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体肠道内菌群结构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早在东晋时期,已有相关的临床应用记载。近年来,粪菌移植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难治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如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对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分析了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难点和对策,并探讨了粪菌移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旨在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肠道微生物稳态及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FMT在IBD中的治疗作用,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从健康供体获得的粪便悬液转移至患者消化道,从而恢复肠道正常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FMT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疗效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成熟替代疗法。此外,FMT还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胃肠疾病以外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关于FMT仍有许多未解的问题,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研究。本文就IBS的发病机制、FMT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粪菌移植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粪菌移植是近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不但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在神经及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均有不错的疗效,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掌握国内外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对201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国家、期刊、被引情况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4 905篇文献,目前全球粪菌移植研究的文献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和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学者的总发文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心度和篇均被引频次较低,说明受关注程度及学术影响力不足,在发文质量上还有待提高;Gastroenterology是国内外学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是中国学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粪菌移植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粪菌移植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与肠内疾病(炎症性肠病、艰难梭菌感染)和肠外疾病(如抑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粪菌移植在未成年人中的应用、对胰岛素敏感度的影响、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的应用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益生菌联合粪菌移植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8例IB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联合组、粪菌移植组,每组34例,均行IBS常规治疗和粪菌移植治疗,联合组加用早期益生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2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评价肠道功能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14 d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使用全球IBS评分及IBS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酵母样真菌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后肠道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粪菌移植组,其酵母样真菌水平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后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31±0.30)mmol/L、(4.25±0.71)μg/L,均低于粪菌移植组的(2.11±0.49)mmol/L、(6.38±1.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组腹部疼痛缓解率、排便次数减少率、粪便性状改善率分别为82.4%、91.2%、70.6%,均高于粪菌移植组的58.8%、67.7%、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全球IBS评分、IBS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后全球IBS评分、IBS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粪菌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粪菌移植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口服益生菌能够进一步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和肠道功能,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粪菌移植技术(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利用健康人群的粪便或经过处理的粪便中的微生物来治疗消化、代谢等系统诸多疾病的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技术。宏基因组、培养组等肠道微生物组前沿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粪菌移植治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武器。宏基因组技术可全面揭示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及功能变化,而培养组学技术则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人类肠道中的诸多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未可培养菌,两项技术联用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粪菌移植在临床实践中的因果规律,还将有力推动粪菌移植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及培养组学技术在粪菌移植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况和营养吸收代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塑肠内菌群结构进而调节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粪菌移植对儿童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肠道外疾病的运用与进展,表明粪菌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改变了肠道病理生理,有望成为治疗多种儿科疾病的技术。现就FMT在儿童肠道外疾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of bio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e clinical response from FMT for different diseases provided evidence for microbiota-host inte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disorders, includ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cancer, liver cirrhosis, gutbrain disease and others.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s of using microbes to treat human diseases from ancient China to current era should be important in moving standardized FMT forward and achieving a better future. Here, we review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FMT to selective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of FMT and stepup FMT strategy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state experts’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率逐年上升,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患者数量众多,学习国际上对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帮助研究者把握炎症性肠病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中的研究主题、方向、热点与前沿。【方法】同时检索Web of Science (WOS)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和CNKI中收录的关于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2.2r软件进行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及被引文献、期刊共被引分析,同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过数据检索和查重,最终可供分析的文献为WOS数据库1 030篇、CNKI数据库80篇。全球范围内,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主要研究机构有Harva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和Mayo Clinic等,高产作者有Khanna S、Shen B和Ananthakrishnan AN等,高频关键词包括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Clostridium difficile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和Crohn’s disease等,聚类方向有#0 Diarrhea、#1 Ulcerative colitis、#2 Probiotics、#3 Pouchitis、#4 Gut microbiota、#5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6 Depression、#7 Entamoeba histolytica、#8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9 Clostridium difficile和#10 Clindamycin。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有南方医科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高产作者有王浦、王斯淇等,高频关键词包括粪菌移植、艰难梭菌、肠道菌群、危险因素和克罗恩病等,聚类方向有#0艰难梭菌、#1益生菌、#2危险因素、#3腹泻和#4粪菌移植。【结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可知,该方向仍得到全球各医疗机构及研究者的关注,腹泻及粪菌移植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关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目前已有研究表明IBS的致病机制、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时间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且不同IBS亚型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有差异。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IBS的诊断和治疗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经有较多研究提示IBS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免疫反应和模式识别受体等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粪菌移植和饮食习惯等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调,从而改善IBS的症状。这也为未来治疗IBS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肠道菌群的概况、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衡导致IBS发病的可能机制以及IBS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地衣芽胞杆菌在土壤等环境中普遍存在,体外研究显示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可对致病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并可通过生物夺氧作用改善肠道内环境,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消化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已广泛应用于腹泻疾病的治疗,并在炎症性肠病、某些肝病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等治疗的研究中显示出其在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病情缓解的疗效。本文将对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及其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叙述,并对该益生菌的研究方向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Dysreg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gut hormone axis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Melatonin plays a beneficial role in gut motility and immunity. However, altered expression of local mucosal melatonin in IB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ut microbiota remain unclear. Therefore, we aimed to detect the colonic melatonin levels and microbiota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BS (IBS-D) and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 in germ-free (GF) rats and BON-1 cells. Thirty-two IBS-D patients and twenty-eight healthy controls (HCs) were recruited. Fecal specimens from IBS-D patients and HCs were separately transplanted into GF rats by gavage. The levels of colon mucosal melatonin were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and fecal microbiota communities were analyzed using 16S rDNA sequencing. The effect of butyrate on melatonin synthesis in BON-1 cells was evaluated by ELISA. Melaton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IBS-D patients. GF rats inoculated with fecal microbiota from IBS-D patients had high colonic melatonin levels. Butyrate-producing Clostridium cluster XIVa species, such as Roseburia species and Lachnospira speci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lonic mucosal melatonin expression. Buty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latonin secretion in BON-1 cells. Increased melatonin expression may be an adaptive protective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IBS-D. Moreover, some Clostridium cluster XIVa species could increase melatonin expression via butyrate production. Modulation of the gut hormone/gut microbiota axis offers a promising target of interest for IB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周林妍  李岩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5):1600-160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然而,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最新的观点认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触发遗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而联合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密切关注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从肠道菌群对IBD的生理影响以及益生菌和粪便细菌移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喜文  郑佳  汤漾  喻婵  徐松 《微生物学报》2023,63(9):3464-3481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免疫和炎症过程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导致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循环中,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和氧化三甲胺等。这些代谢物直接或间接地诱导组织损伤免疫和激活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心肌纤维化。如何改变肠道菌群来改善心肌纤维化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饮食干预、使用抗生素、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本综述旨在回顾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肌纤维化的相互作用,介绍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改善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人体胃肠道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群,其与宿主健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会引起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关于后生元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与益生菌类似甚至效果更佳。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后生元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改善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后生元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其在增强上皮屏障、调节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4个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