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骨科动物实验中的效果,从而得出最佳方法。方法将8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组),B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组),C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联合用药组),在骨科动物实验中分别进行麻醉、手术,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其诱导期、麻醉期(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期、麻醉效果、死亡率等。结果 A组麻醉的诱导期长,效果不好;B组麻醉的诱导期短,但麻醉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C组麻醉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结论 C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无论在实验动物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保证动物实验质量方面都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行某些特殊项目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持续麻醉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戊巴比妥钠粉剂加生理盐水溶解,配成1%水剂,按3 mL/kg(30 mg/kg)耳缘静脉注射。诱导成功后约2 h经留置针使用恒速微量泵1 mL/h.kg给药,维持4 h后调节至2 mL/h.kg给药,并长期维持。每日上午、下午各停止静脉给药1 h,为动物饲食水。结果经实验证明家兔可耐受120 h连续麻醉。实验动物耐受情况好,家兔麻醉前呼吸48~68次/min,心跳140~200次/min,体温为39.4℃±1.0℃。以3~6 mg/s速度,成年兔的正常耳缘静脉注射后,平均3+2.8 s实验动物呈三度麻醉状态,无自主运动,未见兴奋躁动过程,呼吸24±6.6次/min。死亡率12.5%。持续麻醉期间动物二便正常。结论长期持续麻醉的效果要求是以避免动物挣扎的镇静为主,戊巴比妥适合于建立长期麻醉实验动物模型。该方法在爆炸伤和创面愈合等实验实际应用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三种麻醉药在大鼠脑外科实验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实验中麻醉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外科动物实验需要维持稳定的颅内压、血压以及呼吸等重要指标 ,对麻醉药物提出更高要求。戊巴比妥钠、复方氯胺酮及乌拉坦是动物实验中常用麻醉剂 ,效果肯定。但目前尚无文献对这 3种药物在脑外科实验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时应用以上药物 ,对麻醉效果进行了初步比较 ,以期选择合适的麻醉剂 ,保证手术过程顺利 ,提高动物术后成活率。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雄性一级Wistar大鼠 4 5只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体重 2 4 0~2 70 g ,2 4小时人工…  相似文献   

4.
链脲佐菌素诱导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大鼠品系、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对大鼠成模率、死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利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判断大鼠糖尿病成模率的意义。方法设置共同的正常对照组,①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剂量组(55 mg/kg)和高剂量组(65 mg/kg);②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55 mg/kg),与①中的Wistar大鼠作对比;③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给药组和两次给药组,注射剂量均为55 mg/kg,观察期间进行OGTT。结果①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②采用SD大鼠、中剂量给药和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③在有明确胰岛病理改变的模型组大鼠,其OGTT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异常阳性率。结论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选用中剂量给药及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SD大鼠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维持时间较长。在动物实验中OGTT比空腹血糖监测更有诊断意义,不易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5.
Yu CX  Wu GC  Xu SF  Chen CH 《生理学报》2000,52(3):263-266
为探讨褪黑素(MEL)镇痛作用的机制,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了注射MEL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神经细胞的β-内啡肽免疫反应的影响。实验大鼠分约药组及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MEL110mg/kg或配药液,1h后灌注取脑、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染色脑片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OD)。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弓状核内β-内啡肽免疫反应明显减弱,IO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菖远胶囊对大鼠长期大量用药后的安全性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连续灌胃菖远胶囊13周、26周和停药4周,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液、生化、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①菖远胶囊各剂量组给药后5~30 min动物自主活动有所减弱,30 min后自主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各剂量组大小便颜色偏深,高剂量组比较明显,停止给药后,上述症状均恢复正常;②大鼠血液细胞学、生化学指标中有个别指标在给药初期(13周)出现明显差异,继续给药至26周,未见明显异常,停止给药后恢复正常;高剂量组动物体重有一定降低,个别脏器质量及指数增大,停药4周后均能恢复正常;病理检查结果示,菖远胶囊各剂量组主要脏器未见由药物引起的病理学改变;整个实验期间各组动物未见死亡;③大鼠长期给予菖远胶囊的安全剂量为4.0 g/kg。结论:菖远胶囊对动物的毒性较低,是值得开发的一个中药新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归辛胶囊急性毒性实验,对小鼠和大鼠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取小鼠、大鼠各40只,随机分为空白、归辛胶囊低、中、高剂量4个组,每组10只,分别对小鼠、大鼠灌胃给药,给药后连续地观察14天,于给药第1、7、14天称量动物体重,并观察动物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情况,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在药物毒性较低无法测出LD50时测定小鼠、大鼠的最大耐受量(MTD)。取小鼠、大鼠各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归辛胶囊高剂量组,每组20只,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测定最大耐受量(MTD),观察指标同测定LD50结果:实验动物未出现死亡无法测出LD50,继而测定MTD,小鼠为24.0g/kg,大鼠为16.0g/kg,各组动物主要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归辛胶囊推荐临床日用剂量为0.09g/kg,按此剂量用药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水合氯醛、乌拉坦及其1:1混合液在SD大鼠麻醉中的效果并进一步在大鼠模型制备的麻醉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水合氯醛和乌拉坦及其1:1混合液进行麻醉实验,比较其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死亡率,并将相同剂量的1:1混合液应用于SD大鼠模型制作时的麻醉中,比较其与非模型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水合氯醛和乌拉坦混合液麻醉大鼠的起效时间2.5±1.5分钟,与单用水合氯醛无差异(P〉0.05),比单用乌拉坦起效时间短(P〈0.05);维持时间107.4±4.1分钟,比单用水合氯醛、乌拉坦长(P〈0.01);麻醉死亡率比单用水合氯醛低,总死亡率比单用水合氯醛、乌拉坦低。模型组大鼠的麻醉起效时间2.9±1.6分钟,维持时间108.9±4.4分钟,零麻醉死亡率,总死亡率为2.5%;与1:1混合液非模型组的麻醉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水合氯醛+乌拉坦1:1混合液麻醉效果好、起效快、死亡率极低,适合用于2小时左右的SD大鼠手术或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三种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探讨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方式。方法选择75例拟行髋部手术的高龄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25例。选择L2-3或L3-4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人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T10以下。比较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结论小剂量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更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0.
田国锋  钱梓文 《生理学报》1995,47(5):491-497
本文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组化方法,对大鼠延髓腹外侧表面化学感受区与延髓内部核团之间的神经结构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探查。实验在30只麻醉且自主呼吸的雄性SD大鼠上分四组进行。用HRP滤纸分别局部敷贴于延髓腹外侧表面的头端化学感受区(R区,n=10)、尾端化学感受区(C区,n=10)、中间区(I区,n=6)和对照区(n=4)。动物存活24h后,检查HRP标记细胞所在的核团部位。(1)于R区表面敷贴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下丘脑内血管升压素基因转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陆利民  宋后燕 《生理学报》1995,47(4):373-380
实验在雄性SD大鼠中进行,用核酸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下丘脑组织中血管升压素(AVP)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GIG)标记的26个碱基长寡聚核苷酸作为检测探针。实验中观察到,用渗透压微泵向大鼠侧脑人连续注射微量血管紧张素Ⅰ(0.2nmol/h)2d后,可引起动物饮水量显著增加,下丘脑组织中AVP基因转录水平高,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将实验动物日饮水量限制在与对照动物相同的每日饮水量之后,侧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巴马小型猪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巴马小型猪10头,平均分成2组,分别进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并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对其进行麻醉监测。结果两组实验猪的数量、体重、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氟醚组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短于丙泊酚组(P〈0.05);与基础值相比,各组实验猪在麻醉后HR值均明显升高(P〉0.01),MAP值降低明显(P〉0.01);但各组间及组内SPO2和PH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应根据手术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适当调整丙泊酚泵入量;而异氟醚吸入麻醉的麻醉过程平稳,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适合情况复杂且时间较长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是否同时适用抗高血压药物单次给药的快速评价和连续给药的降压效果评价。方法SHR大鼠分组给药后,用Powlab/16sp测量单次和多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SHR大鼠SAP、DAP、BMP和HR的变化。结果卡托普利单次给药1~2 h内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P〈0.05),而连续给药随着给药时间延长给药28 d降压作用更为明显(P〈0.01)。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既可用于降压药连续给药的药效学评价,也适用于单次给药的降压药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头小型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头,一组是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Ⅰ组),另一组是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Ⅱ组)。麻醉后对动物实施心脏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术,观察动物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7.6±2.4 min(Ⅰ组)、2.4±1.4 min(Ⅱ组)进入麻醉状态(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30.8±8.8 min(Ⅰ组)、16.5±2.8min(Ⅱ组)(P〈0.05),Ⅱ组动物比Ⅰ组动物苏醒平稳(P〈0.05)。两组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差别,而氧饱和度在第10 min(Ⅰ组87%,Ⅱ组92%)和30 min(Ⅰ组94%,Ⅱ组89%)由于追加麻醉药后,两组值差异较大,但很快恢复正常。Ⅱ组麻醉效果较Ⅰ组麻醉效果好。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较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强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只受肝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A组为单纯的乙醚吸入麻醉对照组,B组先用乙醚吸入作麻醉诱导,再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作麻醉维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追加麻醉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平均需要重复吸入乙醚5±1.63次,以维持麻醉状态。B组术中麻醉平稳,不需要继续给药.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醚吸入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可延长麻醉的有效时间,加强麻醉效果,有效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两种水迷宫对拟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功能进行比较。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给药组。用Morris水迷宫和MS-2水迷宫自动控制仪分别测试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模型组与对照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MS-2水迷宫自动控制仪测试中,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游出水迷路的时间均有所减少,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orris水迷宫和MS-2水迷宫自动控制仪测试方法均能反映动物学习和记忆功能,而前者能更敏感地反映出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Morris水迷宫应为实验首选,当然在实验需要时,两种水迷宫最好结合使用,以得到客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翻白草对高血脂大鼠和家兔的降血脂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60只(其中50只为高脂饲料诱导成高血脂动物模型,10只为空白对照组),家兔36只(其中30只为高脂饲料诱导成高血脂动物模型,6只为空白对照组)。随机分为6组(翻白草大、中、小3个剂量组,模型组,脂必妥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6周,分别于给药后第4周、第6周采血,检测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结果翻白草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第4周,翻白草可降低高血脂大鼠和家兔血清中TC、TG、LDL的含量(P〈0.05);给药后第6周,可显著降低高血脂大鼠和家兔血清中TC、TG、LDL的含量(P〈0.01)。结论翻白草具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2的中枢镇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侧脑室给药,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发现白细胞介素-2(IL-2)具有显著提高大鼠痛阈的作用,此作用能被抗IL-2单克隆抗体所阻断。纳洛酮能反转IL-2的镇痛作用,表明其作用机理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了复方寒凉中药对大鼠全身不同部位热效应的影响.方法:用知母、石膏、龙胆草和黄柏制成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3周,用红外热扫描成像(thermal texture maps,TTM)系统测定了给药前、给药后及停药1周后大鼠全身各部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复方寒凉中药灌胃后,大鼠的左前腋、右前腋、胸、上腹、中腹部温度明显降低,其中左前腋、胸、上腹、中腹部温度较给药前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右前腋温度较给药前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0.01).停药1周后各部位温度仍维持较低水平,其中胸、上腹、中腹部较给药前差异仍具显著意义(P<0.05),左前腋、右前腋部较给药前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0.01).大鼠左后腋、右后腋的温度在给药3周后降低不明显,但停药1周后的温度较给药前降低明显,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大鼠头、颈部温度在给药后及停药1周后均较给药前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大鼠三次实验测定的全身不同部位温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复方寒凉中药可降低大鼠全身多个部位的温度,降低程度依部位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四氧嘧啶剂量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何学令  尹海林 《四川动物》2003,22(4):255-257
目的 探索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所需的最低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方法 用四氧嘧啶3种剂量于雌雄各半的SD大鼠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连续15d测定有关指标(血糖、尿糖、尿量、饮水量、体重)。结果 ①静脉给药组动物有关指标变化比腹腔给药组明显;②静脉给药组低剂量组模型失败,高、中剂量组模型制作成功。结论 ①用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静脉给药优于腹腔给药,②用四氧嘧啶以静脉给药方法成功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未禁食情况下需剂量≥4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