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研究热点。中药在临床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研究表明中药可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为易于吸收的活性物质,而这些活性物质又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防治高血压。本文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中药在调节原发性高血压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总结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中药防治高血压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与消化道正常菌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关系密切,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中,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肠道菌群状态是研究脾胃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魏曦认为:微生态学研究有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脾”与消化道正常菌群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属于免疫原性较强的乳腺癌亚型,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仍属于难以治疗的乳腺癌类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干预宿主或微生物的色氨酸代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疗效。中药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被证实可以有效调节肠道稳态,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等。然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的中医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在中医辨证乳腺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以往的文献,从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的角度出发,梳理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质的干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机制,以期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发生相关,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动物模型肠道中均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从与高血压相关的肠道菌群种类、代谢产物及作用机制等多方面讨论了肠道菌群及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人体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危险因素(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乳酸菌降压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为高血压发病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高血压病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某些益生菌或其发酵产品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方式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具有较长的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有利于其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某些中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中药直接通过肠道菌群作用而干预高血压病的文献报道,而近年来国内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能是中药干预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检测方法和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亿的微生物,其代谢产物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效应对多种慢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最新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通过探究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代谢稳态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可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对健康调节的重要机制。有证据表明,人类肠道菌群可受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影响因素为饮食和运动。目前,饮食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已较为广泛,而运动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仍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运动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探究运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健康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七味白术散由人参、木香、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葛根、甘草七味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的功效,是中医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促进黏膜再生,杀灭有害菌群,促进有益菌群的增殖.而肠道菌群是现代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肠道菌群控制并增强内源性胰高血糖素肽...  相似文献   

10.
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人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定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其菌株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肠道菌群与化疗药物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如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化疗药物的作用效果,恶心、呕吐、便秘、骨髓抑制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肠道菌群又有何种影响,应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如何变化以及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有何影响。因此,本文回顾了化疗药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希望为国内学者提供肠道菌群和癌症化疗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饮食的多元化,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与免疫、代谢系统疾病和肿瘤等50多种疾病相关,同时疾病也会影响肠道菌群,通过饮食调节和用药会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健康.白术散是以食药两用药材为主的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作为人体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和菌群分布有紧密联系的肠屏障功能的改变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而活血化瘀法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及攻逐体内淤血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人类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肠道菌群以及肠屏障功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对近十年关于肠道菌群与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究活血化瘀法(中药及中药复方)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00万亿,可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包括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抵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等,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肠道中的定植微生物与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和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通过神经、体液、代谢和免疫多种途径双向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前,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的的提高,抑郁症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受到极大地重视。本文从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以及益生菌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两方面来综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理论对神智与胃肠道联系的高度概括,小肠主水液吸收,心主神明,心与小肠联系的内容与中医的脑、肾等概念密切相关,而又与HPA轴、脑-肠轴等现代医学理论契合。结合肠道菌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实例,重新梳理相关中医概念并指出其微生态学基础,并分析情志改变的宿主-菌群相互作用对个体化诊疗的意义,指出"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念对理解脑-肠轴功能的价值在于系统整合多方研究成果并指导临床,如心理肠胃学的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有研究报道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现一系列肠道变化,并有学者用"肠-肾轴"理论阐述肾脏病中肠道的变化以及疾病过程中肾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方法。本文根据"肠-肾轴"理论,综述了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肠道出现的变化,如肠内代谢物异常、肠道损伤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以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的异常变化为治疗切入点,总结了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在调节肠道功能、修复肠道屏障、纠正肠道代谢物异常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疗效,为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减少并发症等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目前已有研究表明IBS的致病机制、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时间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且不同IBS亚型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有差异。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IBS的诊断和治疗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经有较多研究提示IBS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免疫反应和模式识别受体等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粪菌移植和饮食习惯等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调,从而改善IBS的症状。这也为未来治疗IBS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肠道菌群的概况、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衡导致IBS发病的可能机制以及IBS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中药的研究方面也引发了科学家们激烈的讨论。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综述,阐述了较为前沿的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同时对近十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的不同及进步进行思考和展望。该综述为预防、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菌群检查和光、电镜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膜菌为及其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由林可霉素灌胃致小鼠腹泻模型并证实菌群紊乱后,给各治疗组分别灌喂中药,并设自然恢复组,一个疗程后,时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膜菌群检测分析,同时取回盲部组织标本,分别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肠粘膜结构。结果表明,AAD模型组大多数小鼠肠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治疗一个疗程后,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基本恢复正常。91-4不仅对肠道膜菌群有调整作用,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