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结果 (1)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P=0.009 5),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P=0.033 7),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骨病科住院收治的83例老年R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的体检资料,分别记为A组、B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D_3水平以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老年RA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富度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明显低于B组(t=23.297,P0.05);A组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Chaol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B组(t=11.258、14.681、22.157,均P0.05);A组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普雷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戈登菌属的相对丰度均高于B组(t=19.472、12.011、27.354、20.304、15.637、24.414,均P0.05),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类杆菌属、嗜血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低于B组(t=10.095、3.663、6.787、12.848、7.786、9.122,均P0.05);RA患者25(OH)D_3水平与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类杆菌属、嗜血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8.126、8.031、8.415、8.057、8.236、8.467,均P0.05),与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普雷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戈登菌属呈负相关(r=-7.639、-7.856、-8.135、-8.127、-7.536、-7.865,均P0.05)。结论 RA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降低,肠道微生物菌群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普雷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戈登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类杆菌属、嗜血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老年RA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热量饮食对食积大鼠胃肠动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PF级KM小鼠和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KM小鼠和SD大鼠均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食积组(每组10只)。每天固定时间称量小鼠体质量,处死后进行胃排空、肠推进和D-木糖试验;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进行病理学检查;大鼠盲肠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食积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胃肠动力显著下降;高热量饮食并未造成大鼠病理性改变;但食积大鼠Observed-species、Chao1、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下降(均P0.05),PCoA和LEfSe分析结果显示食积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食积组布劳特菌属、脱硫弧菌属、真杆菌属、红蝽菌属和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均P0.05),Akkermansia和醋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高热量饮食诱导食积大鼠胃肠动力下降和肠道菌群失衡,为胃肠动力和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口腔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的菌群构成及多样性等差异。方法从本团队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的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中,按调查时间顺序随机抽取12名儿童。分别收集唾液及粪便样本共计24份,分为口腔微生物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利用16S V3-V4区设计引物来进行PCR扩增,使用MiSeq测序仪进行二代测序,比较两组的微生物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门水平上:放线菌门(t=5.98,P0.001)、变形菌门(z=20.0,P=0.005)、TM7(z=78.0,P0.001)在口腔中丰度较高;厚壁菌门(z=134.0,P0.001)在肠道中丰度较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值在肠道中较大(z=113.0,P=0.017)。属水平上:罗斯菌属、普雷沃菌属、链球菌属为口腔中丰度较高的菌属;粪杆菌属、Ruminococcaceae、拟杆菌属为肠道中丰度较高的菌属(P0.001)。奈瑟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等仅存在于口腔中。Catenibacterium、肠杆菌属等仅存在于肠道中。菌群功能显示:在细胞运动(z=136.0,P0.001)、碳水化合物代谢(t=-4.71,P0.001)等方面表现出肠道组占优势;在遗传信息的翻译(t=8.17,P0.001)、神经退行性疾病(z=78.0,P0.001)等方面表现出口腔组占优势。结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TM7在口腔中丰度较高;厚壁菌门在肠道中丰度较高。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在菌群功能上差异较大。奈瑟菌属、卟啉单胞菌属、Catenibacterium等可能为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标志性菌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癫痫和伴腹泻癫痫婴幼儿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神经内科就诊的0到1岁婴儿10例,其中癫痫病例5例,伴腹泻癫痫病例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组。留取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对样本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对扩增子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癫痫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正常婴儿(P<0.05),腹泻对肠道菌群均匀度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癫痫、伴腹泻癫痫患儿及正常婴儿肠道菌群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P<0.05)。优势菌群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等组成。其中癫痫患儿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伴腹泻癫痫患儿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为最优势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1)。属水平中,癫痫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伴腹泻癫痫患儿大肠埃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1)。对婴儿肠道菌群组间显著性差异物种分析显示,乳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在健康婴儿肠道中丰度较高;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在癫痫患儿肠道中相对丰度较高;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在伴腹泻癫痫患儿肠道中相对丰度较高。结论肠道菌群的失调与癫痫症状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其中双歧杆菌属和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可能与癫痫症状存在相关性,而埃希志贺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可能与伴腹泻癫痫患儿症状存在相关性。癫痫与菌群失衡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潜在益生菌链球菌C17、D19株与香菇多糖联合应用对PM_(2.5)暴露肺癌荷瘤小鼠呼吸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A549细胞悬液构建荷瘤SCID小鼠模型,气管滴注40μL 20mg/mL的PM_(2.5)溶液,每周1次,持续4周。实验组(LS组)给予链球菌C17、D19株混合菌液喷雾给药,每周2次,同时腹腔注射3mg/kg香菇多糖。对照组(PM组)仅喷雾生理盐水。比较组(LE组)喷雾生理盐水同时给予香菇多糖。全部小鼠均持续处理4周。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咽拭子样本中的菌群进行16SrDNA序列检测,进行OTU统计、物种组成分析、指示物种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PM组小鼠OTU数量大于LE组、LS组。各组主要优势菌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蓝细菌门、拟杆菌门。与PM组比较,LE组(t=3.2064,P=0.0071)、LS组(t=3.4061,P=0.0098)放线菌门丰度增加显著,LE组蓝细菌门丰度减少显著(t=2.7316,P=0.0340)。属水平上,LS组与LE组各优势菌属总丰度显著高于PM组。与PM组比较,LS组小鼠呼吸道嗜气杆菌属(t=7.1686,P=0.0008)和普雷沃菌属(t=2.2702,P=0.0230)丰度显著增加,LE组嗜气杆菌属(t=2.5238,P=0.0429)、加德纳菌属(t=2.4720,P=0.0445)、奇异菌属(t=4.8123,P=0.0030)、弧菌属(t=2.4597,P=0.0210)、普雷沃菌属(t=2.6076,P=0.0319)丰度差异显著。种水平上,与PM组比较,LS组小鼠呼吸道酸性链球菌(t=2.4456,P=0.0450)、Rodentibacter_heylii(t=7.1686,P=0.0008)增加显著,LE组普雷沃菌(t=2.2751,P=0.0462)、Rodentibacter_heylii(t=2.5238,P=0.0340)增加显著。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LE组与PM组间、LS组与PM组间菌群Chao指数(t=2.3867,P=0.0388;t=5.8780,P=0.0006),Ace指数(t=2.8267,P=0.0192;t=6.1316,P=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LS组与PM组间(t=2.9994,P=0.0056)、LE组与PM组间(t=4.8938,P<0.0001)OTU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潜在益生菌C17、D19株与香菇多糖联合应用可调节PM_(2.5)暴露肺癌小鼠呼吸道的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绝经综合征抑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多样性和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与绝经综合征抑郁发生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绝经综合征抑郁患者19例为观察组(A组),同期绝经综合征患者10例为对照组(C组)。利用16S r DNA基因测序法对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物种注释分析和功能比较,统计两组肠道菌群分布、多样性和基因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差异明显。GraPhlAn物种组成图显示,患者肠道菌群总体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在门水平,与C组相比,A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在属水平,与C组相比,A组拟杆菌属、小杆菌属、巨单胞菌属、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相对丰度较高,而Gemmiger、布劳特菌属、普雷沃菌属、粪球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偏低。进一步在属水平上选取了10种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群(P<0.05):韦氏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巨单胞菌属、史雷克菌属在A组的相对丰度较高(P<0.05),柯林斯菌属、C...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蜥蜴胃康方对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只裸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用HGC-27胃癌细胞通过脾脏注射制备胃癌肝转移模型,造模4周时,随机取正常对照组1只与造模组5只,取裸鼠肝组织通过病理切片对比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随后剩余造模组45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以及蜥蜴胃康方高(2.6 g/mL)、中(1.3 g/mL)、低(0.6 g/mL)剂量组,每组9只。取最后一次灌胃2 h后各组裸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裸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表现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下降,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丰度富集。属水平表现为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降低(t=3.514 4,P=0.024 6),拟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660 1,P=0.009 6),副拟杆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284 7,P=0.012 8),瘤胃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t=3.342 7,P=0.028 8)。经蜥蜴胃康方干预后,胃癌肝转移裸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生素对肺炎婴幼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例1岁以内因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患儿,收集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天的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后第3~5天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下降。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3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下降;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例婴幼儿的肠道中上升;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下降。肠道内不动杆菌属、喜胆汁菌属、埃格特菌属、肠球菌属、支原体、颤螺菌属、紫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和真杆菌属增长1倍以上;奇异菌属、双歧杆菌属、黄杆菌属、乳酸菌属、链球菌属、萨特菌属和韦荣球菌下降超过50%。结论婴幼儿短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SPF级雌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6只、万古霉素组(VAN组)6只和多黏菌素组(PMB组)8只,通过饮用抗生素方式连续处理5周,于3周、5周采集小鼠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的V4-V5区测序。结果与CON组相比,VAN组处理3周和5周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以疣微菌门(阿克曼菌科)、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及无胆支原体科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拟杆菌门(Muribaculaceae菌科、普雷沃菌科)和毛螺菌科显著减少为特征(P均0.05)。PMB组处理3周后,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以普雷沃菌科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疣微菌门(阿克曼菌科)和Muribaculaceae菌科显著减少为特征。PMB处理5周后,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以疣微菌门(阿克曼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毛螺菌科)显著减少为特征(P均0.05)。结论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处理不同时间后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不同,但多样性均显著降低,且抗生素处理时间越长菌群多样性降低幅度越大,菌群种类越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联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疗效,以探索根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的H.pylori根除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确诊为H.pylori感染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随机分为布拉氏组和标准三联疗法组,每组各60例。标准三联疗法组口服阿莫西林[50mg/(kg·d),饭后分两次服]、克拉霉素[20mg/(kg·d),饭后分两次服]和奥美拉唑[0.7~0.8mg/(kg·d),饭前半小时一次服完]治疗,布拉氏组在标准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250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d,由患儿家属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停药后4周内不再口服任何抗生素,后行14 C呼气试验以评估H.pylori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pylori根除率为76.7%(46/60),布拉氏组为90.0%(54/6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布拉氏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三联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联合三联疗法能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行心导管术的先心病患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A、B组,A组采用6 mg/(kg·h)丙泊酚+3 mg/(kg·h)氯胺酮维持,B组采用0.15 mg/(kg·h)咪达唑仑+3 mg/(kg·h)氯胺酮维持,比较两组麻醉效果、HR、SPO2、MAP、体动次数、停药唤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0.00%,小于观察组(100.00%)(P0.05);两组术前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动脉穿刺时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动次数、停药唤醒时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明显大于观察组(10.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对γ-羟丁酸(GHB)致失神发作大鼠脑电及脑内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的亚型HCN1、HCN2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拉莫三嗪抗失神癫痫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拉莫三嗪治疗组(低剂量组为8 mg/(kg·d)、中剂量组为12 mg/(kg·d)、高剂量组为24 mg/(kg·d)),每组7只。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应用0.25%的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治疗组每日应用0.25%的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配制的浓度为2 mg/mL的拉莫三嗪混悬液灌胃。手术埋置皮层脑电电极。腹腔注射GHB的前体γ-丁内酯(GBL)200 mg/kg制作大鼠失神发作模型,并监测脑电。免疫组化法检测皮层HCN1及丘脑HCN2的表达。结果:皮层脑电图拉莫三嗪治疗组比模型组失神发作的潜伏期延长,最高波幅降低(P0.05)。模型组皮质HCN1比空白对照组表达减少,而拉莫三嗪高、中剂量组皮质HCN1比模型组表达增加(P0.05)。模型组丘脑HCN2表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及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莫三嗪可以改善GHB致失神发作模型脑电图的异常表现;拉莫三嗪抗失神癫痫作用可能与调节HC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长期规律性饮酒会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构成,并影响焦虑抑郁样行为。而短期低剂量饮酒后戒断是否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及其与酒精戒断后焦虑样行为是否有关,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酒精处理组 (Ethanol-C)、对照组 (Ethanol-0)和酒精戒断组 (Ethanol-2),每组各10只。酒精处理组每d以1次酒精(5 g/kg, 25% V/V)连续灌胃14 d;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酒精戒断组每d以等量酒精连续灌胃14 d,其后戒断1 d。采集所有实验动物粪便,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慢性酒精刺激后对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定大鼠焦虑样行为,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与酒精戒断致焦虑样行为的相关性。肠道微生物分类学分析发现,酒精戒断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与对照组和酒精处理组比较均出现明显差异。酒精戒断组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与对照组和酒精处理组无显著差异,而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酒精戒断组大鼠的开臂时间百分比和自发活动距离显著降低 (P<0.05),且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大肠杆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显著正相关 (P<0.05),而与瘤胃球菌(Rumenococcus)、毛螺旋菌(Trichospirillum)等菌属显著负相关 (P<0.05)。 本研究结果提示,短期低剂量酒精戒断不影响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但能够改变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丰度及群落结构,且大鼠酒精戒断后的肠道微生物与大鼠焦虑样行为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肠道微生物在短期低剂量酒精戒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酒精戒断致焦虑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庆华  吕晓华 《昆虫知识》2007,44(2):263-266
研究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提取液的缓解体力疲劳作用。采用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拟黑多刺蚁水和乙醇双重提取液按8.3mL/kg.bw,16.7mL/kg.bw,25.0mL/kg.bw连续灌胃30d,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糖原含量。结果:3个实验组及乙醇对照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均显著长于蒸馏水对照组(P<0.05,P<0.01);8.3mL/kg.bw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长于乙醇对照组(P<0.01)。8.3mL/kg.bw剂量组小鼠3个时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蒸馏水对照组和乙醇对照组(P<0.05、P<0.01),16.7mL/kg.bw剂量组小鼠3个时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蒸馏水对照组(P<0.01)。乙醇对照组及拟黑多刺蚁提取液3个剂量组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蒸馏水对照组(P<0.05、P<0.01),16.7mL/kg.bw剂量组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低于乙醇对照组(P<0.05)。拟黑多刺蚁提取液具有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参多糖对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保护及抗凝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参多糖(PSU)对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AICI)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凝血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模型组、海参多糖低(30 mg/(kg.d))、中(60mg/(kg.d))、高(120mg/(kg.d))剂量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海参多糖对大鼠行为障碍、脑组织含水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血液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海参多糖可改善行为学障碍,减少脑组织含水量,降低血清CRP水平;可显著延长APTT,TT时间,减少FIB含量(P<0.05)。结论:海参多糖能明显减轻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损伤,并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脂肪乳组、低剂量乳化异氟醚组、中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和高剂量乳化异氟醚组,每组8只。检测血清中酶的含量,观察肝细胞损伤程度,直观的反应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别大鼠肝脏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SOD活性和肝细胞坏死比例均具有显著差异,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血清ALT、AST和LDH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再灌注后1 h、2 h和4 h中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大鼠血清ALT、AST和LDH含量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低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和高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均P<0.05)。中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大鼠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和肝细胞坏死比例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低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和高剂量乳化异氟醚组,SOD活性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低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和高剂量乳化异氟醚组(均P<0.05)。结论:中等剂量乳化异氟醚预处理组中血清中酶含量最低,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最低,SOD活性水平最高,肝细胞损伤程度最轻,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及转化生长因子beta(TGF-beta)的影响及 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的Wistar大鼠30 只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模型组、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组,利用胆总管结扎术制 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术后分别用生理盐水0.1 mL/(kg·d)、黑木耳多糖提取物0.1 mg/(kg·d)灌胃1 次/d。21 d后腹主动脉采血,测 肝功能指标,取肝组织测MDA、MPO、TGF-beta,Masson 染色。结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成功制备。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组总胆红素 (STB)、谷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MPO、MDA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GF-茁含量降低。Masson 染色可见:模型 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较对照组汇管区可见大面积胶原纤维的形成;黑木耳多糖提取物组肝细胞轻度水肿、肝索排列欠整齐,肝汇 管区及各部位胶原纤维形成量略少。结论:黑木耳多糖提取物可减轻胆总管结扎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MPO 含量使TGF-beta因子 释放减少,从而减少胶原纤维形成,减轻或延缓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产后正常小鼠泌乳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初步探究葛根素对产后正常小鼠的安全性。方法:将雌、雄KM小鼠以3:1比例合笼配种,得到孕鼠饲养至分娩。分娩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葛根素低剂量(18 mg?kg-1)、高剂量组(72 mg?kg-1),每组8只。从产后第3 d起,每天灌胃一次,共10 d。观察小鼠每日泌乳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催乳素(PRL)、孕酮(P4)、雌二醇(E2)含量,HE染色观察乳腺、肝、肾、子宫、卵巢组织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组织中催乳素受体(PRLR)、酪氨酸激酶 2(JAK2)和信号传导与激活因子5a(STAT5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从给药的第6天起,葛根素低剂量组的泌乳量显著升高(P<0.05);葛根素低、高剂量组均可见乳腺小叶内腺泡明显变大,分泌物明显增多,且低剂量组更为明显;葛根素低、高剂量组血清PRL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葛根素低剂量组PRLR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葛根素高剂量组PRLR、JAK2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葛根素低剂量组PRLR、JAK2、STAT5a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葛根素高剂量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低剂量对产后正常小鼠有一定促进泌乳作用,高剂量时对泌乳作用不明显。葛根素低、高剂量均未对产后正常小鼠的肝、肾、卵巢和子宫产生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