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银鲫口服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免疫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室内恒温条件下(水温24±1℃)分别用微胶囊疫苗与全细胞疫苗口灌免疫银鲫,口灌免疫后每周取血和前、中、后肠肠黏膜,间接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结果发现:微胶囊疫苗组鱼血清抗体效价较高,峰值为1∶80,且维持时间较长;各肠段的黏膜抗体中,后肠黏膜抗体效价最高,微胶囊疫苗组峰值达1∶320,前肠的肠黏膜抗体效价也有一定的水平为1∶40;肠道免疫组化试验也得到相似结果:在不同时间对前、中、后肠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从光镜下观察到肠黏膜外层和黏膜下层都有阳性着色,以包裹全菌苗为最多,未包裹菌苗较少。同时进行两组疫苗的池塘网箱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疫苗组与全细胞疫苗组的相对百分成活率分别为61.1%和50%,微胶囊疫苗组略高于全细胞疫苗组;口服免疫后两组鱼血清中均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效价,在30d左右抗体效价最高达1∶512,能维持较长时间约8—10个月,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目前疫苗效力检验的方法、黏膜抗体的功能及其在实验室疫苗效果效力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黏膜抗体作为疫苗免疫效力试验的替代指标或免疫监测的主要抗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保护作用的免疫相关物(CoP)是一种免疫应答,这种应答在统计学上与保护作用相关联。免疫相关物可能是机制性的,也可能是非机制性的,对一种疾病而言可能有一种以上的免疫相关物,它们通常被称为共相关物。大多数目前已知的免疫相关物与中和血清或黏膜抗体有关,在个别情况下抗体的其他功能可能更加重要。此外,细胞免疫应答常常与抗体起协同保护作用。目前已经批准上市了一些抗某些肠道病原体的疫苗,还有一些抗其他病原体的候选疫苗正处在研  相似文献   

5.
研究证明,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多糖蛋白结合物以及外膜蛋白等物质都能够诱导产生抗体,帮助保护机体抵御脑膜炎球菌疾病。阐述了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制过程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在疫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指出在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效果评价中,抗体含量以及功能性抗体活性的检测是重要指标,为疫苗的市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肠道黏膜受损及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肠道屏障功能依赖于肠黏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的平衡。一些常见肠道疾病是通过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其病理和生理的变化而发病。本文就肠道黏膜的受损及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parvovirus,AMDV)主要侵害宿主的单核-巨噬细胞,引起持续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复合物疾病、高γ球蛋白血症和高水平的抗体,抗病毒抗体在体内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反而通过Fc受体介导的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使感染增强,并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目前,ADE的可能感染致病机制为①抗体复合物与FcR受体、补体成分C3或C1q、C1qR结合,促进了病毒与细胞的吸附;②免疫复合物通过上调模式识别受体的负调控因子抑制了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机制;③通过IL-10的早期活化,抑制机体的先天性免疫抗病毒机制。本文就AMDV ADE作用的几种可能机制以及ADE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ADE的分子机制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及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百白破疫苗在婴幼儿中长期广泛地应用改变了百日咳疾病的流行模式,即完成免疫程序的婴幼儿可获得免疫保护,由于没有相应的免疫措施致使青少年和成人的免疫保护力迅速衰减。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感染,导致其成为婴幼儿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另外,尽管百日咳抗体能有效地通过母体胎盘传递给胎儿,但由于母体抗体水平过低且婴儿血清抗体迅速下降,使得新生儿得不到足够的保护。目前,对青少年进行加强免疫及在孕期接种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疫苗(即常规剂量的破伤风和减量的白喉和百日咳抗原配制的百白破疫苗)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现就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疫苗在不同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推荐孕妇接种时间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地区9份疑似百日咳病人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抗-PT和抗-FHA抗体)的检测中,有7份血清中抗-PT和抗-FHA抗体两者或单个高于百日咳病患者恢复期20-30Eu/ml的抗体阳性指标。结果表明,在未免疫或免疫不完全以及学龄前儿童和免疫过的青少年人群中仍有百日咳疾病的感染。建议考虑对学龄前儿童或中小学生进行百、白联合疫苗或无细菌百日咳疫苗的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11.
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肠黏膜是肠道寄生虫(包括旋毛虫等)进入宿主的重要门户,即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宿主抵御肠道寄生虫入侵的重要固有屏障,后者发挥着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宿主的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决定旋毛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旋毛虫感染与宿主免疫的现状,分别从肠道黏膜组织学结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小肠上皮细胞4个方面,综述一下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目的在于揭示宿主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员工暴露前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对比使用两种不同试剂盒检测抗体阳转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集员工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以及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共计172例,分别使用两种狂犬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试剂盒A、B)进行检测,统计血清中狂犬病毒Ig G抗体的水平,计算阳转率并比较差异。结果使用试剂盒A检测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为91.7%,接种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为51.0%;使用试剂盒B检测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为100.0%,接种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为74.5%。使用试剂盒B检测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比试剂盒A高8.3%,使用试剂盒B检测接种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者血清样本的阳转率比试剂盒A高23.5%。结论两种不同试剂盒上检测的抗体阳转率都反映出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比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的免疫效果好;使用两种不同试剂盒检测抗体阳转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用于水痘疫苗接种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膜抗原荧光抗体(FAMA)法,并对接种水痘疫苗后儿童血清中水痘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评价北京株水痘疫苗的免疫效果。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细胞作为抗原制备成固定抗原玻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作为二抗建立FAMA法,并对该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验证。运用此法对不同剂量北京株水痘疫苗接种后儿童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儿童血清中水痘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免后抗体阳转率,并与Oka株水痘疫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FAMA法敏感性可达0.0196IU/ml,特异性好。应用此法检测300名观察者免前免后双份血清样本中抗VZVIgG,易感者中北京株水痘疫苗原苗(39810PFU/0.5ml)、2000PFU/0.5ml、500PFU/0.5ml接种组儿童血清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98.77%、85.42%,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36.4、34.3、18.6,原苗与2000PFU间的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原苗与500PFU、2000PFU与500PFU间的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国产、进口Oka株水痘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5.35%、96.97%,抗体GMT分别为13.3、16.0,不同剂量北京株疫苗抗体阳转率与国产、进口Oka株疫苗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北京株疫苗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采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初始免疫,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方案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口服疫苗组、序贯疫苗组、口服对照组及序贯对照组),按相应方案免疫后,ELISA检测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A、肠道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微量中和实验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同时采用ELISA分析口服活疫苗后病毒排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序贯疫苗组小鼠产生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及肠道Ig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的免疫方案诱发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肠道IgA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中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的初始免疫未影响第一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但序贯疫苗组第二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迅速减少,排毒时间快速缩短,与口服疫苗组第三次服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相似。结论: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可有效诱发小鼠全身和黏膜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该方案将有可能成为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应用的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制一种安全有效并能广泛使用的HIV疫苗对于预防和控制HIV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人类在HIV-1病原学和免疫学方面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对于HIV-1而言,普遍认为诱导保护性中和抗体的科学障碍很难逾越。在抗击HIV-1的感染中传统的疫苗策略不能提供保护。然而,近来的研究揭示在小部分HIV-1感染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某些抗体能够中和大多数的HIV-1毒株,对这些血清抗体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人们揭示抗体识别的病毒表位,这些研究表明自然产生的能够中和HIV-1的中和抗体的发现可能引导未来疫苗设计的思路。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将揭示Env 和中和抗体(Nab)结合区原子水平的结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设计更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16.
O1/O139霍乱口服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本文通过2种不同途径免疫动物,检测血清抗菌抗体和肠道分泌性IgA抗体以及保护力试验,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家兔肠袢试验和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试验检测免疫后抗血清的被动保护作用。试验提示:在霍乱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除粘膜免疫可能占主导作用外,血清抗菌抗体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以下简称HGV)胞膜蛋白E2抗体是新建立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这种抗体像是一种中和抗体,是HGV既往感染的标志,在清除病毒血症和阻止再感染方面起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判断有无传染性的标准,也不能用它准确地评价人群中的病毒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纯化疫苗原液中分别加入Al(OH)3、IL-2、GM-CSF、CFA等佐剂的一种或两种,以不加佐剂的纯化疫苗原液作为对照,分别免疫BALB/c小鼠,定期进行眼眶采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FRS病毒的抗体水平。用不同佐剂的HFRS纯化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其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滴度均不同。佐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抗体产生早且(或)滴度高,IL-2佐剂组在免后第3天就可以检测到抗体;联合使用两种佐剂组与单独使用一种佐剂组相比,抗体产生早、滴度高。结果表明,上述各种佐剂对HFRS纯化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IL-2对早期免疫应答、早期抗体的产生有显著意义;联合应用两种佐剂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只加其中一种佐剂的疫苗。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数量众多、种类繁异的微生物,其在机体营养吸收、物质代谢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群落结构失调或组织易位则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作为机体直接接触众多肠道微生物的第一道屏障,在响应肠道微生物定植、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从肠黏膜免疫调控的角度,介绍肠道微生物与肠上皮细胞互作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炎肠道屏障以及易位感染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含量较非感染组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潜在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肠道菌群失衡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