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为重症肺炎患者选择可靠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入院即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建立全胃肠外营养(TPN),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及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第0、7、14 d时活菌数的分布情况,分别计算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乳酸杆菌活菌数,并进行组间比较。检测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 d,观察组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1例死亡。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促进疾病康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添加益生菌的滋养量肠内营养(EN)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的重症脑卒中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48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常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鼻饲,并给予滋养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起始量10~20mL鼻饲低速泵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态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脱机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胀、腹泻、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较低,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较短。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血WBC、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脱机成功率相对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对较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相对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添加益生菌的滋养量肠内营养有助于提高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微生态以及粘膜屏障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益生菌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肠内营养,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生化指标、胃肠道功能、肠粘膜屏障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收集两组患者的粪便,检测菌群变化。结果在治疗第7 d,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和血浆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第14 d,观察组生化检测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方面,治疗第7、14 d,观察组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第7 d、14 d,两组患者血浆MDA、ET、CRP水平和尿L/M均出现明显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经过14 d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肠内营养治疗联合益生菌有利于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症脑卒中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住院的84例重症脑卒中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支持时是否添加益生菌将患者分为联用组和单用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营养脑细胞、保护胃黏膜和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单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用组患者在单用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630 mg/次,2次/d,水化后鼻饲管内注入。两组患者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肠黏膜屏障指标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变化。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单用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联用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D-乳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联用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单用组(均P0.05)。治疗期间,联用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用组(4.76%vs 19.05%,χ~2=4.09,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可改善重症脑卒中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EN)对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血糖调控及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48 h内给予EEN,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鼻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变异性、胰岛素使用强度、低血糖发生率、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胃肠道不良反应,5 d内肠内营养达标率、营养状态指标水平、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变异性较小,胰岛素使用强度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降低,炎症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中腹泻发生率降低,肠内营养达标率升高,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降低。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vs 18.75%;χ~2=0.474,P=0.491)。结论对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益生菌联合EEN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性,降低胰岛素使用强度及低血糖发生率,同时降低炎症及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H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 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vs 78.67%,χ2=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为(6.7±0.5)lg CFU/g、乳杆菌数量为(8.5±0.4)lg CFU/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出现反酸、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肠内营养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5d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替代术前肠道抗生素的使用,术后24h继续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周,剂量和方法同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多,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其上升幅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20,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不仅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提高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和粪便炎性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120例IBD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8例,克罗恩病(CD)患者52例。选择30例经结肠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及炎性标志物检测,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粪便钙卫蛋白(FC)、乳铁蛋白(L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髓过氧化酶(MPO)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UC和CD患者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真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UC患者梭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CD患者梭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UC、CD活动期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多于缓解期患者(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真杆菌数量明显少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重度活动期患者肠道菌群改变较轻、中度活动期改变更明显(P0.05)。UC活动期患者梭菌数量明显多于缓解期(P0.05),CD活动期患者梭菌数量明显少于缓解期(P0.05)。UC和CD患者粪便中FC、LF、MMP-9及MP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CD活动期患者FC、LF、MMP-9及MPO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重度活动期患者高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P0.05)。结论肠道菌群变化和粪便中FC、LF、MMP-9及MPO水平可作为IBD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习惯及健胃消食药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次,1次/d,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2.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铁和锌)及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血清铁和锌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进患儿食欲和食量,其机制可能与其能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对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14 C呼气试验(14 C-UBT)检测确定为H.pylori感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情况、溃疡愈合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留取全部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结果观察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3%、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和76.7%(P0.05),不良反应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B/E值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B/E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抗H.pylori治疗易引起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肠道定植抗力。益生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提高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对小儿急性腹泻患者症状、肠道菌群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护理,两组患者护理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纠正脱水时间、止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干预前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每月上门随访1次,记录患者急性腹泻复发率,连续随访3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样真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干预前,肠球菌、酵母样真菌数量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强化护理能进一步促进急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并缩短退热时间、纠正脱水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肠道微生态在华支睾吸虫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 d和35 d检测血浆内毒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水平;检测肠黏液中sIgA含量;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造模后18 d、35 d,大鼠血浆内毒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内=8.335、7.612,t_(ALT)=11.815、9.874,t_(AST)=7.433、8.015,P值均0.01);造模后48 h,肠黏液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t=2.752,P0.05),尤以造模后18 d、35 d升高显著(t=13.118、9.546,P值均0.01);造模后48 h、18 d和35 d,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_乳=2.612、4.142、5.556,t_(双)=2.302、4.565、3.982,P值0.05或P值0.01),造模后18 d和35 d,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t_肠=4.562、5.247,t肠=5.366、4.775,P值均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内毒素血症,参与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方案组)、B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方案组),各52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B、TF、PA等营养指标。同时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判定3组患者肠道菌失调症发生率。治疗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患者CD+4细胞、CD+8细胞、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除CD+8细胞和NK细胞外,其余各细胞水平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各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显著升高,且A组和B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3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B组高于对照组,但A组和B组治疗后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10d后,A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为5.77%,低于B组(19.23%)和对照组(36.5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1例MODS,0例病死;B组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2例MODS,3例菌血症,1例腹腔感染,2例病死;对照组出现6例胰周胰腺感染,7例MODS,5例菌血症,3例腹腔感染,3例病死。A组和B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且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均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水平,且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改善肠道菌群及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抗病毒及保肝治疗。试验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检测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测定患者血清内毒素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记录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肠道肠球菌数量高于治疗1周后(18.41±2.92 vs 18.32±3.06),同时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对照组同时期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肠杆菌水平高于治疗1周后(F=10.192,P=0.019);而白假丝酵母水平高于治疗前(F=8.567,P=0.024)。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