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脂糖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3例NAFLD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1)和研究组(n=62),其中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脂糖代谢及炎症因子,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26%(51/62),高于对照组的63.93%(39/61)(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NAFLD,用药安全性较好,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脂糖代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NAFLD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调整、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适当运动锻炼。对照组患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0.6 g/次,2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连用8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 谷氨酰转肽酶(γ GT)]及氧化应激指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LP和γ G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比对照组(均P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辅助治疗NAFLD患者能降低血清ox LDL、LPO和MDA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亢进,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8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予以调整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对照组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温水口服治疗,连用8周。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脾CT比值及血清氧化应激参数[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失访3例与5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LT和γ-GT水平较前明显下降,肝/脾CT比值较前明显上升(t=2.39、2.24、2.19、3.37、3.15、2.92,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比对照组更明显(t=2.27、2.26、2.13,P<0.05);两组血清MDA水平较前明显下降,SOD水平较前明显上升(t=2.14、2.29、2.94、2.97,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比对照组更明显(t=2.28、2.15,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NASH的疗效显著,对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减少肝脏脂肪过度沉积和改善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0例。利拉鲁肽组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采用血糖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使用光冈法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利拉鲁肽组(均P2=4.227,P=0.040)。 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利拉鲁肽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提升患者抗氧化能力,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6.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对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对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片具有一定的增殖肠道内有益菌和抑制有害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BV)DNA及肠道菌群比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我院传染科诊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收集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及粪便标本,观察血清及粪便中HBV DNA、9种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细胞因子、肝功能指标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30.0%)高于粪便HBV DNA阴转率(15.0%)。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数量治疗前后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球菌数量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梭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白假丝酵母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普雷沃氏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瘤胃球菌属比值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肠球菌/双歧杆菌比值、肠球菌/乳杆菌比值、肠球菌/梭菌属比值、肠球菌/白假丝酵母比值、肠球菌/拟杆菌属比值、肠球菌/瘤胃球菌属比值、梭菌属/双歧杆菌比值、白假丝酵母/双歧杆菌比值、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比值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IL-17A、IL-17C、IL-17D、IL-17F治疗前后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治疗前后差值较高,总胆红素治疗前后差值较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2.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有助于降低乙肝病毒DNA及IL-17家族成员水平,改善肠道菌群比值紊乱,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7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止泻、营养支持等,并予以酪酸梭酸活菌散0.5 g,2次/d,疗程2周,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400 mg/次,2次/d,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儿粪便的球/杆菌比例、sIgA含量及免疫球蛋白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值。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的球/杆菌比例均较治疗前下降(t=4.27、2.15,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3.26,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粪便sIgA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t=3.88,2.32,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2.45,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数值均较治疗前升高(t=5.79、2.50、4.99、2.38,2.03、2.14、2.25、2.19,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t=2.2762、2.1872、3.1890、2.3018,P<0.05或P<0.01),而CD8+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t=5.98、2.39,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t=2.15,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²=5.64,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匹多莫德联合酪酸梭酸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能够有效的改善儿童的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9.
给慢性腹泻病人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然后检测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患者服用药品后,葡萄球菌、酵母菌、消化球菌、真杆菌和小梭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显著性(P﹤0.05),提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慢性腹泻病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影响、具有增殖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10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纯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和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各55例.检测2组患者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肝脏被称为人体内的\"生化工厂\",由于肠道与肝脏均起源于内胚层,且通过门静脉紧密相连,所以肝脏的各项机能都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酒精性肝病是由于摄入酒精导致的慢性肝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生与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ALD的关系作一综述,并对靶向肠道菌群治疗ALD的方法简要总结,以期对ALD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DILI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联合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酶(HA)]、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38/50),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00%(47/50),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ALT、AST、TBIL、GGT、LN、PC-III、IV-C、HA、IL-2、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多烯磷脂酰胆碱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ADILI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通过调整正常菌群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使细菌来源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出来,引起血液内毒素增加,并在肝脏中累积,超出肝脏的清除能力,导致肝损伤。本文主要综述益生菌通过调整正常菌群这一机制来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而深入了解酒精引起肠道菌群变化(酒精的摄入会导致肠道中拟杆菌、厚壁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变形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数量增加,同时肠道内细菌来源的内毒素水平增加)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益生菌如何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改善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7(IL 17)、白细胞介素22(IL 22)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相比对照组的菌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IL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守超袁丁王洪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4):748-750
酒精性肝病的致病因素是单一,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脏免疫系统被认为是独特的免疫系统,其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肝内既有参与外周循环的淋巴细胞,也有长期定居于此的免疫细胞;加上肝脏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殊性决定了肝脏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肝脏免疫系统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为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