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以燕山地区野生黄檗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对8个保护区内的黄檗进行全面调查,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和种群变化规律,并通过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黄檗种群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但存在外部干扰时,种群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为1.017%,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2)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黄檗种群存活数量整体上随着径级增大,个体数量逐渐下降;黄檗种群的生存期望在不同径级间存在波动,而第Ⅶ径级的生存期望最高,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黄檗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径级之后,黄檗中老龄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加。黄檗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苗数量少,且呈现散生分布状态,建议加强幼苗抚育工作,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保护和改善生境,从而促进黄檗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2.
3.
4.
野生荔枝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通过对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用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野生荔枝种群在保护区内、外的分布规律及其种群动态趋势,为野生荔枝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非自然保护区聚集程度比自然保护区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2)径级结构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荔枝种群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生命期望值整体上基本随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存活曲线呈近直线型,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荔枝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保护区外的野生荔枝种群为衰退型。(3)群动态预测结果也显示,自然保护区内外的野生荔枝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以及随机干扰风险极大值均趋于零,但自然保护区外的值均大于区内,说明保护区外受到的敏感性比自然保护区内更强,即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威胁。研究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幼树的严重缺失不仅与野生荔枝种群自身的更新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砍伐导致野生荔枝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野生荔枝林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本文应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进行野外抽样,对缙云山栲树种群的立木级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研究长生命期常绿阔叶树种种群的方法问题。结果表明,应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研究栲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是适用的。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表明栲树种群具有增长型的动态特征。同时应用一次性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栲树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特征,显示出栲树种群在其发育过程中,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和种群的数量的动态变化有关。引起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内及种间竞争所导致的自疏和它疏。 相似文献
11.
从黄檗落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phellodenol-A(1),茵芋苷(skimmin,2),phellodenol E(3),黄檗苷(amurensin,4),黄柏苷(phellamurin,5),(2R) -phellodensin-F(6)和clerosterol 3-Oβ-D-galactopyranoside (7).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黄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培养条件对黄檗快速繁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黄檗带顶芽和腋芽的茎段为材料,以MS和1/2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黄檗组培苗的快速繁殖,以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黄檗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6-BA 0.8 mg·L-1为培养基,浓度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黄檗茎段8 min,其组培苗生长最旺盛,成活率可达92.8%。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20 mg·L-1,pH值5.8对黄檗组培苗的壮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黄檗雌雄植株的形态学及生理学差异,对黄檗成树雌雄植株的形态学、叶片抗氧化防御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檗雌雄植株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雌株叶宽比雄株大1.66±0.148 cm(P<0.05)、雌株枝间夹角比雄株大17.5±1.21°(P<0.001);雌雄株叶片颜色存在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黄檗雌雄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CAT酶活性在7月最高,雌株含量大雄株;POD酶活性6月含量最高,雄株大于雌株;SOD酶活性8月最高,雄株大于雌株。内源激素赤霉素(GA3)含量雄株大于雌株;吲哚乙酸(IAA)含量为雌株大于雄株;玉米素(ZA)含量为雄株大于雌株,差异显著(P<0.05);内源脱落酸(ABA)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黄檗雌雄植株在形态及生理学等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说明黄檗雌雄植株为维持自身生长需要,在形态和生理方面都做出不同调整以适应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遮荫条件下黄檗生长和生理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遮荫条件下黄檗幼苗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代谢物质性别间差异,探讨其对遮荫的响应策略,为黄檗野生资源保护及造林抚育提供理论依据。以2年生黄檗雌雄株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控制实验,设置3个遮荫梯度,自然光为对照,对比研究遮荫条件下黄檗幼苗雌雄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分配、抗氧化防御酶活性、代谢物质的差异,以揭示其遮荫条件下的生存策略。结果表明:遮荫处理更有利于黄檗的生长,轻度遮荫雌株生物量积累大于雄株,重度遮荫后雄株大于雌株;遮荫处理对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性别间差异不显著,遮荫条件有利于促进黄檗幼苗叶绿素积累;遮荫处理对酶活性和MD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JP2]性别间差异不显著,SOD酶活性均随遮荫强度的增强而增大,POD和CAT酶活性随遮荫强度的增强而减小,MDA含量在对照处理时最高;遮荫条件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下降,性别间差异不显著。黄檗幼苗通过改变构件性状、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适应遮荫环境。研究遮荫对黄檗生长和生理响应的性别差异,以期为遮荫环境下黄檗个体发育、种群形成、适应机制及种群繁衍等研究奠定基础,为雌雄异株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借鉴。[JP] 相似文献
15.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不仅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还是我国著名中药材“关黄柏”的药源植物;由于其珍贵的药用价值而被过度开采。本研究采用HPLC检测不同植被地区天然黄檗种群中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和小檗碱等生物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对生物碱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药根碱在黄檗各部位的分布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掌叶防己碱含量分布为:茎皮>多年生枝皮>根皮>一年生枝>叶片。小檗碱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根皮和茎皮中的药根碱含量随着春、夏、秋季节的推移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而多年生枝皮、一年生枝、叶片中的药根碱则是秋季>春季>夏季。各部位的掌叶防己碱均随着季节推移而升高;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根皮、茎皮和多年生枝皮中小檗碱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一年生枝中小檗碱在夏季降低;而到了秋季再升高。 相似文献
16.
对林口县青山林场黄波罗2年生高生长变异进行了分析。不同种源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幅度在20.1%~31.2%之间;种源间苗高差异极显著,其中,兴隆、方正以及迎春种源高生长较快,青山、苇河居中,嘉荫种源高生长最差,生长最快的兴隆种源较生长最慢的嘉荫种源高生长快56.5%。而兴隆种源家系内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在14.4%~23.4%之间,平均为18.6%,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生长较慢的嘉荫种源家系内存也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在12.7%~31.0%之间,平均为21.9%,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 3个生长快的家系超过生长慢家系数值的56.6%,生长最快的嘉6较生长最慢的嘉11家系高生长快75.4%。 相似文献
17.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黄檗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是我国珍贵的药用和用材树种,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作者采用8对荧光引物,对来自10个野生种群共计129个黄檗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共扩增出1,704条谱带,其中多态带1,581条。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420,即有34.20%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黄檗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水平: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92.77%,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63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316,Shannon信息指数I=0.4275;在种群水平上,PPL=54.20%,Ne=1.2487,H=0.1524,I=0.2371。UPGMA聚类结果表明,黄檗野生种群可分为四类,并且来自同一地区的黄檗个体有聚为一类的趋势,说明其遗传变异可能与生境有关。建议在各种群内大量采样,实施迁地保护;在长白山、完达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千山以及燕山山脉的云蒙山等地区,均匀布点划分区域进行就地保护,保护种群完整性,促进种群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8.
19.
细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器官, 其生长与周转对森林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细根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及其在根序中的分布,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1~5级根解剖结构(直径、皮层组织、通道细胞数目、维管束发育和菌根侵染等)进行了观察统计。研究表明: 细根直径、维管束直径以及维管束在根中所占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加。1~3级根皮层层数、皮层薄壁细胞直径相近, 但总体呈减少趋势, 部分4级根有少量残留的皮层, 而成熟的5级根已经没有表皮及皮层组织。1~3级根具有通道细胞, 菌丝侵染率均较高; 4、5级根无通道细胞, 也无菌丝侵染。1、2级根是初生根, 无木栓层; 4、5级根是次生根, 具有完整的木栓层; 3级根中既有初生根, 也有次生根, 并逐渐形成木栓层。说明随根序升高, 细根吸收能力减弱, 输导能力增加, 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增加, 有利于延长寿命。根据解剖结构、直径和根序的关系, 将黄波罗前3级根中直径小于0.8 mm、未形成连续木栓形成层、具有通道细胞的根定义为细根。 相似文献
20.
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改变水培溶液中NH4^+-N和NO3^--N的比例,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比例较高的营养供给比铵态氮比例较高的营养供给有利于黄檗幼苗的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高。在NH4^+-N/NO3^--N为25/75时黄檗幼苗具有最大生物量。在铵态氮比例大的营养供给下,黄檗幼苗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强,而在硝态氮比例大的营养供给下幼苗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则较高,叶片中的硝态氮较低。营养液的氮素形态及其组成通过影响GS与NR的活性而调控黄檗幼苗的氮素代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