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00-2001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表明转Bt基因棉(品种为GK19)在湖北江汉平原棉区对棉铃虫抗性稳定。试验设3个处理:转Bt基因棉化防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转Bt基因棉自控田(依靠天敌控制害虫)及常规棉对照田(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害虫)。从棉铃虫的第2代到第5代整个发生期内,即使在不进行化学防治的情况下,棉铃虫在Bt棉田的发生量也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最高百株虫量为12头)。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幼虫体重、蛹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使6龄幼虫体重减少25.6%,蛹重减少18.2%。棉铃虫幼虫取食转Bt基因棉组织后,发育迟缓,相对于常规棉喂养的整个发育历期延长17 d,使棉铃虫在田间的危害减少至少一个世代。另外,接虫试验表明,棉铃虫幼虫在常规棉上的取食时间是转Bt基因棉株上的6.1倍,极大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J.E.Smith)蛹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5种重要鳞翅目害虫蛹容易混淆。明确草地贪夜蛾与其它5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蛹的形态差异,为田间鳞翅目害虫蛹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式显微镜拍照观察并分析草地贪夜蛾蛹、斜纹夜蛾蛹、甜菜夜蛾蛹、粘虫蛹、棉铃虫蛹和亚洲玉米螟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相关特征差异编制了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此5种鳞翅目害虫的检索表和快速区分表。【结果】草地贪夜蛾蛹主要特征为中足末端到达下颚末端之前,触角末端到达中足末端之前;中胸背板前缘略直;第4-7腹节背面前缘着生多行粗点刻;腹部末端臀棘上着生1对基部分开呈八字形的刺。草地贪夜蛾蛹腹部末端臀棘部位与其它5种害虫均不相同,辅以附肢位置、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腹部点刻等特征可以准确将其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蛹区分。斜纹夜蛾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甜菜夜蛾下颚与中足位置及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粘虫腹部点刻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棉铃虫触角末端位置和腹部末端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亚洲玉米螟腹足遗迹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结论】根据蛹的结构特征,可以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蛹。  相似文献   

3.
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是危害芦笋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山西省运城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薄茧越冬。翌年3~4月老熟幼虫由深土层上移至地表土壤结茧化蛹。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5月上中旬为蛹羽化高峰期。6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期。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对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作了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4.
王健生  赵洪斌 《昆虫知识》1998,35(4):221-223
黑尾卷象ApoderusnigroapicatusJekel近年来在山东荣成地区是危害刺槐的主要害虫。1年发生2代,以成虫于土中越冬。5~9月危害,10月上旬入土越冬。卵、幼虫、蛹在卷叶筒内生活;成虫食叶危害。本文报告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天敌等,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预蛹期,高温处理能诱导棉铃虫蛹进入夏滞育。本实验着重就33~39℃的变温下滞育蛹和未滞育蛹的失重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以常温(27℃)下蛹作为参照。研究发现: 在33~39℃的变温条件下,棉铃虫化蛹率显著低于其在常温下的化蛹率,且所化蛹中有63.2%的雄性和10.9%的雌性进入高温夏滞育,其中高温滞育蛹和未滞育蛹分别都轻于正常发育蛹。化蛹后第2日至第5日期间,高温滞育蛹失重量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的失重量,分别为3.62、13.30和5.49 mg;蛹期总失重量结果与化蛹后第2~5日间蛹失重量趋势一致,高温滞育蛹、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失重量分别为15.60、49.35和26.30 mg。蛹失重动态研究发现高温滞育蛹在夏滞育期间其失重曲线平缓,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高温滞育蛹滞育解除后,其失重曲线与正常发育蛹的失重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棉铃虫夏滞育蛹能通过维持低的代谢水平来度过不利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7.
茴香薄翅野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茴香薄翅野螟是黑龙江省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害虫,幼虫蛀食果荚、籽粒。1年2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危害期,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幼虫有吐丝结网习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卵产在嫩角果或柄上。成虫有趋光性,寿命4—16天。  相似文献   

8.
严林  杜艳丽  郭蕊  郝金娥  刘长仲 《昆虫知识》2011,48(6):1744-1750
灰钝额斑螟Bazaria turensis Ragonot是柴达木盆地白刺(Nitraria sp.)灌丛的主要害虫,为了有效控制该害虫对白刺的危害,采用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对灰钝额斑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灰钝额斑螟在柴达木盆地1年发生1代,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种虫态,通过头壳宽确定了幼虫为5个虫龄,以滞育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8月中旬结茧化蛹高峰期,随后蛹进入滞育越冬。6月下旬初龄幼虫发生盛期是该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由Bt棉花和玉米构成的华北农田景观, 探讨不同寄主作物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越冬抗寒的影响。【方法】2013年在河北廊坊科研中试基地的作物田中将棉铃虫幼虫接到Bt棉和玉米上,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化蛹率、存活率和越冬蛹羽化率;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分别用棉蕾和鲜玉米粒饲喂棉铃虫幼虫。 测定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鲜重、干重、以及脂肪、糖原和低分子物质含量等指标,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抗寒能力。【结果】取食玉米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117.5 mg)、脂肪含量(457.2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86.45 μg/g)均显著高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56.6 mg)、脂肪含量(239.6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13.87 μg/g);取食玉米的棉铃虫冰点(-10.2℃)显著低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冰点(-6.5℃)。【结论】结果表明取食玉米更加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据历史数据,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这将提高棉铃虫成功越冬比率, 对棉铃虫种群扩张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注重玉米上棉铃虫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柠条重要食叶害虫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做好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行为特性。【结果】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明显。在8月底开始以蛹在10 cm浅层土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中旬始见,5月下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7月初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是10d,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60 d左右。常见捕食性天敌有蠋蝽、日本弓背蚁和沙泥蜂,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结论】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s.richardsi是一种危害柠条的食叶害虫。  相似文献   

11.
江苏棉区第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热带害虫研究中心开发的通用制模软件Dymex为外壳,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生命表为基础,构建了棉铃虫种群动态模型,以逐日历史气温统计值为驱动变量进行了第4、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早发高温的年份外,其它年份的绝大多数第5代棉铃虫在江苏棉区11月底前不能发育至蛹而无法安全越冬,故不能成为翌年第1代的有效虫源。根据模拟结果可预测第4代越冬蛹量及第5代卵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其越冬蛹数量并制成了简便易用的预测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粘质沙雷氏杆菌(Serratia marcesens)S3菌株产几丁质酶(Chitinase)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后致死作用。生物测定表明,沙雷氏杆菌S3菌株产几丁质酶对棉铃虫幼虫48h的毒力不高,其中几丁质酶浓度为50μg/mL对初孵幼虫的毒杀力仅为8.3%,对高龄幼虫48h不表现毒力。但几丁质酶对棉铃虫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生长发育如10d龄虫重、蛹重、化蛹历期、蜕皮、羽化等影响较大,造成棉铃虫幼虫化蛹历期延长,死蛹率和不正常羽化率增加。其中经几丁质酶处理后的初孵、1d龄、2d龄、3d龄、4d龄幼虫蛹重分别是对照组的51.0%、77.1%、81.4%、86.0%、96.2%;化蛹率分别为74.5%、87.5%、93.7%、95.8%、95.8%,都低于对照组的97.9%;死蛹率分别为57.3%、18.8%、13.6%、7.8%、7.9%;初孵幼虫化蛹历期长达14d;初孵幼虫的正常羽化的蛹只有40.8%。几丁质酶对棉铃虫的后致死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对其种群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9-2000年在室内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棉铃虫蛹期的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其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以及对出土成虫的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不同时间土壤浸水对棉铃虫的入土和化蛹无影响,但却能显著影响其羽化和出土。此期土壤干燥(土壤相对含水量≤20%)对棉铃虫的羽化出土十分有利,大于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其羽化出土不利,饱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棉铃虫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羽化出土率≤10%);而棉铃虫入土后的第2天、第3天和第10天土壤浸水对其羽化出土的影响也很大,羽化出土率分别为16.33%、9.28%和21.05%。此外,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影响棉铃虫的土中生态而间接影响出土成虫的存活、卵巢发育、交配和产卵,乃至下代卵的孵化,进而影响下代种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汪飞  徐静  封红兵  张青文 《昆虫知识》2003,40(2):131-13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高龄幼虫取食转Bt基因棉花组织后 ,化蛹率、羽化率、蛹重、体长均有显著下降 ,在转Bt基因棉花上棉铃虫的取食行为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表现为取食次数明显减少、吐丝下垂次数明显增加 ;无论是转Bt基因棉花还是常规棉花 ,棉铃虫 3龄幼虫主要分布于繁殖器官上 ,在转Bt基因棉花各繁殖器官上的分布概率为 :花 >棉铃 >棉蕾 ,常规棉花上分布概率为 :棉蕾 >棉铃 >花 ;棉铃虫高龄幼虫取食转Bt基因棉花各组织 ,成虫羽化后产卵量、卵孵化率均有明显下降 ;在较低的棉铃虫虫口密度下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有一定的产卵排趋性。  相似文献   

15.
寄主植物对棉铃虫越冬蛹抗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滞育蛹过冷却点的测定 ,初步明确寄主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越冬抗寒性有影响 ,幼虫取食棉花时产生的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低于取食玉米的滞育蛹的过冷却点 ,即前者的抗寒能力高于后者 ;但用Bt棉喂养后的棉铃虫滞育蛹抗寒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茄香薄翅野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春玲  朱柳林 《昆虫知识》1994,31(6):339-340
茄香薄翅野螟是黑龙江省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害虫,幼虫蛀食果荚,籽粒,1年2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危害期,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幼虫有吐丝结网羽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诳,卵产在嫩角果或柄上,成虫有趋光性,寿命4-16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铃虫灾害减灾对策及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治平 《生命科学》1994,6(1):27-28
我国棉铃虫灾害减灾对策及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娄治平(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100864)棉铃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十多年前就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五大棉区也均有危害。1992年我国棉铃虫大爆发,几乎所有作物包括花生、蕃茄、豆类、芝麻、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18.
丝棉木金星尺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近年来危害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在山东省乳山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一年以6月中旬、8月上旬和10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本记述了诙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及天敌等,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脑在控制滞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方海  龚和  钦俊德 《昆虫学报》2002,45(3):416-418
脑摘除试验表明: 棉铃虫蛹的初期发育(化蛹后12 h 内)受脑的控制;化蛹12 h后的滞育蛹发育与脑无关。注射活性脑的匀浆液可阻止部分注定滞育的预蛹和化蛹后1~2天的蛹进入滞育状态,说明滞育的个体很有可能从预蛹期开始其脑的活性就已降低。  相似文献   

20.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方海  龚和 《昆虫学报》1997,40(3):261-26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注定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的血淋巴中的类固醇蜕皮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在预蛹期间,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高于非滞育的棉铃虫,化蛹后,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则迅速降到极低的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棉铃虫。用20-羟基蜕皮素处理不同时期的滞育蛹,均能打破滞育。由此可见,类固醇蜕皮素含量的降低或缺乏乃是导致棉铃虫滞育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