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持续女性阴道微生态状态,为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6例HR-HPV持续感染女性为持续感染组,选取同期196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bPR-2014A阴道微生态检测体系评价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Ⅳ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Ⅳ级为主,其中占优势的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短杆菌比例差异不大。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Ⅱ-Ⅲ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Ⅲ级为主,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酶学监测显示持续感染组患者过氧化氢缺乏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6、23.344、77.241,P=0.036、0.001、0.001)。两组对象Nugent评分、pH构成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003、1.027、2.803、0.857,P=0.082、0.311、0.094、0.355)。结论宫颈癌防治过程中对于HR-HPV持续感染的治疗应注重维系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 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 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 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同时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63.6%,对照组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6.1%和26.1%,观察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HPV感染、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伴随有HPV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PV感染者, 依据感染病毒类型分为非HR-HPV感染组(n=69)和HR-HPV感染组(n=57), 并纳入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PV感染类型、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结果

患者中复合型与单一型HR-HPV感染率分别为15.8%、8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 P=0.047)。对照组、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22.0%、34.8%、45.6%, 其中对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最低(χ2=5.638, P=0.048)。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阴道病原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宫颈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HPV33、16、18型为HPV感染主要类型, 会加重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 影响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患者HPV感染情况和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 有利于治疗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实验对130例健康、HPV感染[HPV(+)]及不同级别宫颈病变(CIN)患者阴道菌群进行研究分析,揭示阴道菌群变化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及HPV感染的关系,为阻断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大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20~65岁患者130例,依据宫颈HPV检测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组。采用QIAamp DNA mini和Blood mini试剂盒提取阴道菌群基因组DNA。利用PCR-DGGE技术对患者阴道菌群的变化进行分析,Quantity On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凝胶测序法分析特异条带的种类。上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结果 在DGGE图谱中,HPV(+)组阴道菌群丰度高于HPV(-)组。CIN组阴道菌群丰度较HPV(+)组升高。测序结果显示,HPV(-)组与HPV(+)组中3条共有强度较大的条带均属于厚壁菌门,HPV(+)组的特征谱带为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HPV(+)组患者发生了菌群失调。结论 乳酸菌为阴道菌群中的优势菌;放线菌是HPV(+)的CIN患者的特殊细菌门,该菌属于阴道加德纳菌;HPV感染可引起阴道菌群稳态失调,且宫颈病变程度越重,阴道菌群失衡情况也相应加重。  相似文献   

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被发现。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据支持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相关肿瘤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可能与宿主染色体不稳定和DNA甲基化相关。近年来发现克隆选择与干扰素通路相关。另外,整合对宿主细胞基因影响和整合位点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细菌性阴道炎(BV)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与局部免疫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3例BV合并HPV16感染患者和81例单纯BV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和宫颈阴道分泌物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IL-1β、IFN-γ、IL-2)水平。

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Ⅲ+Ⅳ级、多样性Ⅱ+Ⅲ级、微生态失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CD4+、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IL-1β、IFN-γ、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并HPV16感染可使BV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应尽早检测此类患者阴道菌群和宫颈阴道局部免疫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阴性宫颈癌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探索HPV阴性宫颈癌与阴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择38例HPV阴性(HPV_negative)宫颈癌患者、38例HPV阳性(HPV_positive)宫颈癌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Normal_contorl)者的阴道分泌物,采用16S rDNA高通量扩增测序技术检测阴道菌群,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各组对象菌群构成及丰度信息,分析组间差异性。结果 110例阴道分泌物样本共中检测出743个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各组菌群丰度排名前5位的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菌门(Fusobacteria)。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单个样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组间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PP分析:加权P=0.022,非加权P=0.001)。LEfSe分析显示在不同分组中有显著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有43种,其中Normal_contorl有15种,HPV_negative有23种,HPV_positive有5种。组间秩和分析显示对组间划分产生显著性影响的物种有49个(均P<0.05),其中属水平有28个(均P<0.05)。宫颈癌患者伯克霍尔德菌属丰度(HPV_negative:13.852%、HPV_positive:8.886%)高于正常对照组(0.058%)。正常对照组乳杆菌属丰度(44.326%)高于宫颈癌组(HPV_negative:14.778%、HPV_positive:19.735%)。结论 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于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更为复杂,其中乳杆菌属丰度下降,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加。相对于HPV阳性宫颈癌患者,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乳杆菌丰度下降。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更为复杂,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TCT)对1175例妇女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初筛,细胞学异常者或TCT正常、HR-HPV DNA阳性且高度怀疑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阴道镜和宫颈多点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宫颈病变.用二代杂交捕获法(hybird captureⅡ,HC-Ⅱ)对所有标本进行高危型HPV DNA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5例样本中TCT检测结果正常或炎症968例,ASC-US(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62例,ASC-H(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9例,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7例,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9例.207例细胞学异常者经阴道镜下多点组织活检证实炎症1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7例,Ⅱ级34例,Ⅲ级19例,浸润癌5例,湿疣6例.HC-Ⅱ法检测HR-HPV DNA发现207例细胞学异常者HPV感染率分别为:正常或炎症17.24%,CIN I 22.22%,CIN Ⅱ32.35%,CIN Ⅲ61.39%,浸润癌100.10%,湿疣30.23%.82例TCT正常、HR-HPV DNA阳性患者病理结果显示炎症67例,CIN Ⅰ 11例,CIN Ⅱ 6例.结论:随着病变的加重,HR-HPV感染率逐渐增高,其感染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HR-HPV检测可辅助筛查宫颈病变,与细胞学联合检测为较好的宫颈癌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乳杆菌属细菌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IN患者137例,根据组织学病理结果分为CIN Ⅰ组(84例)和CIN Ⅱ、Ⅲ组(53例).选择同期100例宫颈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阴道菌群数量.根据患者阴道内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HPV16/18)表达及阴道菌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宫颈癌组。纳入同期于我院治疗的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CIN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年龄、绝经情况、孕次、产次、HPV16/18阳性表达、阴道菌群、饮食卫生习惯和家族遗传史)差异,并对有差异信息进行赋值,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情况、孕次和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HPV16/18阳性、阴道菌群失调、饮食卫生习惯较差以及存在家族遗传史患者数显著多于CIN组(P结论 宫颈癌发生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监测并给予相应干预从而降低宫颈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世界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为此,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有效预防、筛查、干预和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新举措。研究表明,阴道菌群影响HPV感染持续状态或病毒清除率,由此参与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发生和发展过程,甚至可能在HPV感染→癌前病变→宫颈癌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特定的阴道菌群具有预测HPV持续感染的潜力,有望成为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以及指示疾病高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这为宫颈病变乃至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就阴道菌群在HPV相关宫颈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宫颈不同疾病患者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状况及免疫功能。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宫颈不同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宫颈炎组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4例(CINⅠ组15例,CINⅡ组17例,CINⅢ组22例),宫颈癌组24例;并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HPV感染、阴道菌群情况和宫颈分泌物CD4+、CD8+细胞数。结果 研究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炎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癌组CD4+ T细胞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宫颈癌组与宫颈炎组、CIN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1患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组、CINⅢ组、CINⅡ组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病原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下降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常见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报道生殖器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的联系,认为HPV感染是95%以上宫颈癌变的高危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HPV致癌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现就HPV的致癌途径与协同因素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对HPV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