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及时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减少其感染HPV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412例患者进行HPV、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阴道菌群及微生态结果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12例患者中HPV阳性有542例,占38.39%,HPV阴性有870例,占61.61%。分别以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阴性短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为优势菌及无优势菌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34.45%、49.16%、33.33%、39.28%、38.70%,OR值分别为0.654(0.526-0.815)、1.818(1.426-2.318)、1.426(0.515-1.209)、1.039(0.483-2.236)、1.014(0.601-1.711)。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49%、1.29%、7.38%、12.54%,P值分别为0.000、0.754、0.570、0.318。结论 HPV感染与革兰阴性短杆菌及BV显著相关,革兰阳性大杆菌与HPV的感染呈负相关,菌群紊乱及BV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 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 在排除宫颈病变后, 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 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 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 占59.45%, 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 病毒清除组118例, 占40.55%, 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 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 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 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8、14.369、9.585、4.487, P=0.008、<0.001、0.002、0.034)。而2组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菌群密集度、多样性、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2.076(95%CI: 1.156~3.728)、2.121(95%CI: 1.218~3.688)(P<0.05)。

结论

宫颈HR-HPV感染后的转归与细菌性阴道病、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异常及pH值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是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需要重视。同时, 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通过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以利于HR-HPV的清除, 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有无影响。方法选取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LSIL或CIN1,且均合并HR-HPV感染的患者351例,随访1~2年,观察入组时的阴道微生态状态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的HPV清除情况。结果对于有随访结果的334例,至随访6个月时,细菌性阴道病(BV)组HPV转阴率为20.29%,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32.35%,P0.01),其余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及其他微生态失衡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12个月时,各微生态失衡组与微生态正常组间HPV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感染可能在短期内影响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 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 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 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2O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 结果 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2O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2=63.624 2,P2=8.742 1,P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邱俊杰  熊礼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48-1254, 1261
目的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与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女性阴道乳杆菌方法,同时探究不同阴道微生态背景的汉族育龄女性阴道内乳杆菌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对260例汉族育龄女性阴道拭子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及乳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阴道微生态鉴定结果分为正常组(173例)、中间型细菌性阴道病组(IBV,55例)、细菌性阴道病组(BV,9例)和外阴阴道炎假丝酵母菌病组(VVC,23例),分离乳杆菌并进行纯化培养,纯化的乳杆菌经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种方法鉴定的一致率为95.3%。260例标本中149例(57.3%)检出了乳杆菌,共发现17种乳杆菌,检出的乳杆菌分布于5个乳杆菌系统发育群,其中分离出较多的乳杆菌为卷曲乳杆菌(47例)、加氏乳杆菌(38例)、阴道乳杆菌(21例)。正常组116例(67.1%)标本分离出乳杆菌,IBV组19例(34.5%),BV组2例(22.2%),VVC组12例(52.2%)。正常育龄女性与患BV女性乳杆菌种类与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6 0,P<0.000 1),与患VVC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3 0,P=0.160 0)。与其他组相比,正常组育龄女性中分离出卷曲乳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BV组和VVC组(χ2=4.548 0,P=0.033 0;χ2=5.605 0,P=0.020 0),VVC组育龄女性分离出加氏乳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χ2=5.090 0,P=0.035 0)。结论对比16S rRNA基因测序与MALDITOF MS方法的乳杆菌鉴定结果,除了阴道乳杆菌和人阴道乳杆菌出现不一致的鉴定结果,其余15种乳杆菌鉴定结果一致性均为100%,但基于测序与基于质谱的方法产生的乳杆菌聚类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卷曲乳杆菌可能是反映育龄女性正常阴道微生态的重要标志物,加氏乳杆菌可能与女性VV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乳杆菌是维持女性阴道环境的重要菌群。惰性乳杆菌是发现最晚、基因组最小的一种乳杆菌,也是健康女性阴道内众多乳杆菌中的一种。惰性乳杆菌表现出的特性与以往认识的乳杆菌不同,其存在往往与阴道微生态紊乱有关。由于常能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或BV中间型患者阴道中检测到该菌,因此有研究认为惰性乳杆菌通过某种机制促进阴道内致病菌的定植和侵袭,从而间接参与BV的发病。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明显比以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更容易定植假丝酵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并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而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惰性乳杆菌在HIV感染、HPV感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女性的阴道中具有较高的定植率,有研究表明其存在率也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杆菌制剂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预防BV复发的价值,探讨治疗BV时应用乳杆菌制剂的重要作用及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时间。方法:选取BV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一给予抗生素治疗;B组抗生素治疗后补充乳杆菌制剂1疗程;C组抗生素治疗后补充乳杆菌制剂,每周评估阴道微生态,直至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后停药;三组停药后均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治愈率均较高,为91.30%-95.73%,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随访阶段累计复发率,B组和C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累计复发率更低;首发BV、有BV史BV、复发BV患者治疗后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所需疗程分别为3.53、5.18、7.43,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BV复发率高,联合乳杆菌制剂治疗后可以有效减低复发率,而适当地延长乳杆菌治疗时间彻底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将显著降低BV复发率;BV患者既往发生BV次数与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所需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应重视每一次BV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 335 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结论 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