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省近年来麻疹报告发病特点,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9—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报告麻疹病例1 463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4.16%,≥15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5.91%。4~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对15岁以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分析,20.86%的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32.71%的病例免疫史不详。对病例的接触史分析,在发病前7~21d有5.82%的病例明确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有12.43%的病例曾去过医院。分离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对麻疹疫苗免疫和疫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结论根据麻疹发病年龄构成及免疫史分析,个别地区常规免疫接种不足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注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在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调查质量。  相似文献   

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6月龄至5岁儿童。自1965年我国普遍实施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大范围流行得到基本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近年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及人群麻疹抗体滴度下降,各地麻疹疫情相继报道。慈溪市在2004年至2005年间麻疹发病数明显增加,与往年相比处于高发状态。现将本次麻疹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辽阳市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辽阳市2014年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简称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辽阳市201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529例,发病率为29.41/10万;发病高峰为3—4月;辽阳县位居首位,占29.49%;男女性别比为1.30∶1;以≥20岁人群为主,占65.2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有免疫史者仅75例,占14.18%,无免疫史和不详者占85.82%,其中≥20岁人群占62.38%(330/529)。结论辽阳市2014年麻疹疫情反弹明显,20岁以上农民为高发人群。应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及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河南省漯河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规律,探讨漯河市麻疹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漯河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及监测资料,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漯河市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83例,平均发病率为4.55/10万,2005—2007年发病率逐年上升,2008—2010年逐年下降,3—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3岁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覆盖率及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郑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疾病流行特征的影响,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10年和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郑州市强化免疫后麻疹病例大幅减少,2011年较2010年病例数减少90%;全年病例散发,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出现;病例构成仍以1岁以下儿童和无免疫史者为主;城区发病高于农村。结论此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明显,致使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了解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共发生麻疹150例,其中≤8月龄、8月~15岁、15~19岁、≥20岁成人,分别占26.00%、44.66%、12.67%和16.67%;无免疫史、有1次免疫史、有2次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46.67%、10.67%、8.00%和34.66%。因此,适时在重点人群中强化麻疹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乃至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奉化市100例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成人麻疹的控制提供对策。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发生的成人麻疹100例进行1︰2配比对病例对照研究,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所获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外来人口及有麻疹病例接触史的发病危险性明显提高,单因素分析提示2组人群经济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外来人口及有麻疹病例接触史是成人麻疹发生的危险因素,故应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成人麻疹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麻疹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5年77例麻疹病人的发病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收治的77例麻疹病人的年龄、预防接种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麻疹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3~6月份,发病年龄主要在20~49岁(94.8%),高热持续1周的病人数多(62.3%),有扁桃体炎(10.9%)、血尿(8.2%)、腹泻(5.5%)、口腔溃疡(4.1%)、心悸(2.7%)等临床表现;并发症表现为:肝功能异常(63.6%)和肺部感染(16.9%);77例麻疹患者中75例麻疹抗体IgM阳性;预后良好。结论 麻疹该年出现的高峰时间在3~6月份,以成人发病为主,并以外来人群居多,高热持续时间长,并发症以肝功能异常最多见,麻疹抗体IgM仍是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郑州市2015—2018年麻疹(measles)流行特征,为麻疹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郑州市麻疹病例信息。结果 2015—2018年郑州市共报告麻疹病例672例,年均发病率为1.99/10万,2015年最高,为4.65/10万。城区发病高于农村(χ2=23.794,P0.05)。3月份报告病例最多,占22.17%。0~17月龄人群占47.77%,≥15岁人群占45.09%。麻疹病例中未进行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者最多,占68.45%。2018年报告1起麻疹院内感染暴发疫情。结论 2015—2018年郑州市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应继续提高以适龄儿童为主的MCV疫苗接种率、强化监测、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靖西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0例,年均发病率为2.35/10万,2005年发病率高达14.62/10万,2009—2012年无麻疹报告病例;以冬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4.38%;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龙邦镇(6.55/10万)、魁圩乡(5.37/10万)、新靖镇(5.06/10万);最小年龄为3月龄,最大年龄36岁;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38%;男女性别比为1.58∶1;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1.25%;无免疫史者占病例总数的73.12%。结论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病例以1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1.
微载体系统培养麻疹的一个关键参数是病毒感染方式,实验采用间接感染、33℃直接感染、4℃直接感染等三种方式以比较病毒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间接感染和33℃直接感染方式所得收获液的滴度和收获量基本相同,而4℃直接感染方式在滴度和收获量方面均比前两种感染方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状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3例。感染发生率为53.2%,好发部位为呼吸道、口腔、胃肠道和泌尿道等。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骨髓瘤细胞含量、疾病Ⅲ期、骨损害、白细胞减少、化疗及住院日等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细菌分布、耐药性,为临床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全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调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有样必采,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人次发病率为2.2%,例次发病率为3.1%;鉴定出的226株病原体中,G 菌64株,占28.3%,G-菌126株,占55.8%,真菌36株,占15.9%。按分离菌株数排列,依序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鲁氏不动杆菌、粪肠球菌、白假丝酵母菌、阴沟肠杆菌。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是66.7%和95.5%,大肠埃希菌等G-杆菌对3代头孢类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70%。结论该院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符合一般规律,其病原体以G-菌为主,且对3代头孢类等高档抗菌药物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4.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是近年来检出率不断升高的一种临床常见耐药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E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和 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少数是由于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以及外排泵高表达。临床上最常见的CRE是肺炎克雷伯菌,最常暴发CRE感染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接触医疗机构、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史。由于缺乏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目前在治疗CRE感染的高危患者时多采用多药联合的经验性治疗措施,一些经典药物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新药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也投入使用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用蚀斑法进行麻疹疫苗的病毒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世界银行中国疫苗项目对麻疹疫苗检定的要求,建立了麻疹疫苗病毒滴定的蚀斑方法。以蚀斑法对Hu191株生产的冻干麻疹活疫苗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Hu191株生产的麻疹疫苗在琼脂和甲基纤维素覆盖下所形成的蚀斑大小及形状不同,但滴度无显著性差异;在室温和37℃吸附的滴度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胞在37℃生长较好;在本实验条件下,蚀斑滴定和CCID50测定的滴度呈正相关,蚀斑滴定相对较敏感;采用国产6孔聚苯乙稀培养板,Vero细胞单层,在37℃吸附,用甲基纤维素覆盖,经结晶紫及甲醛固定染色后计数空斑,操作简便易行,结果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用于麻疹疫苗病毒滴定  相似文献   

16.
17.
青海省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中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现场进行了调查、评估并对麻疹监测系统和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化免疫接种儿童1100315人,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95%;接种后麻疹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发病率仅为0.66/10万,较强化免疫前发病率9.15/10万下降了82.51%,约有1/3不良反应者确诊为风疹;2006年7月—2007年6月麻疹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目前88%的麻疹病例发生在8月龄~14岁,约有32%病例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高质量MV强化免疫能迅速降低麻疹发病,因此强化免疫接种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资料并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来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保证>95%接种率是该次强化免疫活动的前提,同时须作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预防接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建议在提高常规免疫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每3~4年仍需开展后续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及分子流行特点,分析其基因同源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医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K-B法药敏予以补充;采用赛沛Xpert?Carba-R试剂盒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检测菌株7个管家基因型别及其ST型别,使用eBURST软件对ST数据进行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6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211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随机选取30株作研究);耐药组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含酶抑制剂类、四环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敏感组;63株耐药株中,96.83%(61/63)产KPC酶,1.59%(1/63)产KPC酶和NDM酶,1.59%(1/63)未检测到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耐碳青霉烯类组获得8个ST型别,包括ST11(54/63,85.71%)、ST15(2/63,3.17%)、ST392(2/63,3.17%)、ST45(1/63,1.59%)、ST147(1/63,1.59%),ST659(1/63,1.59%)、ST3228(1/63,1.59%)、STr1(1/63,1.59%),STr1为新发现型别,属于克隆复合体11;30株碳青霉烯敏感组获得25个ST型别,包括ST35(3/30,10.00%),ST659(3/30,10.00%),ST147(2/30,6.67%),ST485、 ST34、 ST395、ST370、ST2388、ST893、ST11、ST2176、ST221、ST86、ST380、ST65、ST920、ST268、ST25、ST2154、ST2229以及5个新ST型别(STs1,STs2,STs3,STs4,STs5)各1株,分别占3.33%,两组比较,耐药组ST型别集中而敏感组离散,差异明显。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基因同源相关性,并呈现水平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