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华北野猪、东北野猪和山西黑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共计287头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HSL基因外显子Ⅰ区域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猪间存在多态性。瘦肉型大白猪、长白猪全部表现为GG基因型;山西黑猪表现为AA、AG和GG三种基因型;脂肪型地方猪种马身猪为单一的AA基因型;华北杂种野猪、东北纯种野猪及杂种野猪表现为AG和GG两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G及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在不同猪种中不同。该研究首次对华北及东北野猪HSL基因进行了多态性研究,丰富了国内外对野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野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野猪种源生态与杂交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分欧洲野猪与亚洲野猪两大类,共有27个野猪亚种.野猪多柄息于山林近水地带,食性杂,主要以植物为食.夏季以夜间活动为主,冬季多为白天活动.野猪前躯大,后躯小,与家猪正好相反,体高与体长的比例也较家猪大,这种体型适于其野外生活与奔袭.冬季发情配种,春季产仔.野猪与家猪杂交能够产生具有正常繁殖力的后代.野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肌纤维细的优良特性.野猪与家猪杂交可改良家猪肉质,生产特色猪肉.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野猪、东北野猪和山西黑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共计287头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HSL基因外显子I区域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猪间存在多态性.瘦肉型大白猪、长白猪全部表现为GG基因型;山西黑猪表现为AA、AG和GG三种基因型;脂肪型地方猪种马身猪为单一的AA基因型;华北杂种野猪、东北纯种野猪及杂种野猪表现为AG和GG两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G及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在不同猪种中不同.该研究首次对华北及东北野猪HSL基因进行了多态性研究,丰富了国内外对野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野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猪兰尼定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1,RYR1)基因是导致猪应激综合征、影响猪肉质的主效基因。采用RFLP方法采,以野猪、杜洛克猪、江口萝卜猪为对照,检测了特种野猪的RYR1基因的分布类型。结果表明,对照组中,杜洛克猪中检测到RYR1Nn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的发生频率为14.81%,野猪、杜洛克猪未检测到RYR1Nn基因型。在特种野猪中检测到不利的n等位基因,n等位基因频率为5.88%,说明n等位基因已经侵入特种野猪猪中,应加强特种野猪的保护和品种的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率领的国际家猪基因组测序联合会(SGSC)对家猪和野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还将其与人类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在得到了家猪进化有关的新线索的同时,揭示了这些信息对人类的有用性。相关论文发表在2012年11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TYR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洪金  吴桂生  史宪伟  张亚平 《遗传》2005,27(5):719-723
为了分析家猪与野猪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测定了来自12个中国地方家猪品种、3个欧洲引进猪品种以及8个中国野猪和2个越南野猪共36个个体的酪氨酸酶基因(TYR)外显子1的序列,共检出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且这6个位点的变异均为同义突变,根据这些变异可将酪氨酸酶基因DNA序列归结为4种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构建了简约中介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单倍型TYR*2主要为欧洲家猪与欧洲野猪和三条亚洲家猪染色体。大部分亚洲家猪和野猪共享单倍型TYR*1,表明这是一个亚洲类型的单倍型;同时也有部分欧洲家猪与野猪携带这一单倍型。 而单倍型TYR*3和TYR*4为本研究检测到的稀有单倍型,这两种单倍型主要由中国家猪与亚洲野猪组成。这种网络图结构支持家猪的欧洲和亚洲独立起源学说,同时也表明相当部分的欧洲家猪品种受到亚洲猪的基因渗透,而少量中国家猪和日本野猪也受到了欧洲猪的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安徽省临诊疑似PMW S家养野猪病例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全基因组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应用PK-15细胞进行PCV2的分离与增殖,根据PCR、IFA、电镜技术进行PCV2分离株的鉴定,克隆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获得1株来自安徽家养野猪源PCV2分离株,命名为YZ0901。该毒株全基因组长为1 767 bp,属于PCV2b基因型。与GenBank已发表的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介于93.9%~99.2%,与安徽分离毒株彼此之间的同源性介于93.4%~99.5%。结论安徽省家养野猪中存在PCV2感染,分离毒株与家猪源病毒差异不大,PCV2核苷酸序列比较稳定,其进化不存在明显的地域相关性,家养野猪源PCV2的基因型与当地PCV2流行株的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猪科的系统发育与系统地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科动物是最为昌盛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它们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却尚待解决。为此,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一个红河猪(Potamochoerusporcus)、一个马来西亚野猪(Susbarbatus)以及数头欧亚野猪(Susscorfa)线粒体细胞色素b全序列1140bp。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其他猪科物种胞色素b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猪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苏拉威西鹿猪与其他猪科物种为姐妹群的关系。非洲物种疣猪和河猪聚为一枝,而欧亚猪属物种聚为另一支。各物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的位置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对应。猪属物种可以被划分为3个种组:分布于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岛及其邻近岛屿的猪属物种形成一个种组,包括苏拉威西岛疣猪、菲律宾疣猪和印度尼西亚疣猪;欧亚野猪种组,包括欧亚野猪和姬猪;须猪和爪哇疣猪形成一个种组。  相似文献   

9.
野猪是我省山区分布较广,危害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较为严重的害兽之一。近年来,苏联在西伯利亚培育长白一野猪杂种,用长白母猪与野猪公猪杂交,杂种后代的体重增长加快,胴体瘦肉多,脂肪和骨的比例减少,肉的含水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于纯种长白猪。四川的盆周山地母猪与野猪公猪自然交配,杂种一代的肉味鲜美,瘦肉含量也有增加。为了对比分析野猪与同龄纯种长白猪、盆周山地猪间的差异程度,我们以野猪和家猪的血清蛋白质及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H)进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分别是健康的同月龄野猪(由成都动物园繁殖)、长白猪…  相似文献   

10.
蛇为什么怕野猪在大自然中,蛇是最怕野猪,即使是最毒的五步蛇、眼镜蛇、蝮蛇也都一样,只要遇上野猪,就没命地逃窜。而野猪见了蛇,就象见了仇敌,不管它逃到哪里,就追到哪里,哪怕是钻进洞里藏起来,野猪也要用它锋利的獠牙去拱开洞口,不把蛇挖出来吃掉决不罢休。为什么蛇这样怕野猪?为什么野猪如此憎恨蛇,而且愈是有毒的蛇愈是要吃?福建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野猪和蛇同住在山野林丛中,相处得不错,常常一起去寻食。那时,野猪的皮薄薄的、毛细短,性情也不象现在这样粗暴凶猛。蛇呢,全是无毒的,更不会象现在的样子,不吃东西睡上一冬,只是有点刁滑,有点懒惰。有一天,野猪和蛇正在玩耍,突然看到山上骨碌骨碌滚下  相似文献   

11.
野猪     
阐述了野猪在自然生态系的作用和地位、生态学特性。介绍了我国古代十二生肖地支的排位情况,指出“猪年”的猪是指野猪。野猪是狩猎对象,对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野猪也遭踏庄稼、伤人,对农业带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PCR-RFLP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长白、大白、内江、荣昌、汉江黑、汉白、八眉和野猪共计265头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HinfI-RFLP位点上,上述猪种和野猪均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H的频率分别为0.7500,0.7188,0.9167,0.3333,0.1250,0.6909,0.1167,0.8500和0.9375;除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外,其余的猪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大白、八眉、汉江黑、汉白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杜洛克、长白、内江和荣昌猪为中度多态性(0.25相似文献   

13.
甘肃子午岭区野猪主要内脏器官的测量及消化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驯养野猪已成为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发展特种经济动物的一大热点项目(王京仁和李淑红,2001).与此同时,虽然对野猪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其食性、遗传特性及其杂交利用效果等方面(兰宏等,1995;蒋思文等,2001; 刘娣等,2003;王文等,2005;鲁庆彬等, 2007),但对野猪内脏器官和消化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仅见Conklin等(1994)、Uhr(1995)和宋青龙(2004)的报道,且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Uhr(1995)对野猪消化道研究表明,野猪消化能力、消化道容积、长度均显著小于家猪,而宋青龙(2004)研究则表明,野猪小肠相对重、相对长度以及大肠的相对长度均显著高于家猪,这种差异可能是野猪亚种不同所致.本文以甘肃子午岭区的土种猪棗八眉猪为对照,对甘肃子午岭区野猪内脏器官结构及其消化机能进行研究,对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野猪生理特点,依据消化器官的差异制定甘肃子午岭区野猪饲养管理规程,合理配制日粮,科学饲喂,提高该地区野猪驯养成活率将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希尔从没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是人们让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正因为这样,希尔和它的兄弟姐妹在这个简陋的猪圈里,"沐浴"了一拨又一拨的闪光灯。"原来家猪和野猪的混血小猪仔,长得更像野猪。瞧它们身上的条纹。""混血猪就是不一样,同样是拱猪圈,它们就比纯种猪拱得有型有款。"……好的话坏的话,听在希尔的耳朵里其实都是一个样,"嗡嗡嗡"——别指望猪能听得懂人话。不过猪爸猪妈的故事它倒是知道的,简单点说就是离家出走的家猪小姐遇见放荡不羁的野猪王子的故事,颇有点风花雪月的味道。可是后来,娇气包小姐还是受不了凄苦的流浪生活,带着一队小猪  相似文献   

15.
猪科动物是最为昌盛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它们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却尚待解决。为此, 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一个红河猪(Potamochoerus porcus)、一个马来西亚野猪(Sus barbatus)以及数头欧亚野猪(Sus scorfa)线粒体细胞色素b全序列1 140 bp。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其他猪科物种胞色素b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猪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苏拉威西鹿猪与其他猪科物种为姐妹群的关系。非洲物种疣猪和河猪聚为一枝,而欧亚猪属物种聚为另一支。各物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的位置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对应。猪属物种可以被划分为3个种组:分布于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岛及其邻近岛屿的猪属物种形成一个种组,包括苏拉威西岛疣猪、菲律宾疣猪和印度尼西亚疣猪;欧亚野猪种组,包括欧亚野猪和姬猪;须猪和爪哇疣猪形成一个种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主要猪种和野猪H-FABP基因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庞卫军  孙世铎  李影  陈国柱  杨公社 《遗传》2005,27(3):351-356
利用PCR-RFLP(Hinf I、Hae Ⅲ和Msp I 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中白猪、八眉猪和野猪共计265头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 I-RFLP位点上,上述品种和野猪均存在多态性,其中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中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杜洛克、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为中度多态;除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外,其他猪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而在Hae Ⅲ-RFLP和Msp I-RFLP位点上,仅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和八眉猪为单态;(2)9种基因型对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HH>Hh>hh,DD相似文献   

17.
于辉  刘荣辉  李华  左启祯  李岩  吴珍芳 《遗传》2012,(11):1443-1449
文章旨在比较广东地方猪、华南野猪(S.s.chirodontus)和引入品种白细胞抗原复合体(Swine leukocyteantigen complex,SLA)的遗传多样性,为猪的抗病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在SLA区域内选取18个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SLA-MS),分别对皮特兰、杜洛克、大花白、蓝塘猪以及华南野猪进行遗传分型。结果表明,SLA不同区域平均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SLAⅡ(He=0.628,PIC=0.581)>SLAⅠ(He=0.530,PIC=0.474)>SLAⅢ(He=0.526,PIC=0.458);5个群体间分子多样性指数(MDI)依次为华南野猪(0.716)>蓝塘猪(0.614)>大花白(0.559)>皮特兰(0.550)>杜洛克(0.507)。总体看来,SLA-MS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华南野猪>广东地方猪>引入品种。基于Garza-Williamson指数(GWI)分析,杜洛克和大花白相较于华南野猪瓶颈效应严重;遗传距离分析表明蓝塘猪和华南野猪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与大花白聚为一大类,而皮特兰和杜洛克则单独聚为一支。文章为广东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抗病选育和配套系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野猪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猪为重要的资源兽类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野猪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其生境选择、活动规律、食物结构、种群特性、分子遗传学和防护与危害等方面.尤其是对野猪的卧息地和觅食地生境选择、遗传变异、起源进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野猪的研究现状,主要对野猪的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是发育在二叠系灰岩中的溶洞,其中充填了晚更新世的黏土和沙砾堆积;自2015年至今已经挖掘6次,出土了万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野猪牙齿化石约占49%,代表目前我国更新世野猪牙齿化石最为丰富的地点。将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动物牙齿化石(尤其是犬齿和第三臼齿)与我国南方特有的化石种裴氏猪(Sus peii)和小猪(Sus xiaozhu)及盐井沟出土的野猪化石进行了牙齿形态学比较研究和一系列数据分析(包括散点图、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所有雄性下犬齿均属于野猪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化石可全部归入野猪种(Sus scrofa);尽管雄性下犬齿和上第二及下第三臼齿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很大,但都在野猪的变异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野猪第三臼齿化石进行了种内变异研究,上、下第三臼齿的散点图各自聚为两大聚集区,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由性别差异所导致而非不同属种混合。中国南方地区早更新世之后的猪科动物基本只有野猪一种,这与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不同;东南亚的猪科动物十分多样,并且绝大多数具有爪哇疣猪型犬齿。  相似文献   

20.
猪的起源驯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古DNA技术可为家猪起源驯化研究提供历史分子证据。为探讨广西地区更新世晚期野猪与当地家猪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晚更新世三个不同地点的30个猪科动物化石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结合现代不同品种家猪和野猪DNA同源序列信息,构建Network网络结构图,进一步证实了家猪多地起源学说。研究显示广西古代野猪与现存欧洲猪的基因型最为接近,属于欧洲单倍型H1,从而推测其对该地区现代家猪的遗传贡献可能较低,对考古形态学研究中关于广西地区家猪独立起源的推测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