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淫羊藿(Epimedium)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且无损检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经二阶导数处理、标准多元离散校正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处理后, 采用改进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定标模型预测效果最佳, 定标决定系数、交互验证标准差及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554和0.717。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测定结果与用凯氏定氮法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 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性较高(R2=0.933 9)。重复性实验表明,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37%。该研究首次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了8种淫羊藿的蛋白质含量。该方法简便、精确, 在淫羊藿资源开发利用和药材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柔毛淫羊藿愈伤组织的最佳诱导条件和愈伤组织中总黄酮、淫羊藿苷含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光照条件对柔毛淫羊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测定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淫羊藿苷含量。结果显示,以幼叶为外植体,培养基为N6+2, 4-D 3 mg/L+6-BA 1 mg/L+NAA 0.5 mg/L,在黑暗或弱光(1 000 Lx)和(21±1)℃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分别达5.24%和0.564%,与叶中含量无显著差异。初步建立了柔毛淫羊藿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高产淫羊藿总黄酮和淫羊藿苷的组培苗生产和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考察了提取溶剂及用量、提取时间、次数以及浓缩比例和酸用量对淫羊藿黄酮类成分提取的影响,确定了淫羊藿总黄酮碱提酸沉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10倍量的0.1%NaOH溶液加热煮沸2次,每次1 h,滤液浓缩至料液比1∶4后用盐酸调节pH为2,沉淀放置36 h后,真空过滤或离心分离干燥即得高含量提取物。该提取工艺提取率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贵州淫羊藿属药用植物一新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何顺志  张天伦   《广西植物》1994,14(1):25-26
贵州淫羊藿属药用植物一新种何顺志,张天伦(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淫羊藿属;小叶淫羊藿;新种ANEWSPECIESOFMEDICINALPLANTSOFEPIMEDIUML.FROMGUIZHOU¥HeShunzhiandZhang...  相似文献   

5.
中国淫羊藿属药用植物一新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记载了产于我国贵州的淫羊藿属(小檗科)药用植物一新种:黔北淫羊藿。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淫羊藿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后,考察黄酮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及对·OH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体积分数70%的乙醇、料液比(g/mL) 1:30、超声提取时间30 min、超声温度50℃时为最佳条件,得到淫羊藿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246%.淫羊藿总黄酮对·OH清除效果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对油脂氧化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淫羊藿属新植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和500 mmol/L)的Hoagland's培养液处理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幼苗,处理30 d后分别测定其株高、叶表面积、干物质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的总黄酮含量,以明确淫羊藿属两种药用植物的抗盐特性.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的生长均有影响,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淫羊藿、箭叶淫羊藿的株高和叶表面积均逐渐显著减小;各器官干物质生物量逐渐降低,但淫羊藿的干物质下降量较小(不显著),且同一处理下淫羊藿的生物量明显小于箭叶淫羊藿.(2)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除淫羊藿茎的总黄酮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外,淫羊藿根、叶和箭叶淫羊藿根、茎、叶均呈现在低浓度范围内总黄酮含量增加,且箭叶淫羊藿的含量高于淫羊藿;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其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且淫羊藿的含量高于箭叶淫羊藿.研究表明,淫羊藿的抗盐性明显高于箭叶淫羊藿,适于高盐土壤环境种植,但在低盐环境条件下,种植箭叶淫羊藿可显著提高总黄酮产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淫羊藿属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了薄层色谱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淫羊藿药材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 :用 70 %乙醇水浴回流提取 ,用醋酸丁酯 甲酸 水 (1.3∶1∶1)在 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 ,展开 ,分离淫羊藿苷 ,在Ex=4 30nm ,Em=4 80nm条件下测定荧光强度。结果 :线性范围为 0 .8~ 4 .8μg ,相关系数r =0 .9973,平均回收率 97.4 8%。结论 :此法简单、灵敏、准确 ,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以开花期的椒样薄荷(Mentha × piperita)、薄荷(M. haplocalyx)和苏格兰留兰香(M. × gentilis)叶片部位提取的精油为研究对象, 通过GC-MS分析, 并采用纸片扩散法研究了3种精油单独使用及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 (1) 椒样薄荷与薄荷精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和异薄荷酮, 苏格兰留兰香精油的主要成分为香芹酮和柠檬烯。薄荷和苏格兰留兰香精油符合欧洲药典与ISO标准, 椒样薄荷需要继续改良以提高其精油品质与抑菌功能。(2) 精油单独使用时,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15442对椒样薄荷精油和薄荷精油敏感; P. aeruginosa ATCC 27853对薄荷精油和苏格兰留兰香精油敏感。精油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抑菌范围和强度均有所改变: 绿脓杆菌的2个菌株对精油与抗生素的组合最为敏感, 其中, 椒样薄荷精油与头孢他啶的组合对P. aeruginosa ATCC 15442显示出最强的增效作用, 薄荷精油与头孢他啶混合之后对P. aeruginosa ATCC 27853出现拮抗作用。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对所有精油以及精油与抗生素混合物均有抗性。(3) 椒样薄荷、薄荷和苏格兰留兰香精油的不同成分及其含量差异不仅对精油品质有影响, 而且影响精油对测试菌种的抑制作用, 可考虑将其作为薄荷属植物品质育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6种荒漠植物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RT(分类和回归树)模型及A2和B2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和喀什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var.kaschgarica)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从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而言,短叶假木贼和梭梭从1991-2020年到2051-2080年时段增加,之后减小,其它植物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减小;喀什膜果麻黄和驼绒藜适宜分布范围减小并破碎化,其它植物向目前适宜分布的西部、西北部(或青海西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区扩展;除驼绒藜和喀什膜果麻黄与年均气温变化具显著相关性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较弱(P0.05),除驼绒藜、喀什膜果麻黄和裸果木目前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回归关系较强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改变,目前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近期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程度的增强,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小叶杨DREB同源基因内SSR的发现及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特异的PCR引物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经干旱胁迫后构建的cDNA文库中扩增得到长度为671 bp的PsDREB cDNA克隆。该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且大小为543 bp的开放阅读框, 可编码181个氨基酸残基。在此基础上, 对36株小叶杨基因型个体的DREB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 发现其内部存在以CAC为基本单位的4次(A)、5次(B)、7次(C)、8次(D)、9次(E)、10次(F)和11次(G)7种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以该重复序列为扩增对象设计引物, 对我国11个省16个群体528株小叶杨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在检测群体中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大小顺序依次为: D>C>F>E>A>G>B;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67 0, 平均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8 5和0.531 5, 且在多数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效应和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 而Ewens-Watterson中立性检验表明, 除山西宁武、辽宁朝阳和河南伊川外, 其它多数群体均属于中立性选择。研究结果将为利用候选基因内SSR标记来评价林木育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介导巨桉Eg5高效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无性系Eg5叶片为外植体, 探讨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侵染时间、共培养pH值和共培养时间对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 分析了不同筛选策略对遗传转化植株筛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植体侵染45分钟, 共培养pH值为5.8, 共培养3天所得到的瞬时转化效率最高; 逐步提高卡那霉素(Km)浓度筛选转基因植株有效, 筛选率达到15%, 转化率达到0.26%。经过GUS染色分析和PCR检测, 证实为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5.
非寄主抗病性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该文通过建立拟南芥-大豆疫霉菌(Arabidopsis thaliana-Phytophthora sojae)非寄主互作系统, 筛选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拟南芥突变体, 为研究植物对卵菌的非寄主抗病性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以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接种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离体叶片, 从代表12 000个独立转化株系的40 000株T3代T-DNA插入拟南芥突变体中获得一系列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581-51感病性状表现稳定, 离体叶片接菌后3天内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病斑, 4–5天后产生大量卵孢子和/或孢子囊。细胞学观察发现有典型的吸器形成。Southern杂交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581-51突变体含有4个T-DNA插入事件, 其感病性状可能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 chinensis)为材料, 测定2种植物花青苷、类黄酮、紫松果黄素、叶绿素和 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花青苷合成过程中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的活性, 并分析了各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 祁连圆柏和圆柏叶片中PAL及UFGT的活性、花青苷、类黄酮﹑紫松果黄素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低温季节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叶绿素含量在低温季节低于其它季节; 并且祁连圆柏中花青苷含量及其合成酶PAL和UFGT的活性以及类黄酮、紫松果黄素和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圆柏。结果说明花青苷是圆柏属植物中具有抗冻特性的重要次生代谢物,是抵御低温和辐射胁迫的一种重要保护物质; 紫松果黄素等色素对圆柏属植物抵抗低温诱导的光抑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毛番茄(Solanum habrochaites)为重要的番茄种质资源, 其叶表存在大量次生代谢物质, 对多种虫害具有趋避或/和毒害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 ) 9706与3份多毛番茄(LA2329、LA1777和PI134417)材料叶表次生代谢物质。结果表明, 3份多毛番茄叶表可检测到的次生代谢物质种类和总含量均高于普通番茄, 同时多毛番茄亚种间次生代谢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也存在差异。普通番茄叶表次生代谢物质为3种单萜和3种倍半萜类物质, 其中单萜和倍半萜类物质分别占次生代谢物质总量的60.3%和39.7%。多毛番茄LA2329和LA1777叶表倍半萜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较高, 有些萜类物质具有物种特异性。如LA2329中含量最高的α-姜烯, 其含量为2 409.1 μg·g–1; LA1777中含量较高的γ-榄香烯和E-β-法尼烯, 含量分别为573.3 μg·g–1和289.9 μg·g–1, 在其它番茄材料中未检测到这3种倍半萜类物质。PI134417中含量最高的是月桂酸乙酯, 其含量为5 312.8 μg·g–1, 在普通番茄中这一物质未见报道。PI134417中甲基酮类物质含量也较高, 其中2-十一烷酮和2-十三烷酮的含量分别为689.8 μg·g–1和1 459.7 μg·g–1。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种质资源利用和次生代谢物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复苏植物是研究植物耐脱水机制的特殊模式植物和宝贵的耐旱基因资源植物。以复苏植物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 为材料研究其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棉子糖系列寡糖含量的变化, 并克隆了旋蒴苣苔棉子糖合酶基因BhRFS。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 BhRFS受干旱、低温(4°C)、高盐(200 mmol·L–1NaCl)和ABA(100 μmol·L–1)诱导表达上调, 而高温(37°C)抑制其表达, H2O2(200 μmol·L–1)处理对其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BhRFS可能参与了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抗性反应, 并受到ABA依赖的信号通路调控。  相似文献   

19.
涝胁迫下白桦叶和茎含水量的电阻抗图谱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模拟涝胁迫, 在不同时期测定涝胁迫下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叶和茎的电阻抗图谱(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和相应叶和茎的含水量及细胞膜透性。对叶和茎EIS参数与其含水量以及细胞膜透性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技术, 选取部分样本数据建立涝胁迫下白桦叶和茎的含水量估测模型, 并利用其余的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用EIS法和电导法估测其耐涝时间。取得如下结果。(1) 随着涝胁迫时间的延长, 涝处理中白桦叶和茎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 涝胁迫下叶的EIS中弧顶电抗值呈降低的趋势, 而茎的EIS中弧顶电抗值呈先升高, 后降低的趋势。(3) 涝胁迫下白桦叶和茎的含水量及细胞膜透性与部分EIS参数显著相关, 并通过选取相关性最佳的EIS参数, 构建了涝胁迫下叶和茎含水量的估算模型。其中, 高频电阻率(r)对叶和茎含水量的估算效果最好, 最佳估算模型分别为y=1.066 8e−0.11x和y=0.000 7x2+0.003 7x+0.525 4。对以上模型进行测试和检验, 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精度, 分别为84.30%和94.34%。表明可以用EIS信息估测涝胁迫下白桦叶和茎的含水量, 其估算模型有较高的可靠性与普适性。(4) 白桦实生苗可忍受30天以上涝害胁迫。该研究结果对利用EIS技术监测逆境下林木生理状况及生长趋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途径, 建立了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植株再生体系, 探讨了不同外植体 (种胚、幼叶切块、茎段、根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直接再生和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种胚、无菌苗叶片、茎段和根作为外植体, 在MS补加2,4-D、NAA和6-BA不同组合的培养基上都能诱导得到愈伤组织, 其中种胚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 诱导率可达100%, 茎诱导效果次之, 诱导率为97.1%。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的培养基有:MS+1.0 mg·L–1 2,4-D + 0.5 mg·L–1 6-BA、MS + 0.1 mg·L–1 6-BA + 1.0 mg·L–1 NAA、MS + 0.5 mg·L–1 6-BA+1.0 mg·L–1 NAA、MS+1.0 mg·L–1 6-BA+1.0 mg·L–1 NAA、MS+0.5 mg·L–1 6-BA+2.0 mg·L–1 NAA、MS+1.0 mg·L–1 6-BA + 2.0 mg·L–1 NAA和MS + 0.5 mg·L–1 2,4-D + 0.5 mg·L–1 NAA。以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上植株再生效果最好, 再生率为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