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麦染色体G带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立  杨晓峰 《遗传》1988,10(2):11-12
染色体G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推动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几年中的迅速发展。可是,在植物方面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价值却很有限,因为它仅能显示C, N及Q带。这些带纹在每条植物染色体上数量太少,且多数集中在染色体端粒、副溢痕和着丝粒附近。为此,突破G带技术已成为植物染色体分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显带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瑞典Caspersson等结合细胞培养和荧光染料染色技术,发现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上面具有带状结构。1971年人类细胞遗传学标准化巴黎会议,审查了Caspersson氏的工作,拟订了染色体带型的命名法,并建议今后人类染色体的鉴别以报告中描述的荧光染色体带型为依据。几年来,各国陆续发表了不少报道,不仅充分证实人体染色体带纹结构的存在,而且在显带技术、显带机理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原来,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只能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的位置、着丝点两侧的长臂和短臂的相对长度以及随体的有无来鉴别各条染色体。几个组的染色体,特别是C组各对染色体之间,上述四种特征很相近似,不易区分。染色体带型的发现,克服了这个缺点,使人体染色体结构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从60年代的一般染色体组型分析进展到对染色体结构更精细的分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报道我们对于人体细胞染色体显带方法和其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植物染色体G—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 G-带技术在动物和人类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在植物方面由于它仅能显示带纹很少的 C-带、N-带或 Q-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和植物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 G-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玉米染色体Giemsa显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从1972年Vosa等将Giemsa显带技术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研究以来,迄今在高等植物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各个领域应用这项新技术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植物染色体显带的研究。然而对在遗传和农业上有重要作用的玉米,尽管在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曾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应用Giemsa显带技术却很少,除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G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推动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几年中的迅速发展。可是,在植物方面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价值却很有限,因为它仅能显示C、N及Q带。这些带纹在每条植物染色体上数量太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和结构,核型和带型,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等的植物材料。它们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又便于观察,可供细胞遗传学实验和研究择用。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用某些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显色方法,在染色体臂、着丝点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带谱的技术。一、染色体分带技术简述 Caspersson等(1968)首先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中期染色体用喹吖咽氮芥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染色体呈现明、暗相间的荧光带谱,简称Q-带。此后Arrighi和徐道觉(1971)报道了一种对着丝点异染色质区有特殊  相似文献   

10.
黄牡丹八个居群的Giemsa C-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BSG方法对黄牡丹(Paeonia delavayi var.lutea)8个居群的Giemsa C-带进行了比较研究。8个居群的所有染色体都在着丝点附近显示出了C-带,所有染色体的长臂上都没有显示C-带,而短臂上的C-带数量和位置在居群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花甸凡居群手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对染色体显示端带;卓干山居群的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没有显示C-带。在所研究的8个居  相似文献   

11.
利用Giemsa C-带显带技术分析亲本及其杂种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核型的结果表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大多数显带都在染色体的长臂末端,第1、2、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也显带。所显现的带纹比玉米的稍小些。这些是与玉米不相同的。玉米除第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显带外,其他染色体均为长臂近末端显带。根据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表明,在杂种F_1的体细胞中,能够鉴别出来一组染色体来自父本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另一组染色体来自母本玉米。作者还讨论了Giemsa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特别是玉米细胞遗传学上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天兰冰草染色体形态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天兰冰草(2n=42)染色体都是中部和近中着丝点,有两对染色体带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 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天兰冰草和普通小麦的C-带带型。发现天兰冰草有两组染色体的带型相似。其余的一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B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带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和小麦B组染色体一样也有两对带随体的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的带型也与1B和6B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作者用B_2X_1X_2表示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上在植物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了大量资料,但是,迄今大量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方面,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仅在黑麦、小黑麦、Anemone blanda等少数植物上进行过研究。 国内植物染色体显带研究,近年来在黑麦、洋葱、蚕豆、小黑麦、小麦、大麦、玉米等一些植物上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而在玉米上还进行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 我们曾进行过黑麦体细胞染色体Giemsa显  相似文献   

14.
BrdU处理的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本文应用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重点将黄鳝培养细胞具不同长度染色体的正中期分裂相做成G-带核型加以比较分析。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带纹数目也增加。但增加是有限度的。染色体带纹数目的增加,明显地表现在深染带再分为若干亚带。当染色体从前期向中、后期过渡收缩变短时,一些亚带融合为原来数目的带。染色体上各个带的收缩程度、收缩时间是不均等的。实验证明大剂量的BrdU不仅能阻断鱼类细胞于中S期,也可使染色体伸长、小剂量的伸长作用不明显。最后讨论了BrdU处理与G-显带的关系、染色体带纹数目相对恒定以及染色体伸长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15.
边银丙  罗信昌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59-361
细胞遗传学的主要问容是研究生物在染色体形态、结构、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0系[1].大多数真菌的细胞核较小,许多种群的染色体数目不清楚,真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动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水平。随着各种显微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真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三染色体组型研究的发展早期对染色体的研究受技术上的限制,主要局限于少数染色体粗大的动植物材料。五十年代以后,先后诞生了低渗处理技术、秋水仙素处理技术和高分辨显带技术[2],一些…  相似文献   

16.
通过聚乙二醇使3个小鼠细胞与1个中国仓鼠骨髓细胞融合,获得四细胞杂交克隆。在第6世代,该杂种细胞含有100条小鼠染色体和5条仓鼠染色体。本文报道在杂种细胞中双亲NORs活性均受抑制,不仅73.2%的仓鼠NORs活性被抑制,而且还有18.3%的小鼠NORs失去了活性。由于在杂种细胞中,仓鼠第3号染色体上的NORs活性仍保留它原来的91.2%,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上18s和28s 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可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结构有关。我们首次报道了杂种细胞中所出现的均染色区巨染色体,并对这条巨染色体进行了G-带、C-带和Ag-NORs的分析。对这条巨染色体与18s和28srRNA基因扩增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植物染色体G带及螺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采用胰酶,尿素,SDS和NaOH原位诱导黑麦,小麦和蚕豆染色体G带和螺旋的结果,所得的G带带纹众多,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带纹数目与染色体收缩程度相关,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带纹可以配对,一些晚前期染色体的带纹已达高分辨水平,G显带处理时间过长,染色体螺旋结构往往被诱导出来,螺纹数与染色体收缩程序有关,螺旋方向具有多样性,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植物染色体G带到螺旋的转化现象,在光镜下显G带的染色体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螺旋的特征,作者还对植物染色体G带与螺旋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采用胰酶,尿素,SDS和NaOH原位诱导黑麦,小麦和蚕豆染色体G带和螺旋的结果,所得的G带带纹众多,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带纹数目与染色体收缩程度相关,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带纹可以配对,一些晚前期染色体的带纹已达高分辨水平,G显带处理时间过长,染色体螺旋结构往往被诱导出来,螺纹数与染色体收缩程序有关,螺旋方向具有多样性,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植物染色体G带到螺旋的转化现象,在光镜下显G带的染色体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螺旋的特征,作者还对植物染色体G带与螺旋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马恩波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89,32(4):399-405
本文研究了五种稻蝗Oxya chinensis、O. shanghaiensis、O. adentata、O. hyla intricara、O. agavisa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BSG法C带处理.结果表明: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差异较小,具有属的保守性,但在C带方面则显示出一定的差别,种间染色体带型的差异大小与形态学上的差异程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小稻蝗和山稻蝗各自具有独特的带型结构,与其余三种显然不同,而中华稻蝗、上海稻蝗、无齿稻蝗虽在主要标志性染色体上带纹趋于一致,但在一些细微结构和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五种稻蝗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数目和交叉定位也作了统计和比较,在染色体行为分析方面做了初步工作.据此,本文讨论了五种稻蝗的染色体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两种突颜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继英  傅鹏  郑哲民 《遗传》2004,26(6):870-874
采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初次对癞蝗科Pamphagidae中国特有的突颜蝗属Eotmethis B.-Bienko 2个种,即天祝突颜蝗E. tientsuensis (Chang)和景泰突颜蝗E.jintaiensis Xi et Zheng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中期I)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突颜蝗的染色体基数、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分组形式相同,且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反映了癞蝗科昆虫核型的稳定性。同时,2种突颜蝗染色体相对长度值较为接近;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两者无论在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还是减数分裂中期I细胞,其3号、4号和X染色体上都显现深着色较大块的着丝粒C带, 9号染色体上都出现大块深着色的端部C带,2号染色体上都发生清晰的近中部居间C带,以上反映了2个种在系统发生上的亲缘关系。另外,2种突颜蝗在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1号、7号、8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尤其是对应的7号、8号染色体上着丝粒C带块的大小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