植20次,成活10只。有支架组的成活率86.7%(26/30)较无支架组50.0%(10/20)明显提高(P〈0.05),血管吻合总时间(22±2)min较无支架组(32±2)min明显缩短(P〈0.05)。结论硬膜外导管应用于大鼠肾移植血管吻合,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吻合口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用于肠黏膜处理研究的大鼠代膀胱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2组,实验组以4cm末段小肠重新构建大鼠膀胱,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月测量代膀胱容量,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观察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分泌功能等。结果术后1月,实验组大鼠膀胱容量增加(P〈0.01);黏液残留量:0.907±0.193g;代膀胱黏膜对水、K^+、NH4^+表现为吸收,对Na^+、Cl^-、HCO3^-表现为分泌。结论此模型适用于肠黏膜处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苷(adenosine,Ado)预处理在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建立大鼠同系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供体心在获取前15min给予Ado预处理后4℃改良St.Thoms液10mL。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术后5h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电镜观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MDA、CK-MB明显减少(P〈0.01),SOD明显增加(P〈0.01),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实验组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2.1±2.9)dw(12.0±1.8)d,P〈0.01)]。结论Ado预处理对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使受者的移植心脏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持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试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寰枢关节尾向于硬膜外腔置入PE-10导管,采用特殊的固定和管理措施。4周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后4周的成功率为65%,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2.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寰枢关节尾向置管建立持续上胸段硬膜外模型和特殊管理的可行性,并具有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及IgM,在T1、T2、T3及T4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TNF-α、CD3及CD4在麻醉后较T1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CO2气腹致应激激素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n=20),连续监测SBP、DBP、MAP、HR、ECG、SpO2、PETCO2,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插管后(T2)、气腹后10min(T3)、气腹后20min(T4)和放气后10min(T5)的SBP、DBP、MAP、HR、同时抽静脉血测定血糖(Glu)、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结果:T1时两组所有检测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T2、T3、T4、T5时A组SBP、DBP、MAP值明显升高,B组较基础值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气腹建立后A组HR,Glu、Cor、ACTH、AT-Ⅱ明显上升(P<0.05),B组无显著变化(P>0.05),(除ACTH外)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LC手术时,能相对更好的的抑制CO2气腹所致应激激素的升高,使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魏军  李昌祁  张晶  张宝华  李俊  阴慧清 《生物磁学》2011,(19):3721-3723
目的:研究与探讨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糖尿病外科手术患堵262例,采用腰一硬联合麻醉146例,全身麻醉116例。结果:表明腰一硬联合麻醉组在术中血糖均值水平、胰岛素的平均使用剂量均少于全身麻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幅度均小于全身麻醉组,(P〈0.05)。通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麻醉效果的因素除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均与麻醉效果有高度相关性(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付强  王坤  李燕  马敏  王国年 《生物磁学》2013,(25):4895-4899
目的:观察和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1214例,ASAI~II级,依镇痛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n=1023)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tA组,n=191)。观察围术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PCEA组术后2h静止状态下和术后6h、24h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O.05);术后48h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和术后谵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1)。结论:PCEA和PCIA两种镇痛方式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但PCEA的用药量更少,镇静作用轻,副反应少,并可以降低肺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几率,缩短住院时间,更有利于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和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与芬太尼配伍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ASAI或Ⅱ级,拟择期行开胸手术的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组(RF),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与布托啡诺组(RFB),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组(RB),术毕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记录并比较术后4、8、12、24、和48h的镇痛、镇静效果、舒适度、病人自控镇痛(PCA)给药次数及有效次数,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PCEA方案均能达到良好镇痛和镇静目的,在术后4h、24h和48h,RFB组的VAs值均明显低于RF组(P〈0.05),24h(P〈0.01);术后8hVAS值明显小于RB组(P〈0.01)。术后RFB4hRamsay嗜睡少于RB组(P〈0.05),其它时间段评分优于其他两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不良反应比较:恶心呕吐RFB低于RF(P〈0.05);头痛头晕RFB组低于RB(P〈0.05);嗜睡RFB组明显少于RB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配伍布托啡诺及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h的MMSE评分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3±10.5)min、(30.3±7.8)min、(33.2±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11.6)min、(30.1±6.6)min、(34.3±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2±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1±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24h时的MMSE评分28.7±1.0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和12h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8.
六价铬对水绵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六价铬(Cr^6+)对水绵(Spirogyrasp.)的毒性效应和水绵对六价铬的毒性响应,实验设置5个暴露组(4、6、8、10和12mg/L)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96h后各暴露组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铬浓度越高,藻细胞叶绿素a越低,显示出较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六价铬对水绵的96h的Ec。值为7.25mg/L。细胞浸出液电导率在低浓度(4~6mg/L)组上升较缓慢,在高浓度组(8~12mg/L)上升显著;丙二醛(MDA)累积含量在Cr6+≥4mg/L时,累计含量上升较高(P〈0.01),当Cr^6+≥8mg/L时,累积含量上升较少。水绵细胞浸出液电导率与MD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0.891)。水绵细胞浸出液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六价铬浓度分别存在显著(P〈0.05,r=0.951)和极显著(P〈0.01,r=0.977)的非线性的毒性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WHBE兔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电解质水平的变化,探讨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在IBS中的作用。方法以湿热环境应激加小剂量致泻剂诱导WHBE兔建立IBS模型,在造模9d和14d时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激素和K^+、Na^+、cl^-含量的变化,并以JW兔作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造模9d时WHBE兔的5-HT、DA、ACTH、β-EP、COR均显著升高(P〈0.05,P〈0.01),Na^+、K^+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而JW兔ACTH、β-EP、COR均显著升高(P〈0.05,P〈0.01),K^+含量显著降低(P〈0.05);造模14d时WHBE兔5-HT、ACTH、β-EP均显著升高(P〈0.05,P〈0.01),JW兔ACTH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IBS模型中血清中5-HT、COR与Na^+、K^+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血清中DA、β-EP水平与Na^+、K^+、Cl^-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ACTH水平则与K^+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IBS的发生不仅与HPA轴兴奋性升高有关,亦与体液因素有关,故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参与了WHBE兔IBS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坏死及继发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n=20)、单纯SAH组(n=20)、SAH+安慰剂治疗组(n=20)和SAH+褪黑素治疗组(n=20),经大鼠自体尾动脉(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在20 s内注入视交叉池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褪黑素注射剂量为150 mg/kg,1次/12 h,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建模后48h处死各组部分大鼠,取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通过TUNEL荧光染色及Fluoro-Jade B荧光染色测定神经元凋亡及坏死的情况,各组剩余大鼠在SAH后48小时开始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其认知功能。结果:SAH组大鼠的活动功能评分、Morris水迷宫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及总路程、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升高(P0.01),而褪黑素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治疗组(P0.05),但SAH组和安慰剂组之间以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