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东径108°48′、北纬27°40′处,海拔360米(中部县城一带)至2,2O0米(西南梵净山区),年平均温度16℃以上、最高40℃、最低零下2℃,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蒸发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50天,气候高温多湿,为黔东一带最适宜的水稻栽培地区之一。过去全县稻田常年平均亩产量仅400多斤,主要是迟栽中稻(指5月底至6月中旬栽插的)的面积大、历年螟害严重所造成的,如1957年全县螟害率平均高达18.34%、损失稻谷2,700多万斤。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省植保工作会议上,对于稻螟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全面讨论,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关于稻螟发生期的预测 根据虫态历期,结合气象、水稻生育等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进行发生期的预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较为准确。 1.越冬代蛹、蛾初见期的预测 据几年来的观察,越冬幼虫在  相似文献   

5.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6.
稻螟赤眼蜂田间自然繁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调查表明,稻螟赤眼蜂是我省多择性卵寄生天敌的优势种.同时发现.稻螟蛉卵可认为是水稻上几种主要害虫天敌的天然优良寄主.由于它的被寄生率高.天敌繁殖量大.控制后继害虫的功效显,所以在水稻生产上稻螟蛉实是益大于害的.在早稻害虫防治实践中.应该减少农药使用,或避开天敌活动期和早稻前期用药.以使世代短的天敌,在近期内迅速形成庞大的种群数量。控制相继发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为害.可减少早稻用药1-2次.上述方案.无须人工生产天敌,即以田间自然繁殖保护天敌的新技术,所能达到稻田以虫治虫的功效.不亚于以往工业生产天敌的举措.实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筷子尖大的虫,头发丝细的蜂,到底是蜂压虫,还是虫吃了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组织有省农科院驻点同志、县生防站、县测报站、县农科所、部分公社植保员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放蜂效果进行了调查。 (一)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的亲切关怀下,我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示范工作,正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放蜂单位,由1973年的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三个生产队,发展到13个公社、26个大队、159个生产队。防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稻区各地病虫测报站30多年来,辛勤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亟待加以总结,探求消长规律,以利今后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开展。 运用稻螟历史资料试行数理统计预报,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偿试,能否测报准确,有待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9.
周圻 《昆虫知识》1990,27(3):178-181
  相似文献   

10.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74年11月16日于我院农场发现台湾稻螟1、2龄幼虫侵人小麦(秋播波塔姆品种)秆内,在剑叶节上方咬断穗轴,造成白穗。侵入孔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一白穗有幼虫一头,也有一穗两三头的。在0.14亩麦田内调查,受蛾类幼虫为害的白穗共52穗,其中台湾稻螟为害的有48穗,大螟为害的4穗。1975年1月  相似文献   

12.
防治稻螟四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四十年来,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群众治螟,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稻螟消长规律,取得了治螟的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螟害已基本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现在回顾四十年来我国稻螟发生和防治情况,谈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望能对今后测报和防治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正> 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在我县水稻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年份局部地区受害成灾,造成稻谷减产。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对台湾稻螟进行了研究及防治试验,其结果如下。 一、年生活史 台湾稻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稻秆或稻茬内越冬,越冬代螟蛾在3月上旬始见,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发,产卵于早造秧田和早插田,发生数量很少。第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相似文献   

15.
祁东县洪桥、石门等乡创造两种土农药,经过大面积使用治虫,效果很好。洪桥乡党委书记刘昌钧同志作了现场鉴定试验,对浮尘子、稻飞蝨、稻螟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作者在洪桥乡白云社作了印证试验,亦证明效果很好。兹将这二种土药剂的调制、使用方法介绍于下: 一、土制滴滴涕 黄藤根皮5斤,闹羊花10斤,红浮萍5斤,臭花椒5斤,百步根2斤,鳌甲0.5斤,信石0.5斤,马蹄子4两,明矾1两,茶枯2斤。以上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4):239-242
5防治指标与经济闭值目前,测定三化螟的为害主要以卵块数IZ‘,”]、为害团、丛叫作指标。研究二化螟的大多数学者以估鞘率l’‘-’SJ和枯鞘从率[从”1作指标,也有人提出第一代二化螟以枯鞘内幼虫数量I3’战格鞘株数[”]作指标比用秸鞘率作指标准确性高。秦厚国等[”]认为用防治适期枯鞘株数作指标较好,因为①以卵块作指标查找困难;③以防治适期枯鞘丛率和桔鞘团作指标,省工省力,但年度间差异较大;③以粘鞘内幼虫作指标,工作量太大,专业测报站也难以做到,生产上行不通;④以枯鞘率作指标,由于高产田和低产田稻株数及有…  相似文献   

17.
应用滞育技术是延长赤眼蜂货架期的可行性措施之一。为实现工厂化生产稻螟赤眼蜂滞育蜂,本研究以在3种光周期(16 L∶8 D、12 L∶12 D和8 L∶16 D)下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种群为材料,考察了诱导始期(寄生后发育12 h、24 h、36 h、48 h、60 h和72 h)、诱导温度(10℃和13℃)和诱导历期(14 d、21 d、28 d和35 d)对稻螟赤眼蜂滞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光照下繁育的种群更容易进入滞育状态;寄生后发育24 h和12 h为最敏感的诱导始期,随着诱导始期虫龄的增长,滞育效果也随之下降;诱导温度对滞育也有显著影响,其中8 L∶16 D的种群在13℃下诱导的滞育率要显著高于10℃,但其他两个种群在10℃下诱导的滞育率要显著高于13℃;诱导历期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稻螟赤眼蜂的滞育率。供试稻螟赤眼蜂种群的较适宜滞育条件为8 L∶16 D下繁育的赤眼蜂种群寄生后发育12 h于13℃下诱导滞育28 d或35 d,以及寄生后发育24 h于10℃或13℃下诱导滞育35 d,滞育率可超过95%。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栽培制度与螟害是否猖獗,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初步归纳了江西省解放后二十多年来的有关资料,分为如下六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栽培制度是稻螟能否猖獗的前提 栽培制度是决定稻螟栖居和取食的物质基础,又是左右水稻生育期和稻螟发生期配合关系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对稻螟和稻纵卷叶螟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本鉴定系笔者承担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关于江西东乡野生稻研究的协作项目,经过1983—1985年观察鉴定结果整理如下。 一、野生稻对二、三化螟的抗性 1.野生稻与栽培稻茎秆结构比较 野生稻茎腔较栽培稻小,茎壁厚,其直径与茎壁厚度之比值,是栽培稻的二倍以上;有多层厚壁组织,维管束数目多,木质化程度较强。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