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四川雀形目燕科、鹤鸰科、山椒鸟科、鹎科、伯劳科、黄鹂科、卷尾科、鸦科、山雀科、绣眼鸟科、文鸟科、雀科和科等13科49种另2亚种鸟类的巢和卵进行了记述。其中我国特产鸟类黑额山噪鹛的巢、卵和山噪鹛的卵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斑腿蝗科五种蝗卵的形态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西双版纳和陕西省秦岭地区收集到的斑腿蝗科5种蝗卵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昆明地区七种鸟巢和卵的记述韩联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关键词黄臀鹎、红褐 等,巢,卵1985年8月,1986年4-7月在昆明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采获7种鸟巢和卵的标本,现报道如下。1黄臀鸭Pycnonotusxanthorrho...  相似文献   

5.
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为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黄褐色鸭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越冬于华北、长江流域至西藏、广东等地(郑作新等1979,Roberts1991,Cramp1994)。赤麻鸭在中国与印度等地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局部种群存在因过度狩猎和生境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现象(Vyas 2005,宋亚统等2016)。  相似文献   

6.
八种鸡形目鸟类卵壳及壳膜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8种鸡中,高原山鹑卵壳仅由乳突层和栅栏层构成,缺少护膜层,表面无裂纹,外气孔开放。其它种类由乳突层、栅栏层和护膜层构成,表面有裂纹、外气孔有覆盖。栅栏层都有与飞翔相适应的气泡,飞翔能力强,速度快的种类产卵壳气泡密度高的卵。  相似文献   

7.
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为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黄褐色鸭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越冬于华北、长江流域至西藏、广东等地(郑作新等1979,Roberts1991,Cramp1994)。赤麻鸭在中国与印度等地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局部种群存在因过度狩猎和生境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现象(Vyas 2005,宋亚统等2016)。  相似文献   

8.
家蚕滞育卵与非滞育卵中几种关键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兰芬  钟杨生  林健荣 《昆虫学报》2011,54(11):1258-1263
家蚕Bombyx mori是卵滞育的昆虫, 在滞育期间无形态变化, 也不存在器官发育和组织分化, 然而其生理代谢过程仍在进行。为进一步研究家蚕滞育的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家蚕滞育卵、 即时浸酸处理的滞育卵及非滞育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EC 1.15.1.1)、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 EC 1.11.1.6)、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 EC 2.7.1.40)、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 AchE, EC 3.1.1.7)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EC 1.1.1.28) 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处理后1-7 d, 即时浸酸处理的滞育卵, SOD活性由56 517.00 U/g提高到81 986.94 U/g, CAT活性由14.98 U/g提高到106.90 U/g, PK活性由25.19 U/g提高到181.70 U/g, AChE活性由17.88 U/g提高到287.86 U/g, 而LDH活性由169.96 U/g下降到122.82 U/g。 而在非滞育卵中, SOD活性由86 417.99 U/g下降到66 024.19 U/g, LDH活性由169.07 U/g下降到135.02 U/g; CAT活性由1.47 U/g提高到44.37 U/g, PK活性由20.56 U/g提高到92.09 U/g, AChE活性由21.40 U/g提高到99.17 U/g。在滞育卵中, SOD和AChE活性较稳定; CAT活性随发育上升, 而LDH活性随发育而下降; PK活性在胚胎发育的前 4 d呈上升趋势, 随后基本保持稳定。通过了解家蚕滞育卵、 非滞育卵与即时浸酸卵的相关酶活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变化, 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家蚕滞育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 -环志法和固定样点法研究海南岛尖峰岭几种雀形目鸟的移动和行为。共调查样点 4 89个 ,记录到鸟类 137种。张网 6 4 2 6网小时 ,环志 4 1种 4 2 8只鸟。 8种 2 9只鸟被回收 32次 ,总回收率为 7 5 %。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灰眶雀鹛 (Alcippemorrisonia)等 6种鸟活动高度多在 3m以下 ;白喉冠鹎 (Alophoixuspallidus)在 3 1~ 10 0m活动最频繁 ;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lu natus)活动高度在 3m以上。灰眶雀鹛的个体移动距离最大 ,为 115 0m ;银胸丝冠鸟平均移动距离最长 ,为6 5 0m。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移动的平均距离为 4 4 2 3m (n =2 7) ;而白喉冠鹎等食果鸟大多在环志点附近活动。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植被类型有关 :在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大 ,为 6 86 5m (n =13) ;在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小 ,为 89 6m (n =5 ) ;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3 ,2 8=5 0 5 ,P <0 0 1)。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翅长显著相关 (r =0 84 ,P <0 0 5 ) ,但与体重相关不显著(r=0 79,P >0 0 5 )。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食虫鸟的活动范围较大 ,要保护好海南岛热带森林林下鸟 ,保存海南岛连片的大面积森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Zhao属鱼二新种记述(鲇形目:Zhao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几种枝角类的卵鞍形态及表面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开宏 《动物学报》2001,47(5):565-572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浙东地区八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卵鞍形态多为三角形或豆荚形,表面大都具特定的纹饰,内储冬卵1-2枚。卵鞍的形态、表面纹饰、冬卵的数量的排列方向具有种的特异性。枝角类的分类地位相距越远,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相差越大,相近种和亚种间的卵鞍在光镜下难以区别,亚显微结构却有一定的差异。卵鞍的形态和结构作为枝角类的分类依据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黄鳝和几种鲤科鱼肌肉氨基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产于贵州草海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一新种,定名为草海云南鳅Y.caohaiensl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鬃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蠕形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井元 《昆虫学报》1997,40(1):82-85
1992年3月,从湖北省西北部神农架林区捕获的一只赤狐(Vulpesvulpeshoole)体上采得一批蚤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一只雄蚤系鬃蚤属ChaetopsyllaKohaut,19O3,鬃蚤亚属ChaeopsyllaKohaut,1903的一新种,为了尊敬王敦请教授在我国医学昆虫学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和近年来对作者工作给予的热情指导,谨将新种命名为王氏鬃蚤ChaetoP-sylla仅方aeroPsylla)wangisP.nov,以表敬意。王氏鬃蚤ChaetoPsylla(ChaetoPs/la)wangi新种(图1~4)(鉴别特征:本新种与大熊猫鬃蚤Ch。topsyva仪X。topsylle)aju。nd。Jeu,WangetLi,1991”…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980年6月采自江苏省吴江县的鲤科鱼类一新种,小口小鳔JuMicrophysogobio microstomus sp.nov.。新种的口唇和鳔囊结构等性状与凌河小鳔JuM.linghensis Xie相近似。而又以其口唇的发达程度、胸腹部裸露区的大小和位置、尾柄长与高之比以及体色斑纹的差异等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盘Ju属鱼类的分类研究及两种新记述(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东部云南鳅属二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采于云南东部南盘江水系的云南鳅属鱼类2新种,以其形态特征分别命名为大鳞云南鳅Yunnanilus macrolepis Li,Tao et Mao,sp.nov.和长背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dorsalis Li,Taoet Lu,sp.nov.。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Hang形目(Charadriiformes)12种鸟类:蒙古沙Hang(Charadrius mongolus)、环颈Hang(Charadrius alexandrinus)、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红脚鹬(Trina totanus)、林鹬(Trina alareola)、翘嘴鹬(Xenus cinere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大滨鹬(Calidris teruarostri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s)和砺鹬(Haematopus ostralensis)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以白鹳(Ciconia ciconia)的同序列作为外群杓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Hang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381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值为5.16%—16.01%。重建的系统树将Hang形目12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第2支系包括蒙古沙Hang、环颈Hang、反嘴鹬和硕鹬,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然后再与Hang属的两个种蒙古沙Jamg和环Hang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第1支系中各属问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第2支系中的反嘴鹬与Hang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姐妹群,提示将这两个类群合并为一个亚科——反嘴葫亚科更为合理,与码亚科共同组成Hang科,与核型研究结果和Sibley在新分类体系中将码科分为反嘴鹬亚科和Hang亚科、反嘴鹬族和砺鹬族属于反嘴鹬亚科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