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在地球上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1885年才由奥地利儿科医生T·埃希里克从一块婴儿的肮脏尿布上发现它的踪影,1919年才正式命名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il,简称E. coli)。大肠杆菌呈棒状,直径1μm,长5~8μm,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由一个巨大的DNA分子组成,大约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素     
人们早就在利用细菌进行发酵生产的过程中看到过由于细菌素引起的异常现象。近年来对细菌素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得最多的是大肠杆菌素。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是艾希氏菌属中的模式种,它包括大多数具动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中的一种主要的兼性厌氧菌,通常它在新生儿出生的数小时之内就粘附定居于体内,此后就伴随人的终生,它在人体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学活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肠杆菌是作为一个益生菌定居于人的肠道中。依据细菌的脂多糖(LPS)抗原(O抗原)、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棉子糖(raf)操纵子位于质粒,它编码能够使大肠杆菌吸收和利用三糖棉子糖的蛋白,即一个主动运输系统(Raf透性酶),α半乳糖苷酶和蔗糖水解酶。raf操纵子包括启动子rafP,调节基因rafR,操纵基因rafO以及rafA,rafB,rafD三个结构基因。这个操纵子由一个阻遏蛋白RafR负控制,同时以环腺苷代谢降解物基因激活蛋白(cAMPCAP)为中介的正调控也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重组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于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同源重组系统不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就可以进行DNA克隆和亚克隆,还能快速地改造质粒、细菌人工染色体及细菌基因组染色体,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大突破,被称为重组基因工程或重组工程。该技术操作简单,效率较高,可望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 毒原性大肠杆菌(ETEC)为引起霍乱样水性腹泻的肠道病原菌,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去流行地区的旅行者也多为此而烦脑。在机场检疫所申报的腹泻症的20—30%为ETEC所致。由与海外航渡无关的集体食物中毒和散发性腹泻症中也能分离出本菌。其分离率由散发事例中水样腹泻的百分数推算。除人之外,也是牛、猪和羊等家畜的重要下痢病原菌。 然而,该ETEC用通常的生化学和生物学试验与常住大肠杆菌不能区别。只能通过毒素的产生性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棉子糖(raf)操纵子位于质粒,它编码能够使大肠杆菌吸收和利用三糖棉子糖的蛋白,即一个主动运输系统(Raf透性酶),α-关乳糖苷酶和蔗糖水解酶。raf操纵子包括启动子rafP,调节基因rafR,操纵基因rafO以及rafA,rafB,rafD三个结构基因。这个操纵子一个阻遏蛋白RafR负控制,同时以环腺苷-代谢降解物基因激活蛋白(cAMP-CAP)为中介的正调控也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致病性问题,早在四十年代便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并把那些引起婴儿腹泻、具有特殊血清型别的大肠杆菌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英文缩写为EEC或EPEC),或称为特型大肠杆菌。其中较常见的有O_(26)、O_(55)、O_(86)、O_(111)、O_(119)、O_(123)、O_(124)、O_(127)和O_(128)等数十型。七十年代Du Pont等发现,自腹泻的侵越美军中检出的大肠杆菌,与上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型血清不发生凝集。该类大肠杆菌中,有些可产生肠毒素,在临床表现方面,引起类似霍乱的急性腹泻综合症;有些能侵袭肠壁上皮细胞,引起类似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微生物遗传工程中应用的表达载体大多是指导目的基因在宿主的胞质中表达,尽管外源蛋白的产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缺点:(1)高水平表达的外源蛋白容易发生沉降、凝聚,难以重新折叠为正确构象,不易获得有功能的产品;(2)产品纯化工艺复杂;(3)对宿主有毒性作用,导致表达体系不稳定;(4)外源蛋白易被胞内蛋白酶降解。这使得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如果能使在胞质表达的外源蛋白分泌到胞外,既可纠正由子高表达所引起的种种不利。近十年开展了对E.coli中蛋白质定位的深入研究。E.coli的蛋白质最初都是在胞质合成的,通过分泌而定位于膜或周质。例如外膜蛋白A(OmpA)先以前体形式在胞质合成,然后借助信号肽的作用穿过内膜,在分泌过程中信号肽被切除成的成熟蛋白定位子外膜。现在许多作者利用E.coli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序列与目的基因相融合,将外源蛋白分泌出胞质。如用碱性磷酸酶(phoA)的信号肽分泌人α干扰素,使产物的稳定性和产量都有所提高,并且可通过简单的物理技术得到产品。E.coli溶血素通过特殊的分泌机制穿越细胞膜分泌至培养基,现已尝试用该系统构建表达载体。 本文从信号肽的作用、成熟蛋白对分泌的影响、宿主在分泌中的作用、E.coli溶血素的分泌以及外源蛋白在E.coli中的分泌等几方面综述近几年研究E.coli蛋白质分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是遗传重组领域广泛应用的宿主之一,用于生产重组蛋白、氨基酸和其他化学品。基因组减小可以减少代谢调节网络中的冗余,提高其预测性和可控性。我们介绍了最小基因组的研究策略、应用无痕敲除技术减小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方法,以及基因组减小后对菌体生长特性、附加体稳定性、重组蛋白表达和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依繁 《生物信息学》2012,10(2):143-144
生物光源是一种低耗环保的照明方式,并可用于标记目标物的位置。存在于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D-luciferin)以及深海发光生物体内的发光蛋白便是两种肉眼可见的生物光源。剑桥大学iGEM团队将编码该类蛋白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制作出了会发光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L-鼠李糖(rha)调节子由三个功能相关的操纵子(operon)组成,位于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中。它编码大肠杆菌吸收和利用L-鼠李糖的蛋白,即一个鼠李糖运输蛋白(RhaT)、三个鼠李糖代谢酶(RhaB、RhaA、RhaD)以及两个调节蛋白(RhaS、RhaR)。三个操纵子均受到L-鼠李糖本身的诱导,同时以调控蛋白RhaS、RhaR和CRP(cAMP受体蛋白)为中介的正调控也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Alan Turing)于1952年首次提出自然界中出现复杂、不规则图案的机制,图灵模式已经在物理和化学中被验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也存在于生物系统中。2021年2月24日Synthetic Biology报道,西班牙进化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 de Biologia Evolutiva,CSIC-UPF)的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对大肠杆菌进行微调,使菌落呈现出图灵模式。  相似文献   

14.
真核生物中正确二硫键的形成是在内质网中由二硫键异构酶PDI及相关蛋白催化的,而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二硫键的氧化、还原和异构化发生在细胞周质,由一系列的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完成。从1991年Badewell发现第一个氧化还原蛋白DsbA开始,目前已发现有七种二硫键氧化还原酶。DsbB、DsbD、DsbE/CcmG及CcmH位于细胞膜上,DsbA、DsbC、DsbG在细胞周质空间中。DsbA和DsbB的氧化和电子传递链相联系,而DsbC、DsbD、DsbE、DsbG和CcmH的还原需要来自细胞质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培养大肠杆菌的新方法:在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乳糖,可明显地促进大肠杆菌(E.coli)增殖。用平板计数法、麦氏比浊法及离心称重法,对6株禽源E.coli和2株猪源E.coli培养产物的含菌量、菌泥湿重测定,结果表明:在普通肉汤中加乳糖可使E.coli产量增加约100%;在普通琼脂中,加乳糖可使E.coli产量增加200%以上。本法可用于菌苗的生产和分子生物学中,具有经济、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也是狠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本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一种常见细菌,为何变成了杀人元凶?追踪大肠杆菌的行凶足迹,蔬菜为何充当了帮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这里为我们讲述这个伤不起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本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一种常见细菌,为何变成了杀人元凶?追踪大肠杆菌的行凶足迹,蔬菜为何充当了帮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这里为我们讲述这个伤不起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中的小分子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丰  金由辛 《生命的化学》1999,19(4):162-167
迄今为止,已知由大肠杆菌基因组编码的小分子RNA(sRNA)除了5SrRNA和tR-NA外,共有10种,其中大多数是调控RNA,可调控细菌的某些代谢过程。1.sRNA的发现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总RNA,发现除5SrRNA和tR...  相似文献   

19.
真核生物中正确二硫键的形成是在内质网中由二硫键异构酶PDI及相关蛋白催化的,而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二硫键的氧化、还原和异构化发生在细胞周质,由一系列的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完成.从1991年Badewell发现第一个氧化还原蛋白DsbA开始,目前已发现有七种二硫键氧化还原酶.DsbB,DsbD、DsbE/CcmG及CcmH位于细胞膜上,DsbA、DsbC,DsbG在细胞周质空间中.DsbA和DsbB的氧化和电子传递链相联系,而DsbC、DsbD,DsbE,DsbG和CcmH的还原需要来自细胞质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20.
琥珀酸是一种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常作为合成通用化学品的起始原料,在化工、食品、医药、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生产琥珀酸的原料可再生,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对近年来通过调控代谢途径提高大肠杆菌琥珀酸产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琥珀酸代谢网络及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进行的表达调控、NADH/NAD+的氧化还原态比例对琥珀酸发酵的影响等,并提出了利用RNAi技术改造大肠杆菌琥珀酸代谢途径的设想,以期为构建高产琥珀酸的工程菌株发酵生产琥珀酸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