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部和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与膳食的关系,为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法选择“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河南汝阳和贵州福泉,随机抽取107名汉族健康幼儿为调查对象,食物摄入采用24 h消费调查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两县幼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两县幼儿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较为一致,但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福泉县幼儿肠道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河南汝阳县。细菌属水平分析中,两县幼儿肠道内均以拟杆菌属、普雷沃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属为主导的菌群结构,但河南汝阳县幼儿肠道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贵州福泉县(12.36% vs. 7.44%;0.19% vs. 0.03%)。结论中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不大,但有益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研究肠道菌群与膳食及营养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慢性胃炎(CG)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

方法

采集我院青年CG患者(CG组)和健康人群(NC组)的粪便样品,对其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

结果

CG组与NC组对象肠道菌群在门和科水平上均有不同之处,其中CG组对象有较高丰度的Actinobacteriota和较低丰度的Ruminococcaceae。CG组对象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均一度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丰富度水平。多元方差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均发现CG组和NC组对象肠道菌群有较大差异。BifidobacteriumBlautiaCollinsella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和Streptococcus与CG患者密切相关。

结论

CG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较大变化,其中BifidobacteriumBlautia等细菌与CG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肠道气泡堆积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肠道菌群的影响,2019年3月于东海水产研究所福鼎研究中心采集了15尾肠道气泡堆积的银鲳为病鱼组,15尾健康银鲳为健康鱼组,并通过16S r DNA基因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LEfSe分析方法,对两组样品间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病鱼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鱼组无显著差异(P> 0.05),但病鱼组肠道菌群的均匀度和相对丰度都显著低于健康鱼组(P <0.05)。两组样品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且相对丰度都较大(超过97%)。此外,利用LEfSe分析两组样品发现,病鱼组中如根瘤菌(Rhizobium)、栖热菌(Thermus)等好氧菌丰度显著高于健康鱼组,而不动肝菌(Acinetobacter)、微酸菌(Ilumatobacter)等显著低于健康鱼组,蓝细菌(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鱼组。由此可以表明,肠道气泡堆积很可能会引发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钠诱导型慢性胃炎Wistar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4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和模型组(MG组),每组20只;MG组以20 mmol/L脱氧胆酸钠[2 mL/(只·d)]、60%的乙醇[1 mL/(只·3 d)]灌胃以及0.03%和0.05%氨水日常饮用,同时联合饥饱失常(2 d饱食1 d禁食),持续处理12周后,解剖大鼠,裸眼和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改变。结果 与CG组大鼠比较,裸眼观察,MG组胃腔扩张,壁变薄,皱襞少而浅,胃黏膜略显苍白、色浅;H&E染色表明,胃黏膜腺体扩张,排列稀疏紊乱,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伴坏死脱落,胃小凹结构破坏。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Chao1、Ace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7 3、10.615 2、7.981 8、12.684 9,均P<0.001)。从门水平而言,MG组大鼠肠道菌群中Actinobacteria(t=2.318 7,P=0.031 7)、Cyanobacteria(t=1.169 6,P=0.256 6)、Proteobacteria(t=2.178 6,P=0.042 2)、Firmicutes(t=0.329 8,P=0.745 1)和Verrucomicrobia(t=1.190 1,P=0.248 6)细菌数量增加;Bacteroidetes(t=1.918 4,P=0.070 2)、Patescibacteria(t=0.135 8,P=0.893 4)和Tenericutes(t=1.419 9,P=0.171 8)细菌数量下降。从属水平而言,MG组大鼠肠道菌群Firmicutes中的Eubacterium oxidoreducens group, Proteobacteria中的Aliihoeflea、Proteus,Actinobacteria中的Eggerthellaceae;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较CG组增高(t=2.232 9,P=0.037 8;t=3.020 8,P=0.007 0;t=2.286 1,P=0.033 9;t=2.330 7,P=0.030 9);Firmicutes中的Eubacterium xylanophilum group、Acetitomaculum、Lachnospiraceae NC2004 group、Globicatella、Anaerovorax、Lachnospiraceae A2和Lachnoclostridium 5,Proteobacteria中的Citrobacter的相对丰度低于CG组(t=3.101 0,P=0.005 8;t=2.620 3,P=0.016 8;t=2.509 6,P=0.021 3;t=2.498 3,P=0.021 8;t=2.417 5,P=0.025 8;t=2.339 5,P=0.030 3;t=2.315 1,P=0.031 9;t=2.158 2,P=0.043 9)。结论 脱氧胆酸钠、乙醇、氨水和饥饱失常联合的慢性胃炎建模法可引起Wistar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长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其防治应愈加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疾病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关系及发病机制,为早期监测和预防糖尿病进展为并发症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野猪是当前南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数量激增的主要有蹄类。为揭示贵州苗岭地区野猪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菌群功能,本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4头野猪胃肠道(胃、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细菌群落,共获得1 268 577条有效序列。经质控过滤,所有序列归类于1 019个OTU,包含19门292属。在门分类水平上,野猪肠道内核心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大肠—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15个菌属。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已基本覆盖样品中所有细菌,测序充分。alpha多样性指数中,结肠和直肠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胃和回肠(P<0.05),证明结肠和直肠比胃和回肠具有更高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也同样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恒河猴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变化。方法 50只恒河猴,分为成年(5~10岁)、老年(10岁以上)2组,其中成年组33只,老年组17只。采集动物的新鲜直肠粪便,提取DNA后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中细菌16S rDNA-V3区进行测序,定量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结果老年组和成年组获得的优化序列数差异无显著性(P> 0.05)。α-多样性分析,老年组恒河猴肠道菌群的Chao1指数(P=0.0174)、Simpson指数(P=0.0258)、ACE指数(P=0.0121)与成年组比较降低,Shannon指数与成年组比较升高(P=0.0132)。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在门水平,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升高(P=0.0013),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粘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相对丰度降低(P=0.0283,P=0.0002,P=0.0482,P=0.0242)。在科水平,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升高(P=0.0001),Ruminococcaceae、Clostridiales、Spirochaetaceae、Christensenellaceae相对丰度降低(P=0.0039,P=0.0080,P=0.0002,P=0.0021)。在属水平,老年组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升高(P=0.0001),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八迭球菌(Sarcina)、unidentified_Spirochaetaceae相对丰度降低(P=0.0114,P=0.0227,P=0.0028)。β-多样性分析,老年组肠道菌群与成年组分布在不同区域,差异有显著性(P=0.003)。LEfSe分析,在成年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标记物。结论恒河猴肠道菌群的结构随年龄增长而改变。丰度降低,多样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其在胃肠肿瘤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失调的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促肿瘤代谢产物及毒素、影响宿主免疫等促进胃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反,健康且平衡的肠道菌群可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效应而抑制胃肠肿瘤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本文从肠道菌群与胃肠肿瘤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对胃肠肿瘤的影响机制及防治应用等角度,对二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胃肠肿瘤的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前后8个时间点的粪便样品,提取样品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区的bar coded 454焦磷酸测序,并用MANOVA、聚类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对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HSCT移植前,经过放、化疗及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发生显著的改变,多样性明显减少;移植4周后,菌群多样性有恢复的趋势,但菌群结构和组成与治疗前仍有明显的差异。整个HSCT过程中,Escherichia/Shigella及Enterococcus属变成肠道中最优势的细菌类群。结论肠道菌群结构在HSCT术前已发生显著的改变,机会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及Enterococcus属成为HSCT患者肠道中最优势的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婴幼儿的肠道菌群特点。方法研究纳入年龄1~3岁的确诊难治性癫痫婴幼儿14例,同时匹配同年龄段健康婴幼儿30例作为对照。留取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并扩增,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两组婴幼儿样本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主要有厚壁菌、拟杆菌、变形菌和放线菌四类,癫痫组婴幼儿拟杆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28.60%vs 53.19%,2.58%vs 8.50%),而厚壁菌和变形菌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健康组(43.19%vs 34.00%,24.87%vs 3.09%)。癫痫组婴幼儿Cronobacter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的比例高于健康组(23.59%vs 0.86%,9.50%vs 0.76%),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19.44%vs 42.84%,1.04%vs 7.85%)。结论婴幼儿难治性癫痫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尚需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难治性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对相关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预测。 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早产儿40例,依据孕母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DM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出生后24 h内收集早产儿胎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物种分类学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GDM组显示出更低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P=0.048)。两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48),GDM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明显升高,机会致病菌相对丰度增加,同时革兰阴性杆菌比例上升。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GDM组在碳水化合物转运及代谢、细胞外结构、环境信息处理代谢通路和免疫性疾病代谢通路的功能丰度增高。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早产儿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调或为母亲患有GDM的早产儿多种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作为分布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发挥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大量使用广谱性抗菌药物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然而,不同的肠道菌群与AAD的关系不尽相同。本文分别从致病菌导致AAD的机制、益生菌预防和治疗AAD的原理,以及条件致病菌与AAD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肠道菌群与AAD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临床上更精准地预防、诊断和治疗AA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不仅和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有关,还和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有关。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机体代谢,并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也成为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就肠道菌群的改变及调节与1型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新的认识。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或不稳定以及多样性改变是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及代谢和免疫疾病的结果。目前发现睾酮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相关,睾酮的合成和代谢紊乱将通过相应的代谢通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相关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睾酮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睾酮的关系,并阐述这种关系在高血压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胃肠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APACHEII评分分为A组(APACHEII评分<20分,n=67)和B组(APACHEII评分≥20分,n=43)。另选52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对象血中免疫细胞数、肠道微生物及血清CRP、PCT水平,并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CRP、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对象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细胞、CD4^+/CD8^+水平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肠杆菌数量为B组>A组>正常组,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量、B/E值与血清CRP、PCT分别呈负相关(r=-0.624,-0.746;-0.638,-0.757,均P<0.05)。结论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以双歧杆菌减少和肠杆菌增加为主要特点的肠道菌群失衡,且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与血清CRP、PCT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炎肠道屏障以及易位感染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含量较非感染组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潜在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肠道菌群失衡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自闭症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自闭症患儿为观察组,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将自闭症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级组(51例)、二级组(47例)、三级组(36例).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胃...  相似文献   

19.
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硒组、适硒组和补硒组,分别给予低硒饲料、适硒饲料和补硒饲料喂养,持续42 d。收集0、21和42 d时各组大鼠粪样与血样,对比各组不同时间血清硒水平;分析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指纹图谱,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H')、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及图谱间相似系数(Cs);42 d后处死大鼠取十二指肠组织,对比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21 d、42 d时血清硒水平、肠道菌群H'及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组间比较,补硒组最高、适硒组其次、低硒组最低,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组内比较,补硒组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低硒组显著降低(P<0.05),适硒组变化不显著(P>0.05);组间Cs累积分布曲线分析,小于0.6的Cs值在低硒组占80.00%,补硒组占65.42%;组内分析,21 d时小于0.6的Cs值在补硒组、适硒组、低硒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8.57%、54.27%和38.79%,42 d时小于0.6的Cs值在3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2.58%、53.47%和36.81%;低硒组IL-6、IL-1β和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适硒组和补硒组(P<0.05),适硒组与补硒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硒日粮可降低血清硒水平,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降低其多样性,进而引起肠道炎症,适量补充硒可提高血清硒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丰富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腹痛患儿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90例FD伴腹痛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单一组(n=45)和联合组(n=45),单一组患儿采用西沙比利治疗,联合组患儿采用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患儿的肠道菌群、胃肠功能和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联合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为95.56%,单一组为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单一组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65,17.829,7.985,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粪便性质分级量表评分较单一组高,克利夫兰便秘评分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5,4.414,10.302,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较单一组高,生长抑素水平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2,10.743,10.908,均P<0.05)。联合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单一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0.05)。

结论

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治疗FD伴腹痛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缓解腹痛,改善肠道菌群和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