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生殖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多种生殖道炎症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在介导HPV感染及诱发宫颈病变中也发挥潜在作用。同时乳杆菌是健康女性阴道微环境中最常见的优势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宫颈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维持健康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环境对减少HPV持续感染和预防宫颈癌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生殖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自从1977年德国学者ZurHausen等从宫颈癌标本中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DNA,并推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后,许多学者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目前,对于宫颈HPV感染检测有多种手段,其中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捕获杂交技术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广泛。在宫颈癌筛查中联合应用HPV检测和细胞学,不仅可以提高敏感性,而且还可以减少随诊频率,从而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是世界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为此,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有效预防、筛查、干预和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新举措。研究表明,阴道菌群影响HPV感染持续状态或病毒清除率,由此参与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发生和发展过程,甚至可能在HPV感染→癌前病变→宫颈癌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特定的阴道菌群具有预测HPV持续感染的潜力,有望成为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以及指示疾病高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这为宫颈病变乃至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就阴道菌群在HPV相关宫颈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患者445例,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法(SPR)及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检测高危HPV和hTERC的表达情况,对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炎症对照组45例,CIN组33例及宫颈癌组6例。结果:单一型HPV29例,多重型26例,最常见为HPV16型合并的二型感染(17例)。在炎症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中多重高危HPV比率为17.78%、28.57%、44.44%、50.00%、66.67%,与炎症对照组比较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14.29%、61.11%、75.00%及100%。CIN组及宫颈癌的hTERC基因表达与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CINⅡ及以上各组差异明显。多重HPV感染与hTERC表达呈中等正相关(r=0.462,P<0.01)。结论:随着宫颈病理类型分级升高,HPV感染及hTERC基因表达率升高,hTERC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危HPV感染与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关系密切,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及时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减少其感染HPV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412例患者进行HPV、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阴道菌群及微生态结果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12例患者中HPV阳性有542例,占38.39%,HPV阴性有870例,占61.61%。分别以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阴性短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为优势菌及无优势菌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34.45%、49.16%、33.33%、39.28%、38.70%,OR值分别为0.654(0.526-0.815)、1.818(1.426-2.318)、1.426(0.515-1.209)、1.039(0.483-2.236)、1.014(0.601-1.711)。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49%、1.29%、7.38%、12.54%,P值分别为0.000、0.754、0.570、0.318。结论 HPV感染与革兰阴性短杆菌及BV显著相关,革兰阳性大杆菌与HPV的感染呈负相关,菌群紊乱及BV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 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 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 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5例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和同期206例健康体检者分为两组,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滴虫进行检测,观察分析相应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同时根据HPV不同基因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致癌作用和程度,判定危险程度。结果: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上述指标感染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37),其中高危HPV感染率随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CINⅠ~Ⅲ级感染率分别为57.1%、78.6%和82.9%,宫颈癌感染率最高达91.1%,高危HPV为高危因素。结论:生殖道HPV、CT、BV、滴虫感染与宫颈癌及CIN存在必然或一定相关性,加强对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重视和检测对防治宫颈癌及CIN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2=17.8,P2=14.0,P2=15.5,P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2O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结论 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妇科门诊阴道镜检查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其阴道微生态改变的相关性,以了解妇科疾病患者病原体感染与其阴道稳态和生殖道健康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130例,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和宫颈HPV检测。根据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分组,检测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人群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和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0例研究对象中,HPV感染者101例(77.69%)。101例HPV感染者中,以单一感染(76例,58.46%)为主,其中又以单一HR-HPV(high-risk HPV)感染(72例,55.38%)为主。101例HPV感染者中,有21种HPV亚型被检出,排名前5位的亚型分别为HPV16、HPV52、HPV58、HPV53、HPV18,占比分别为16.15%、9.23%、8.46%、6.92%、5.38%。101例HPV感染者和29例HPV未感染者相比,阴道清洁度、阴道pH值、白细胞数量异常、白细胞酯酶活性和唾液酸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2O2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阴性组的阴道乳杆菌异常率及各菌群阳性率均显著低于HPV多重感染组和HPV单一感染组。HPV多重感染组患者乳杆菌异常率、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率均高于HPV单一感染组(均P<0.05)。

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调严重影响患者HPV感染率,且HPV感染与阴道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患者宫颈分泌物各指标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妇科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164例SI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n=72)和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n=92),另纳入宫颈癌患者21例为宫颈癌组、健康女性60例为健康组。统计4组受试者阴道白细胞酯酶(LE)、N-乙酰基氨基半乳糖苷酶(NAG)、唾液酸苷酶(SNA)、过氧化氢(H2O2)阳性率及pH值;观察4组受试者阴道滴虫感染情况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评估4组受试者阴道清洁度;观察4组受试者HPV感染情况并通过Spearman分析评估宫颈病变程度与阴道微环境、HPV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阴道清洁度Ⅰ~Ⅱ级患者占比低于健康组,Ⅲ~Ⅳ级患者占比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清洁度越来越差(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占比、HPV感染总发生率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总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宫颈病变程度与滴虫感染、AV、BV、LE、NAG、SNA、H2O2、pH值、阴道清洁度、HPV感染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SIL患者宫颈微生态处于显著失衡状态,宫颈病变程度与分泌物各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苟甜甜  朱静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11):3614-3621
【背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HPV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但HPV亚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目的】了解川西高原地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现状,探讨其与阴道微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为该人群HPV疫苗使用和宫颈癌预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成都三六三医院体检和就诊的3 816例川西高原地区妇女,进行HPV基因分型、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和阴道微环境检查,分析HPV感染率和基因型分布,并探讨高危型HPV (high risk HPV,hr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 816例妇女的HPV总感染率为19.81%(756/3 816),hrHPV感染率为16.48%(629/3 816),HPV52在hrHPV感染中占比最高,达17.20%(135/785),后面依次为HPV58 (92/11.72%)、HPV16 (89/11.34%)、HPV53 (88/11.21%)、HPV18 (55/7.01%...  相似文献   

13.
Cervical cancer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life-threatening cancer among women worldwide, with incidence rates ranging from 4.8 per 100,000 in the Middle East to 44.3 per 100,000 in East Africa.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especially HPV-16 and HPV-18,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cervical cancer, but HPV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induce cancer. We propose that squamous cell cervical cancer is caused by an interaction of oncogenic viruses and cervical tar exposures. Cervical tar exposures occur from cigarette smoking, use of tar-based vaginal douche products (TBD), and long years of inhaling smoke from wood- and coal-burning stoves in poorly ventilated kitchens.  相似文献   

14.
人类阴道微生物群是由200多种细菌组成的复杂系统,其组成受到基因、民族背景、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其中乳杆菌是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在健康女性的阴道内主要有L. iners、L. crispatus、L. gasseri和L. jensenii这4种乳杆菌。阴道内乳杆菌主要通过代谢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产生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此外,阴道乳杆菌还可通过产生过氧化氢(H2O2)和细菌素等物质发挥抵御致病微生物入侵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女性阴道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衡尤其是乳杆菌含量的减低有关。本文将围绕阴道内乳杆菌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Ki-67、细胞增殖抗原(PCNA)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宫颈癌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病变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30例记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68例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慢性宫颈炎患者32例记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HPV感染、Ki-67以及PCNA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HPV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Ki-67、PCNA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患者HPV、Ki-67以及PC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宫颈癌组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均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宫颈癌患者HPV感染与Ki-67、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明显的HPV感染,且HPV感染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Ki-67、PCNA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可通过对HPV、Ki-67、PCNA进行联合检测,从而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并且HPV感染具有显著的特点,因此,预防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主要途径。已明确性行为是促进HPV感染最重要的辅助因子,个体免疫力低下及年龄因素亦是促进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全球逐渐开展的预防措施包括对常见的高风险HPV类型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及包括HPV检测在内的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实施已经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程序中的应用。由于HPV的感染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我们需要针对各地区的特点以完善相应的宫颈癌筛查程序,从而为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and virtually all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are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 by a subset of HPVs (reviewed in ref. 1). Despite the high incidence of HPV infection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a prophylactic vaccine that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some HPV types, many features of HPV infec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It remains worthwhile to consider other interventions against genital HPV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target infections not prevented by the current vaccine. However, productive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s species- and tissue-restricted, and traditional models use animal papillomaviruses that infect the skin or oral mucosa.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mouse model of cervicovaginal infection with HPV16 that recapitulates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of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Transduction of a reporter gene by an HPV16 pseudovirus was characterized by histology and quantified by whole-organ, multispectral imaging. Disrup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atified or columnar genital epithelium was required for infection, which occurred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virus on the basement membrane underlying basal keratinocytes. A widely used vaginal spermicide, nonoxynol-9 (N-9), greatly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In contrast, carrageenan, a polysaccharide present in some vaginal lubricants, prevented infection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N-9, suggesting that carrageenan might serve as an effective topical HPV microbicid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2O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 结果 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2O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2=63.624 2,P2=8.742 1,P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