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2.
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最初是由Wu(1939)描述的一个新种,当时定名为斑纹沙鳅(Botia zebra),后来Chen(1980)根据眼下刺不分叉将其改归为薄鳅属的物种。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和薄鳅属(除斑纹薄鳅)物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Sinibotia pulcher)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57。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并未和薄鳅属的物种聚在一起,而是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进一步对斑纹薄鳅进行形态学特征检视,发现该物种具有颊部裸露无鳞、颏部具一对纽状突起等中华沙鳅属鱼类的特征,但又具有眼下刺简单不分叉的薄鳅属鱼类的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斑纹薄鳅订正为中华沙鳅属的物种,其命名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另外,对沙鳅科鱼类属的划分标准及形态特征的演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长薄鳅仔稚鱼发育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达3.0kg。然而近20多年来,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在长江中游已很难捕到此鱼,长江上游也正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破坏而资源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最初是由Wu(1939)描述的一个新种,当时定名为斑纹沙鳅(Botia zebra),后来Chen(1980)根据眼下刺不分叉将其改归为薄鳅属的物种。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和薄鳅属(除斑纹薄鳅)物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Sinibotia pulcher)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57。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并未和薄鳅属的物种聚在一起,而是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进一步对斑纹薄鳅进行形态学特征检视,发现该物种具有颊部裸露无鳞、颏部具一对纽状突起等中华沙鳅属鱼类的特征,但又具有眼下刺简单不分叉的薄鳅属鱼类的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斑纹薄鳅订正为中华沙鳅属的物种,其命名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另外,对沙鳅科鱼类属的划分标准及形态特征的演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总结过去将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的沙鳅亚科(Botiinae)鱼类的分类学资料,并根据我所多年来所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做了比较完整的综述。 本文将付沙鳅属(Parabotia)恢复为一个有效的属,因此沙鳅亚科在我国现有Botia,Parabotia和Leptobotia三个属,Botia属又分为Hymenophysa,Botias.str.,Sinibotia三个亚属。 本文简述了我国所产的22个种和2个亚种,其中云南沙鳅Botia(Hymenophysa) yunnanensis,漓江付沙鳅Parabotia lijiangensis,双斑付沙鳅Parabotia bimaculata,小付沙鳅Parabotia parva和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为第一次描述。付沙鳅属(Parabotia),薄鳅属(Leptobotia)及中华沙鳅亚属(Sinibotia),均为我国特有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东方薄鳅Leptobolia orientalis,新种(图1) 鉴别特征 本新种与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 Chen近似,主要区别:眼下刺后伸达眼中央,而后者达眼后缘,体具11—12垂直宽带纹,延伸至腹部,而后者体具15—18不规则垂直狭条纹,延伸至侧线上部,尾柄的垂直条纹或为马鞍形斑点所替代,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下方,而后者的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  相似文献   

7.
陕西汉水扁尾薄鳅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6月在陕西省岚皋县滔河(汉水支流),采得扁尾薄鳅10尾,经鉴定认为是一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扁尾薄鳅汉水亚种Leptobotia tientaiensis hansuiensis,新亚种(图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鲤科鳅(鱼它)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少耙鳅(鱼它)Gobiobotia paucirastella。和近似种裸胸鳅(鱼它)Gobiobotia tungi相比,该新种胸腹部裸露区较大,鳃耙与侧线鳞较少。  相似文献   

9.
小眼薄鳅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鱼类,自然分布狭窄。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序列,对长江上游江津段和岷江下游宜宾段两个群体共108尾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眼薄鳅群体cyt b序列共检出28个多态位点,3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889和0.00382;控制区序列共检出变异位点49个,单倍型65种,Hd指数和Pi指数分别为0.958和0.00420。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小眼薄鳅采样点群体内的变异大于群体间的变异,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F_(ST)0.05),平均基因流(Nm)表明小眼薄鳅各采样点群体间基因交流十分频繁。基于Network网络结构可将小眼薄鳅样本划分成3个谱系,谱系间显示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25),提示小眼薄鳅种群内部可能有隔离的产生。核苷酸错配分布及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小眼薄鳅可能未发生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10.
长薄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20世纪70年代,常见个体0.20-0.40kg,最大个体达30kg.其体两侧及鳍条上具鲜艳夺目的花斑,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一种既可观赏又可作食用鱼养殖的名优经济鱼.然而,近20多年来,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在长江中游已很难捕到此鱼,长江上游的资源也在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长江鱼类三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记载有我国淡水鱼类的3个新种——衡阳薄鳅(Leptobotia hengyangensis),裸体鳅(鱼它)(Gobiobotia nudicorpa)和长体鲂(Mcgalobrama elongata),但未进行分类描述,现就此补充并作为正式科学记录(参见该图集的图19,70,86)。    相似文献   

12.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18年8月27日,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期间,采集到1尾小型鳅类标本,经详细的形态比较,鉴定为后鳍薄鳅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该鳅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珠江水系(陈景星,蓝家湖,1992;张春光,赵亚辉,2016),其他水域未见报道。因此,本次发现不仅是湖南省鱼类新记录,同时也是首次在长江水系的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480 mm,体重范围为5~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54.8)mm,平均体重为(72.4±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7.28×10﹣6L3.09(R~2=0.95,P0.01,n=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_∞)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2 405尾/km(0.42 t/km)和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产于贵州草海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一新种,定名为草海云南鳅Y.caohaiensl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形态学鉴别特征和线粒体d-loop序列描记了采自吉林省延边图们江水系的中国新记录种——史氏北鳅(Lefua pleskei, Herzenstein, 1888),并对北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史氏北鳅区别于其他同源物种的鉴别特征为:体纤细,成熟雄鱼体侧有明显纵条纹,雌鱼尾鳍基部有圆形黑斑,背鳍位置靠后(背鳍前长为体长的64.33%),眼间距窄(眼间距为头长的32.06%),上唇薄、光滑,下唇薄、中央无乳突.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史氏北鳅与短体北鳅(L.nikkonis, JordanFowler, 1903)构成姐妹群,然后再与北鳅(L. costata, Kessler, 1876)聚为一支,系统发育关系反映了北鳅属鱼类地理关系的远近.  相似文献   

17.
1979年9月9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昌平采得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标本20尾,经鉴定系一新属新种;现描述如下; 异条鳅属Paranemachilus,新属 模式种:颊鳞异条鳅Paranemachilus genilepis,新种。 身体粗壮,稍延长和侧扁。整个身体(包括胸部)被有细密鳞片,头部非常特殊地在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鳅(鱼它)鱼类的鳔囊、鳔及相关结构进行了特征分圻,并以(鱼句)亚科作为外类群。解剖结果表明,鳅(鱼它)鱼类的鳔分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鳅(鱼它)鱼类是一个单源群,作为一亚科可分为异鳔鳅(鱼它)属和鳅(鱼它)属,后者又分为原鳅(鱼它)和鳅(鱼它)二个亚属。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保存的鳅科(Cobitidae)鱼类标本时,发现分別于1950和1963年采自云南滇池的两尾标本是属于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的一个新属新种——球鳔鳅属,新属Sphaerophysa gen. nov., 滇池球鳔鳅,新种Sphaerophysa dianchiensis sp. nov.。为了能得到较多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者曾数次到滇池及其周围河流采集,结果没有发现这种鳅,也没有发现有其他的条鳅亚科鱼类(曾经记录有四种),表明滇池的鱼类组成已有很大变化。1982年,在已故的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1992~2003年间采自云南牛栏江(属金沙江下游南侧直流)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 2新种,横斑云南鳅Y.spanisbripes sp.nov和干河云南鳅Y.ganheensis sp.nov..两新种均具不完全的侧线,应归属侧纹云南鳅组群Y.pleurotaenia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