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技术革命已为病人提供了54种药物,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这场革命将使科学家尽快地开发出更有效、靶向性更强的药物,最终并能预防和治愈多种疾病.过去两年中,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19种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hRMA)一项新的调查显示:目前正在开发的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有350种,有140家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对生物技术产品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外动态     
20 0 4年美国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预测美国克利夫兰的工业市场研究公司Freedonia集团预测 :到 2 0 0 4年 ,美国对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每年将增长 13% ,达到 2 86亿美元 ,新产品的上市将导致重组DNA、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持续增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扩大能够采用的生物技术药品的范围 ,开发能够根据人体对疾病的自然防御药物。药物研究人员能开发出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病、心脏病、神经病等病的安全、有效的药品 ,而其它常见的药物不能治疗这些病症。据Freedonia集团最新《生物技术药品》的报告显示 …  相似文献   

3.
一个权威性科学机构加入到呼吁严格控制农业生物技术的行列中。位于美国生物技术产生心脏(Cambridge,MA)的UCS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的开发进程过快,缺乏远见,要求联邦政府加以干涉。 题为“危险的允诺”的这篇报告,对美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持批评态度;美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希望  相似文献   

4.
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美国正在开发350种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革命已为病人提供了54种药物,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这场革命将使科学家尽快地开发出更有效、靶向性更强的药物,最终并能预防和治愈多种疾病。过去两年中,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19种新的生物技术药物...  相似文献   

5.
(一)几个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 美国是生物技术的发祥地,重组DNA技术最先在美国突破,第一个专门研究开发生物技术的公司是在美国出现,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人胰岛素)也是在美国首先成功生产,投入市场。  相似文献   

6.
美国药物制造商协会(PMA,在首都华盛顿)的一项新研究指出:1988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在使产品从试验室转移到市场方面,仍然不断取得进展;在与外国竞争中仍然领先,同与她差距最小的对手日本相比,不论公司数和获准生产的产品数,或者开发事业,都以  相似文献   

7.
最近,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和两个贸易团体公开了几份有关美国生物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 OTA的报告“美国生物技术投资”是该机构正在着手的题为“生物技术新进展”的系列报告之一。该报  相似文献   

8.
由Memphis大学研究开发的一种遗传工程杀蚊剂已由Cyanotech投放市场,Cyanotech是美国一家专门从事藻类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包括将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导入一种蓝绿藻聚球藻属(Syne-  相似文献   

9.
美国副总统Al Gore和总统科学顾问Dr Jack Gibbons最近宣布,一篇题为《21世纪的生物技术:新眼界》的报告已经发表。这篇90页的报告是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生物技术研究小组委员会(BRS)撰写的。Gore说:“该报告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与协调的产物,目的是为今后的研究投资创造优先条件,  相似文献   

10.
1990年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在近几年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跨入一个新阶段。一年来不论在基础研究或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可喜成就和进展,其成果转移朝向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增强竞争力,特别在工业发达国家显得更为激烈。预计90年代这10年间,生物技术领域各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将会给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现分成十个方面作一简介。 (一)通过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是一大趋势直接用反应器固定化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如紫草素是10年前唯一的一例。转基因植物建成后,被认为是索取更有价值的稀有产物的“活体反应器”。美国用重组DNA烟草生产单  相似文献   

11.
1992年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曾做过一项“1981~ 1991年间美国—日本生物技术合作”的重要研究。研究表明 ,日本公司常常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商业协议。美国公司通过研究开发合同、联合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协议和资本投入来改善其财务状况 ,而日本合作者则利用其强大的现金状况 ,从技术转移和取得创新技术上获得利益。1 改变产业的面貌在经济危机冲击下 ,日本生物技术商业显露出某些先天性弱点 :规模、脆弱的科学基础和依赖国内市场。规模在为长期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必需资源方面是个关健。据估计 ,在 80年代末期 ,一个大…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的开发迅猛异常、日新月异。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最成功的是用于生物治疗的新型药物的研制。已有近30种基因工程药物投入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疑难病症的治疗已经成为现实。以下就其现状和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国从事市场资源调研顾问的资源咨询公司(ConsultingResourcesCorporation,CRC;美国列克星敦市,crc@consultingresources.com),对美国各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在2003年至2013年的今后10年期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的预测。CRC确信,CRC在2002年秋季所作的报告中,有关美国生物技术产业2002年的销售额可比过去增长13%的预测,仍然是正确的(该报告刊载于美国《TechnologyForecastsandTechnologySurveys》2002年12月号)。CRC进一步指出,在今后10年中,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仍将在国内外取得迅猛的和健康的发展。认为在今后10年中,美国…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模式必须认真重新审视”的声音不绝于耳。典型的美国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战略有两种方式.首先从大学或企业引进知识产权,风险资本为其设立和其后的开发提供资金。另外一种是设立特定疾病治疗战略有关的新公司,依靠自身的力量将少数开发项目推进到一定的临床阶段.在与制药企业建立开发合作关系后.进入股票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15.
发刊词     
《生物技术》杂志是由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和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联合创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它的基本任务是为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园地;是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发与推广提供宣传场所。 《生物技术》杂志主要刊登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综述、译文、技术与方法以及科技动态与经济信息等。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药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物技术的开发迅猛异常、日新月异。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最成功的是用于生物治疗的新型药物的研制。已有近30种基因的工程药物投入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疑难病症的治疗已经成为现实,以睛就其现状和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国家野生生物联合会(NWF)已加入呼吁联邦政府加强对生物技术进行管制的行列,该团体最近发表一篇报告,要求政府制订全面的管制条例,以保护环境免受生物技术的潜在危害。报告中有许多政策性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立法对基因工程生物体的研究、开发和释放进行管理,并使环保署(EPA)对于释放这类生物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美国FDA2002年批准了35种新生物技术药物,这是历年来批准药物数量最多的一年。这35种药物中有20种新药和15种新批适应症。它们用来治疗癌症、病毒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Rebif)、肺动脉高血压(Remodulin)等疑难疾病。这20个新药如下:·肿瘤:Eligard,Elitek,Mitozytrex,Neulasta,Zevalin·病毒病:Hepsera,Pegasys·疫苗:Pedia...  相似文献   

19.
曹巍 《生物技术通讯》2000,11(2):156-156
1999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共批准 2 2种生物技术新药、疫苗或老药新适应证产品上市 ,其中首次上市的生物制品 5种[1 ] 。这样 ,从 1982年到 1999年 ,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达到 92种 ,加上老药的新适应证 ,则总计 14 3种 (图 1)。在过去的 5年中 ,FDA批准上市的生物制品是前 13年上市产品总和的 2倍。另外 ,尚有 3 5 0种用于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等的生物制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虽然生物技术工业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 ,绝大多数的生物制品是 2 0世纪 90年代后半叶批准上市 ,但是 ,它们已经造福了…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迅猛发展,而且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的速度逐年加快。尤其是基因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程度较大。目前世界上的生物技术公司大约有450家,其中75%从事与药物有关的开发工作。已经投放到市场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是DNA重组产品)已有11项,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