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永泰县青云山风景区刺桫椤数量、树高、胸径、冠幅、生长环境等的调查和对刺桫椤的生长更新与生境关系的分析,提出保护这一孑遗植物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永泰县青云山风景区刺桫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永泰县青云山风景区刺桫椤数量,树高,胸径,冠幅,生长环境等的调查和对刺桫椤的生长更新与生境关系的分析,提出保护这一孓遗植物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桫椤科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天然群落极为罕见,为了解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在生物群落的中生存与保育状态研究现状,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桫椤及桫椤科植物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环境污染、药材的违法采摘和挖掘等,这导致桫椤科植物的生境遭受干扰和破碎,桫椤科植株数量下降。对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桫椤科植物繁育中应用逐渐增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制约着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其中,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关系对桫椤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从种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或许不失为新时代桫椤科植物保护的有效方式。讨论了桫椤植科物相关的种间关系:桫椤科植物-微生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其他植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动物互作,探讨了桫椤科植物面临灭绝的因素以及近年来桫椤科植物相关的保护策略及成效,为桫椤科植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广东省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西部,信宜和高州两市交界处,以中山山地地貌为主。主峰大田顶海拔1 703米,为粤西第一高峰。保护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雨热充沛,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这里生长有广东桫椤科(Cyatheaceae)的全部种类,即,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刺桫椤(A.spinulosa)、粗齿桫椤(Gymnosphaera denticulata)、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 ) 11 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 三裂缝, 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 左右, 极面观三角形, 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 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 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 可分为4 种类型, 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 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 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Ⅶ.桫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左右,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可分为4种类型,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白桫椤属。该属植物以茎干直立,乔木状;叶大型,簇生于茎干顶端,叶柄平滑、有疣突或皮刺,基部鳞片的细胞一式;叶背灰白色;叶脉分叉,2~3叉;无囊群盖等为主要特征。目前该属植物在广西首次记录到白桫椤。根据原始文献及广西的标本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  相似文献   

8.
广东阳春百涌自然保护区桫椤科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阳春百涌自然保护区属云开山脉,区内桫椤科植物资源丰富,但具体种类及其资源量并无准确资料,为此我们开展了相关野外调查和统计。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共有4种桫椤科植物,即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大叶黑桫椤Gymnosphaera gigantea、小黑桫椤G. metteniana和黑桫椤G. podophylla。依据保护区内桫椤科植物主要沿林道分布的特点,提出了按林道长度估算资源量的方法,据估算,保护区内有桫椤约900株,大叶黑桫椤约1.5万株,小黑桫椤约320株,黑桫椤约4500株。阳春百涌保护区是华南地区大叶黑桫椤的主要保存地。  相似文献   

9.
贵州桫椤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贵州分布较多,局部地段形成以桫椤为主的植物群落。本文就贵州赤水县金沙沟桫椤群落的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表明赤水桫椤群落是保存完好、结构典型、类型多样的珍贵群落,应注意很好保护。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首次发现桫椤及其区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桫椤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乔木状蕨类(在我国蕨类形成高大乔木状者唯桫椤科的桫椤属和白桫椤属Sphaeropteris的部分种)。桫椤孢子体呈树状,主干一般高达1—3米(在热带或南半球有高达20米的)。叶顶生如伞状;叶柄和叶轴粗壮,深棕色,有密刺;叶片矩圆形,长  相似文献   

11.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亍l004-l082之间,A T平均含量60.9%,G C平均含量39.1%。计算了不同种间以及种内不同个体间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分别进行最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显示:(1)白桫椤、海南白桫椤和大羽桫椤构成的分支最早和该科内其余植物组成的另一分支分歧,而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刃个亚分支,分别和桫椤亚属、黑桫椤亚属对应,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2)大桫椤~狭羽桫椤~毛轴桫椤~篦齿桫椤、多羽桫椤一白桫椤~海南白桫椤以及小羽桫椤一桫椤各自构成独立、自然的末端分支,再参照分支内植物间的遗传距蔼取值,建议将此3个末端分支依次归并为3种:大桫椤、白桫椤和桫椤;(3)白桫椤属在科内处于基部位置,桫椤属奇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为衍生分支,赞同Tryon关于桫椤科进化和囊群盖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综合环境因...  相似文献   

13.
种间关系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探究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对于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植物总体关联性、种间相关性并计算群落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毛竹与桫椤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桫椤在发育前期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大,而在发育的后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与物种间的关系表现为弱相关或不相关,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小;贡献定律法分析表明毛竹-桫椤群落的稳定性系数为21/79,说明金沙沟区域的毛竹-桫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土壤污染对中国产桫椤科植物的生殖影响,以探讨中国桫椤类乃至其他濒危蕨类濒危的内在原因。该研究以中国产9种桫椤植物为材料,采用各植物原产地地表土壤培养孢子至配子体成熟,全程比较观察配子体畸变类型,统计畸变率;并分别取3个属的代表种笔筒树、大叶黑桫椤和中华桫椤的孢子,以MS培养基为对照,分别用5mg·kg^-1Pb^2+和1mg·kg^-1Cd^2+单因素胁迫培养配子体,比较观察各组的配子体形态畸变类型,统计畸变率。结果表明:(1)中国产桫椤类9种植物配子体培养过程中共出现17种形态畸变类型,其中4种为分化畸变,7种为假根畸变,4种为细胞畸变,2种为性器畸变。(2)不同培养基——对照组(MS培养基)、原产地土壤、Cd^2+胁迫、Pb^2+胁迫对中国产桫椤科9种植物配子体的平均畸变比例分别是2.28%、12.61%、31.58%和33.58%。(3)9种桫椤的配子体畸变类型及其畸变率均与培养基的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其配子体发育都受到了产地土壤污染的严重伤害。(4)3种桫椤属植物配子体对土壤环境胁迫的耐受力强弱为黑桫椤属>白桫椤属>桫椤属。(5)桫椤科配子体的形态畸变多样性与胁迫条件之间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滇南桫椤Alsophilaaustroyunnanensis的系统位置 ,我们对该植物与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的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和trnL F间隔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滇南桫椤的trnL内含子、trnL 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5 70bp ,36 2bp ;中华桫椤的trnL内含子、trnL 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5 72bp ,36 1bp。结合已经发表的其他桫椤科植物的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用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 :1)所分析的桫椤科植物构成一个单系群 ;2 )滇南桫椤与Gymnosphaerapodophylla、Gymnosphaerapectinata、Gymnosphaerapseudogigantea、Gymnosphaeratinganensis、Gymnosphaeragigantea关系较近 ,聚成一支系 ;3)中华桫椤与Cyatheatsangii、Alsophilaspinulosa关系较近 ,聚成一支系。本文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支持将滇南桫椤归入黑桫椤属Gymnosphaera。  相似文献   

16.
彭霄鹏 《化石》2020,(2):69-71
正树形蕨类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隶属于桫椤科(Cyathenaceae)。此类树形蕨类植物是中生代的古老孑遗物种,早在恐龙时代的晚三叠纪至早侏罗纪就已广泛分布了。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在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并与恐龙一起作为"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  相似文献   

17.
4种桫椤初生叶的形态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腐叶土培养海南白桫椤(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阴生桫椤(Alsophila latebrosa)、刺桫椤(A.spinulosa)和滇南桫椤(A.austroyunnanensis)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并比较了幼孢子体最初4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其种属划分的合理性及相关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华南、西南及台湾的一些深山幽谷之中,生长着一类奇特的植物。它们有着高大的直立茎,大形羽状复叶簇生于茎的顶端。远远看去,象是挺拔的棕榈或苏铁。如果近而观之,会见到它的羽片背面排列着一个个圆点状的孢子囊群。这就是著名的蕨类植物——桫椤。桫椤也叫树蕨,是现今蕨类植物中最高大的种类,也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它的出现,可追溯到石炭、二叠纪(距今3.5—2.25亿年)。当时,陆地增多,气候温暖潮湿,代之而起的是较高级的植物,如:芦木,楔叶木、鳞木、封印木、各种羊齿蕨、木本蕨类(包括桫椤)等,都是高达20米左右的大树。古桫椤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与其它的高大蕨类同时繁盛起来的。到了古生代末期,由于地壳运动,海水大规模撤退,地势起伏,山岭盆地互相隔阻,气候由湿润变得十  相似文献   

19.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中生代古老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之一。该文采用植物生态学、区系学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群落及物种多样性、伴生物种区系成分、生活型谱、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维管植物共计60科96属122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6科80属103种。(2)群落内植物的科、属区系成分类型多样,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次之,表现出从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征。(3)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57.38%),反映出中亚热带森林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的特点。(4)群落垂直分层显著,乔木层树高在4~12m的比例最大为76.64%;灌木层树高在2~3m的比例最大为69.78%;草本层各区间分布较为均匀,但以0~0.2 m的比例较大,群落层次明显。(5)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桫椤在该地乔木组成中占主导地位;灌木层中,桫椤为最优物种;草本层主要以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为主;物种丰富度分析显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乔木层为聚集分布、组成较简单,灌木层和草本层为均匀分布,但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20.
五指山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作者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分别设立样地对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数量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中黑桫椤种群分别为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都是完全集群分布.低地雨林的黑桫椤平均密度是山地雨林的1.7倍.土壤pH值对黑桫椤种群密度有负的影响,全磷含量对其有正的影响.山地雨林林地土壤pH值大而全磷含量低,低地雨林刚好相反.土壤酸碱度和全磷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两地黑桫椤数量差异的原因之一.pH值对黑桫椤平均密度的影响效应是全磷含量的2.5倍,说明pH值是影响黑桫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黑桫椤所在群落垂直结构分为3个乔木亚层、2个灌木亚层及草本层.山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57和5.305,均匀度为0.811;低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37和5.484,均匀度为0.804.总之,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的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分布格局和数量分布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生境差异造成的.热带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