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性大规模的治蝗工作自1951年开展以来至目前为止已经七年了,通过历年治蝗工作已证明:充分掌握蝗情是做好治蝗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从1953年起所推行的群众性三查工作,在掌握蝗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蝗虫密度在积极防治下,历年都有降低的趋  相似文献   

2.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65,(6):603-609
本文对东亚飞蝗两型的卵、蝻及成虫的形态以及成虫的生殖、消化两系统各器官的长度进行了比较,试图明确两型在形态与解剖方面的差异。 研究方法 所用材料,除室内试验用卵系来自山东德州内涝蝗区(后经在北京室内饲养至第三代)外,其他省采自河南浚县蝗区。群居型蝻及成虫均系自野外采得一、二龄蝻,置于田间铁纱笼内(笼容积为33×33×33立方公分)饲养获得。每笼放幼蝻300头。散居型蝻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1.飞蝗未受精的雌虫所产的卵为甚么会孵化?这叫做甚么现象? 2.既然未受精的卵能孵化为蝻,这种蝻是否可以发育成熟?它和受精卵所孵化出的蝻在生理构造上是否有所区别?(薄芝岩问)  相似文献   

4.
翟永键 《昆虫知识》1991,28(4):244-246
作者研究了班角蔗蝗的寄主、生活史和习性。该虫在当地1年1代。幼蝻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大多在9月中下旬产卵。卵的孵化率与土壤湿度有关,在土壤含水量30%时左右,孵化率可达78.7%。蝗蝻通常5龄亦有6龄、7龄个体。成虫和蝻嗜食禾本科植物,成虫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 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 scabiosus Fa-bricius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仅分布于西昌、宁南、会理3县。我们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发现该虫在西昌地区每年发生一代,每世代历期214天。 在室内,4月上旬(2~8日)卵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15~27日)为盛孵期。在野外,4月中旬可见到蝻,蝻体色黑褐,腹部有黄色及红色斑点。初孵蝻活动范围极小,3天后其范围扩大,并出现群体迁移现象,寻找可取食的农作  相似文献   

6.
亚洲飞蝗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福来  王元信 《生态学报》1995,15(2):134-141
从亚洲飞蝗在新疆发生基地的生境特点;形成和消退过程,分析亚洲飞蝗灾害发生消退的原因。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常改变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并诱发或抑制飞蝗灾害的发生。文章指出根治亚洲飞蝗灾害的有效途径是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的方针;加强蝗情监测;适时防治以及通过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垦,改变飞蝗发生基地和生态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为我国产竹地区的重要大害虫,分布于我国湖南、四川、江西、云南、广西、广东等10个省份,严重威胁竹林生产。作者于1957年在湖南耒阳地区对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作了观察,与此同时对蝻期各龄外部形态亦作了记录和描述,本文材料主要取自室内饲育之新鲜标本和浸制标本,目的在于从蝻期各龄外部形态的变化来识别龄期,为大  相似文献   

8.
“两查两定”,即查害虫发生时间,定防治适期;查害虫发生数量,定防治对象田。开展“两查两定”实现合理用药,经济有效地防治虫害,并与其他防治措施有机地配合,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关键。为了全面推广“两查两定”药治害虫,提高防治水平,现据各地经验,拟定六虫(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褐稻虱、粘虫)的“两查两定”办法,供各地参考,以便在实践中完善、提高。“两查两定”一般分级完成,生产队主要查定防治对象田,而防治适期一般由公社或大队植保员完成。  相似文献   

9.
皖北地区的蝗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永键 《昆虫学报》1979,(2):141-148
据考察皖北地区有蝗虫三十种,隶属于五亚科二十四属。本文对主要蝗虫的世代发生期、种群分布、迁移为害及其猖獗与水、土、植被、营养条件的关系,并对近年来蝗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近几年,由于对稻蝗高效六六六农药的停用,以及减少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次数与面积,致使稻蝗的发生量与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如信阳地区1983年前极少见到稻蝗,1984年各县主要集中在山边田块成灾,而1985年在全区450万亩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成灾面积约150万亩,发生密度一般每亩秧田有蝻12000~46000头;本田每亩有蝗4000~34000头。鉴于国内尚无稻蝗的系统资料,为此,我们从1984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局部稻区中华稻蝗种群回升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道宏 《昆虫知识》1992,24(4):193-195,206
本文从稻蝗一生的几个主要环节入手,用生态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主要生态因素对稻蝗种群变化的影响。基本明确单双混栽为稻蝗蝻及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耕作粗放、农事管理的参差不齐为稻蝗提供了孳生地;稻蝗生命的薄弱环节在2、3龄蝻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实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饵剂饲喂方法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营养生理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后,5个温度梯度下蝻期总取食量分别为96.4、108.3、131.9、103.2、249.5mg;21、24、27、30℃4个温度...  相似文献   

13.
粘虫是麦类的主要害虫之一,怎样做好二查二定、正确定好防治指标和防治田块,对消灭虫害,确保春粮作物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省根据历年情况,经过有关部门试验鉴定,把粘虫的防治指标定为:凡每亩虫口在6000条以上的定为防治对象田。从1975-1976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同志在实践中有这样的反映:这个防治指标似乎太低了。例如嘉善县农业局发动群众坚持查密度,定田块,掌握了当年粘虫的发生特点是蛾多虫少,他们通过试验和实践,大胆地提出:每亩虫口密度在10,000条以下的田块,进行点治(由植保员身背喷雾器进行目测查虫,看到虫多的地方喷雾),而虫口密度在10,000条以上的田块,则定为防治对象田。因此,全县定为防治对象田的田块,只占总面积30%左右,其余田块均采取了点治或不治,同样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县农业  相似文献   

14.
《生态昆虫学》(Ecological Entomology)(1984)由美国昆虫生态学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45位专家共同编著,主编 Huffaker,C.B.和 Rabb,R.L.。Huffaker 博士是闻名世界的生物防治专家,现为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伯克利分校和河边分校综合防治与生物防治国际中心主任,曾任美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国际有害动物和杂草生物防治组织理事长。Huffaker 教授所作的西方盲走蝻——六点始叶螨实验被誉为捕食者-被食者种群相互作用研究的典范,广为各种生态学教科书及有关专著所引用。Rabb 博士是北卡罗兰纳州立大学教授,曾任美国昆虫学会东南分会理事长。全书分五个部分25章,计844页。本书在总结传统研究原理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昆虫生态学各方面的新探索、新概  相似文献   

15.
侦查残蝗和蝗卵是作好治蝗准备工作的重要项目,在作好查残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查卵工作。杏卵工作完成後,根据查卵结果,制订蝗虫防治计划;然後按照计划准备治蝗经费、物资及一切必要措施。这样才能作到掌握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防治害虫试验效果的测定主要是根据虫口密度、为害程度或损失情况来衡量:如邱式邦等(1963)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试验是在心叶末期施药后7—10天,每处理剖查玉米60-70株,以“百株虫数”和“减虫%”用作衡量防治效果的标准;郑炳宗等(1965)在心叶末期防治后11—14天剖查玉米植株的蛀孔及虫数,田间试验设计是采用随机排列,并用变量分析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试验结果。根据作者的研究,潜蛀在玉米茎秆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塑料袋生产白僵菌的方法,一个半月内生产含95亿/克的白僵菌750斤,在全大队885亩玉米和314亩高粱田防治钻心虫一遍,获得了良好效果。 一、防治玉米钻心虫 1.防治春玉米钻心虫 通过在东张村第二生产队设七个小区,每区0.5亩地,重复2次,田间设计为随机排列。施药前,定株查算卵株孵化率,施药后第10、20、30天各调查一次,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金龟子成虫在黑光灯下和田间的消长调查、蛴螬的田间定期挖查 ,初步摸清了闽南地区危害花生、大豆、甘薯、甘蔗等旱地作物的蛴螬种类有 2 6种 ,主要种类有 9种。明确了其主要蛴螬种类的生活习性与旱地作物互为相关。通过采用不同的药剂与不同方法进行防治试验 ,筛选出经济有效的药剂种类 ,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不同蛴螬种类的危害特点 ,确定了经济有效的防治适期 ,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的光谱和光强反应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趋光、避光行为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光谱和光强下蝗虫的波长选择响应及其运动速度.结果:①蝗虫的趋光、避光反应行为具有相反的波长选择机制,在紫光、蓝光、绿光等短波段趋光性较强,在红光、橙光等长波段趋光性较弱;②低光强度范围内,蝗虫的趋光反应率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③不同种群、生长阶段对蝗虫的波长、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东亚飞蝗比亚洲小车蝗有更强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可适应性,成虫比虫蝻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适应性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20.
牛虎力  周强 《生物磁学》2009,(13):2456-2459
目的:研究不同单色光和复色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光谱选择行为,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单色光和复色光下蝗虫的光谱选择行为及其运动速度。结果:(1)一定时间暗适应下的蝗虫对单色光或白光刺激具有波长选择行为反应,依其相对趋光反应率大小,其光谱行为反应在405-625nm波谱范围内,表现为随波长增加反应率减小的趋势。(2)蝗虫对双光谱同样具有选择行为反应,不同波长的两种单色光或单色光与白光组合,相对反应率不同。两短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能够增强相对反应率,两长波长组合则降低反应率。(3)不同对光谱选择行为反应受蝗虫的种群、生长阶段的影响,东亚飞蝗较亚洲小车蝗的相对反应率高,成虫较虫蝻的相对反应率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