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研究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所属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和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的成体外形和骨骼、蝌蚪的形态以及核型等2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了属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齿蟾属较原始,齿突蟾属较特化,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原始齿蟾。在齿突蟾属中猫眼蟾亚属比齿突蟾亚属更为特化,后者与齿蟾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它们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抬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庄浪县发现六盘齿突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2年7月23日至8月3日,笔者等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乡和永宁乡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一批无尾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含有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anensis)10只,为该物种在甘肃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研究》1989,10(4):295-302
本文在探讨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齿蟾属Oreolalax和齿突蟾属Scutiger所隶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共计29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并探讨了他们的起源和演化途径;横断山系地区可能是它们的主要分化中心和物种形成中心。  相似文献   

5.
齿突蟾属某些种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某些锄足蟾科Pelobatidae动物的多态现象。讨论了同域或不同域的四种齿突蟾Scuti-ger,即刺胸齿突蟾S. mammatus(Guenther)、胸腺齿突蟾S. glandulatus(Liu)、木里齿突蟾S. mulicnsis Fei et Ye和皱纹齿突蟾S. ruginosus Zhao et jiang的皮肤瘰疣、第二性征等性状;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分析了同域三种齿突蟾的晶体蛋白。结果表明:前三种是有效种;后一种,即皱纹齿突蟾分别是前三种的多态性变体;这些变体以相同性状(即皮肤多瘭疣)同时表现在三个种中的现象,属于平行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6.
横断山齿突蟾属一新种(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在横断山区考察期间,发现四川木里截族自治县的齿突蟾Scutiger标本在第二性征、趾蹼等特征与已知的各种齿突蟾均不相同,描述为新种木里齿突蟾Scutiger muliensis。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采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雌性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的年龄、寿命和世代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宁陕齿突蟾的寿命至少可达8年,表明它是一种长寿命两栖动物。雌性宁陕齿突蟾的世代时间(性成熟年龄)为6年,其中蝌蚪期3年。本文得到的雌性宁陕齿突蟾世代时间为该种有效种群大小的估算、种群历史动态和历史生物地理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研究了高海拔锄足蟾类29种成体和蝌蚪的外形,25种的骨骼,8种的核型和带型,9种的眼晶体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图谱等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习性等因素综合而较全面地对中国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齿突蟾属Scutiger,猫眼蟾属Aelurophryne和齿蟾属Oreo-lalax三个类群的属间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齿蟾属Oreolalax应为有效属,不宜作为齿突蟾属Scutiger的亚属;猫眼蟾属Aelurophryne与齿突蟾属Scutiger应同归一属,前者应为后者之亚属。  相似文献   

10.
宁陕齿突蟾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齿突蟾属(ScutigerTheobald,1868)包括齿突蟾亚属(ScutigerDubois,1980)和猫眼蟾亚属(AelurophryneFei,Ye and Li,1989),前者已知有10种,后者7种(费梁等,2005)。在我国有8种齿突蟾亚属物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和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其中发现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的宁陕齿突蟾(S·ningshanensis)是分布最东北的特有珍稀物种。尽管经过20多年来的多次采集,至今仅获得模式和配模标本,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甚少(方荣盛,1985;梁刚等,1989;费梁,1999),为这一珍稀齿突蟾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蝌蚪是无尾两栖动物生命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有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11.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鸣声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 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 4属 ,即角蟾属 (Megophrys)、齿蟾属 (Oreolalax)、齿突蟾属 (Scutiger)和掌突蟾属 (Leptolalax)。在IBMPC上用“SIGNAL”软件 (EngineeringDesign ,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 0~ 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 :峨山掌突蟾 (L oshanensi) ,小角蟾 (M minorr) ,角蟾 1种 (M sp) ,金顶齿突蟾[S (S )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 (O 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 (O 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 2 1 9、 34 5 6 4、 2 2 93 8、 10 76 5、 10 71 0和 1849 4Hz ,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 46 2、 90 8、 99 6、72 2、 78 8和 110 3ms ,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 140 4、 2 5 3 0、 6 81 4、 15 17 7、 46 1 3和 6 19 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 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917>0 0 5 ) ;在每声持续时间上 ,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 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声距上 ,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间无显著差异 ,角蟾 1种与无蹼齿蟾之间、峨  相似文献   

12.
曹燕  谢锋  江建平 《四川动物》2011,30(2):214-219,封3
观察了齿突蟾属Scutiger 2亚属、4物种[西藏齿突蟾S.(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猫眼蟾S.(Aelurophryne) mammatus、木里猫眼蟾S.(A.) muliensis和胸腺猫眼蟾S.(A.) glandulatus]的体背、体腹皮肤及其腺体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4个物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锄足蟾科五个新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整理四川、贵州、湖北的锄足蟾科动物标本,发现有五个新种:四种齿蟾Oreolalax和一种齿突蟾(曾名为“短齿蟾”)Scutiger。其中两个齿蟾新种的蝌蚪(包括将完成变态的幼蟾)曾被描述发表过,为未定种名的“短齿蟾”蝌蚪(刘、胡,1960);现在已发现成体,并在本文内予以定种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成都四川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 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 Guan and Shi, sp. 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 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相似文献   

16.
齿突蟾属物种已知19种左右,中国分布有16种。该属大多数物种为珍贵、稀有濒危物种。主要生活在高寒山区及高原地区,卵产于高寒缓流的山溪中。本文梳理了分布于我国齿突蟾物种的资源现状,分析了导致其种群下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能对该属物种保护和资源利用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西藏齿突蟾蝌蚪的发育和群体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志明  黄大明 《动物学报》1990,36(2):187-193
西藏齿突蟾是一种冷域性两栖动物,其蝌蚪和幼蟾大多群集在海拔2100—2400米的山区溪流或草丛中。6—7月初孵出蝌蚪,冰下越冬,经五年发育成幼蟾。由5月份所得蝌蚪的群体年龄结构统计,一和二龄蝌蚪占79%,三年以上个体明显减少,五龄变态幼蟾仅占2%。四龄个体的死率最高,仅有32%的四龄蝌蚪变成五龄幼蟾。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掌握四川省康定市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本研究系统选取61个10 km × 10 km调查网格, 每个网格设置至少3条样线, 分别于2016年9月、2017年5月和7月进行实地调查。所有调查网格中, 有11个网格未调查到两栖动物, 有1个网格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达到了10种。调查共发现两栖类动物2,639只, 隶属于2目5科7属14种, 其中优势度最高的是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其次是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 优势度最低的是九龙齿突蟾(Scutiger jiulongensis)。不同月份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调查结果显示: 5月份调查到的个体数最多, 共发现966只; 9月份调查到的物种数最多, 有13种。不同月份间两栖动物的物种相对多度结果显示: 5月和7月调查到的优势物种均为中华蟾蜍, 9月份为倭蛙。大部分两栖动物分布在海拔3,000-4,000 m之间; 四川湍蛙(Amolops mantzorum)和中华蟾蜍的海拔分布跨度较大, 分布范围在海拔1,300-3,600 m之间; 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和九龙齿突蟾等物种海拔分布范围较窄, 刺胸齿突蟾分布在海拔3,200-3,300 m之间; 九龙齿突蟾仅在海拔3,600 m左右。比较影响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5项环境因子发现, 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数与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 其次是平均海拔, 而年均温和植被覆盖指数相关性相对较弱。本研究摸清了康定市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为康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