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微生态制剂常乐康对婴幼儿急性腹泻作用,减少过多静脉输液及滥用抗生素.方法:对180例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常乐康,用药后分别记录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显效率、总有率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粪便性状、便次正常,发热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4.5%(87/92)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常乐康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不但缩短病程,而且提高治愈率,无副作用,可作为佐治婴幼儿急性腹泻病重建肠道微生态屏障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方法 选取9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0~1岁婴儿腹泻患者和8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3岁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于健康儿童中随机选取6例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提取各组对象粪便总DNA,采用PCR-DGGE进行菌群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 0~1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条件致病菌巴黎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1~3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长双歧杆菌数量下降。结论 婴幼儿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特点可作为婴幼儿腹泻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乌鲁木齐市2018-2020年 < 5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为本地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收集2018-2020年乌鲁木齐市哨点医院门诊 < 5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信息和粪便标本,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AV)、诺如病毒(NV)、肠道腺病毒(EADV)和星状病毒(ASV)核酸, 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组RV基因分型。
445份标本中病毒阳性率分别为A组RV 45.02%、NV 10.33%、EADV 9.04%、SAV 5.35%、ASV 1.29%, 混合感染率为28.97%, 7~12月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9.8%, 25~36月龄组最低为2.4%。不同季节A组RV、SAV、AS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乌鲁木齐市2018-2020年 < 5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中, 2岁以下阳性率最高, A组RV和NV病毒为主要病原。
5.
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R.F.Bishop在电镜下于急性腹泻患儿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根据其类似车轮状形态,1975年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virus,RV)。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又名“婴幼儿秋季腹泻”。 相似文献
6.
常乐康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其严重程度临床差异很大 ,轻者常常在停用相关抗生素后很快缓解 ,而重者常需治疗[1] 。近半年来我们采用常乐康 (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 )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报导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5 0例病儿选自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 ,均为因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或治疗后发生腹泻者 ,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6岁以下 35例 ,~ 12例 ,~ 16岁 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各 2 5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具有可比性。1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联合腹泻奶粉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住院的腹泻婴幼儿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补液、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口服及保留灌肠,并使用腹泻奶粉冲水饮用。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0%,住院时间为(4.18±1.31)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0%,住院时间为(5.79±1.59)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腹泻奶粉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的临床效果显著,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道了100例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中双歧杆菌定量检查和病原菌分离。结果为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对数值为1.83,与本市同年龄组的正常值(10.5±0.93)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对双歧杆菌抗感染的机理及其活菌制剂防治腹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将腹泻病的防治列为全球性战略。目前 ,国内基层单位腹泻病的治疗上传统旧观念尚难改变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仍较普遍。为此 ,我们采用微生态调节剂乳酸菌素散治疗婴幼儿腹泻7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对象 75例均是选自儿科门诊和住院患儿 ,诊断符合1993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方案 ,其中男 41例 ,女 34例 ,年龄半岁以内 16例 ,~ 1岁 38例 ,~ 3岁 2 1例。大便每日 5次至 10多次 ,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 ,部分含有少量粘液、泡沫或不消化食物 ,病程 12 h~ 3d,可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的三种不同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同时采用胶体金、琼脂糖凝胶电泳、逆转录PCR(RT-PCR)对浙江萧山医院1周320份腹泻患儿的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然后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3%、48.1%和42.8%,经卡方检验三种方法的检出率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琼脂糖凝胶电泳为检测的最终标准,RT-PCR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达100%;胶体金法的敏感性71.4%,特异性达96.4%。结论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满足临床上对轮状病毒快速筛检的要求;PT-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最高,既可用于临床检测,又是轮状病毒血清G、基因P分型的重要手段,在对无菌体液和环境样本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年来七味白术散对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查阅了近年符合相关标准的11篇文献,共2 216名患者,其中试验组有1 192人,对照组有1 024人,通过分析两者的疗效差别来了解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的疗效情况。结果七味白术散及其加味与常规治疗相比,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为4.72~9.41,合并效应的检验Z=10.76,P〈0.0001。结论七味白术散及其加味有效治疗小儿腹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我院共收治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联合小儿康,对照组加用杜拉宝治疗儿童腹泻.观察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和粪便白介素6和8(IL-6和IL-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及大便细胞因子IL-6和IL-8均有降低,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病例是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根据疾病痊愈情况分组,将128例痊愈患者作为实验组,72例未痊愈患者作为参照组,Logistic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因此,对于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无论是哪一型的房颤,均应进行抗凝治疗。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与急性期视神经脊髓炎(NOM)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上预防急性期NOM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63例NOM患者,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中AQP-4抗体浓度,分析AQP-4抗体水平与NOM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NOM患者血清AQP-4抗体的浓度为(425.45±18.34)ng/ml,阳性检出率为80.73%。健康体检者血清AQP-4抗体的浓度为(112.34±15.27)ng/ml。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AQP-4抗体水平与EDSS评分、大脑磁共振成像病灶数及脊髓受累节段数均呈正相关(r=0.383,P=0.001;r=0.315,P=0.007;r=0.297,P=0.012);与至下一次复发间隔时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96,P=0.332)。结论:AQP-4抗体水平与NOM疾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病程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AQP-4作为预测疾病复发的检测蛋白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定了30例夏季小儿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发病早期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并与15例健康儿作了对照。结果提示急性细菌性腹泻时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儿。从上述肠炎患儿中随机选取10例,分别在发病早期、好转期、痊愈时及痊愈后一周做了双歧杆菌的动态定量分析,发现2例在病程中逐渐减少,8例在粪便稀释10倍时亦未检出,10例患儿在愈后一周时双歧杆菌均低于健康小儿。对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