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细胞死亡:新的杀手对神经元而言,谷氨酸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几乎是脑内最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介导兴奋性信号的跨膜传递;而另一方面,在中风、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变时,谷氨酸又可作为兴奋性毒素大量涌入神经元,造成神经元的死亡。最近,对谷氨酸兴奋...  相似文献   

2.
在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引起脑缺血时,脑内神经细胞将遭受不可逆的、无法治愈的损伤;但根据英国Merck Sharp and Dohme 实验室 Leslie Iverson 的报道,一种原设计作为抗惊厥的药物——MK-801可能预防上述脑缺氧所造成的损伤。Iverson 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年会上指出,MK-801容易  相似文献   

3.
严重挤压伤伴脑脂肪栓塞的急诊处理解放军260医院外二科王满,高捧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肢体或躯干的广泛挤压伤或骨拆而出现脑脂肪栓塞是急诊处理中的难点之一。通常认为其机理是由于骨折或有大量脂肪组织的部位被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脂肪颗粒被挤进血循环而进入脑内手细...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也称中风,这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以及短暂脑缺血发作,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更是造成死亡的第一、第二位病因,是致残的首位病因,是引起痴呆的第二原因,是当前国内外临床医学防治研究的重大课题。从美国把90年代定为“脑的十年”到至今,又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由于C  相似文献   

5.
最近,英国医学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微型高压水枪,可用来清洗病人动脉中的血凝块。在这一系统中,医生用一根橡皮导管将微型水管植入于病人体内,然后通过标准X线照射将水管定位在血块附近,通过6个小孔向血块喷射生理盐水,迫使血块进入橡皮导管,最后将血块从病人动脉中取出。 科学家们设计一个可以灵活移动的压力泵,以每平方英寸1万磅的压力将水压进微型水管。该系统非常小,医生可在直径2毫米的心脏动脉内清除血块,较小的血块可在两分钟内  相似文献   

6.
《生理通讯》2009,28(4):106-107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病,对人身健康危害很大,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导致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最终引起死亡或猝死,故有人称之为人类健康的“隐蔽的杀手”。  相似文献   

7.
胶质淋巴系统是一个由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的水孔蛋白-4介导的脑脊液-脑组织液快速交换流动系统,其在功能上发挥着清除脑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如乳酸)和异常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的作用,又被称作脑内的类淋巴系统。一系列研究显示该系统功能在睡眠及麻醉时大大增强,而在衰老、脑外伤、阿尔茨海默症、中风和糖尿病时则显著降低。胶质淋巴系统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发现,该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脑脊液循环流动及其在脑内稳态维持中所起作用的理解。本文简要回顾了胶质淋巴系统概念的形成,综述了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铁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金属元素,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铁代谢改变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也是造成新生儿HIBD后永久性神经伤残的重要原因。缺氧缺血后机体铁循环发生改变,并随着病程的发展引发脑内铁代谢紊乱,脑内铁蓄积,后经多种途径参与脑内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因此,研究缺氧缺血如何造成机体循环铁与脑内铁代谢的改变以及两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阐明铁代谢紊乱在HIBD发生和发展中的机制,将为H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HIBD发病过程中铁代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铁代谢紊乱如何参与HIB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脑内至少有40种以上的化学物信号,其生物学特性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人们开始理解到脑内的化学信号不仅涉及到快速的“开”与“关”“(On”and“off”),而且是一个非常精确而又弥散的过程。信息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在脑内进行长程传递。人们常把脑看成是与计算机属于同系物;是由几十亿个联系在一起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电子机器。然而在本世纪初叶,生物学家已知道电脉冲不能直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神  相似文献   

10.
一项与外科手术比较、用特定的血块溶解疗法处理动脉末梢内血块栓塞的试验,在初步结果报告“与好的外科手术效果尚有差距”时不再继续进行。试验中所用的两种溶解血栓的药物是Genentech Inc.(S.San Francisco,CA)的rDNA组织型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和Abbott公司的尿激酶。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药物滥用能引起神经细胞特定的适应性反应,从而导致成瘾。基因表达的调节可能是导致这种适应性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FosB是一种转录因子,表达后能在脑内维持数周甚至几个月。长期药物滥用能引起伏核内△FosB表达稳定地增加,表明△FosB的表达可能是药物成瘾的分子转换机制,成为药物成瘾研究中最受重视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前 ,神经科学家使用一种通过基因改造后得到的携带有部分NMDA受体结构的病毒免疫大鼠 ,成功地对抗了大鼠由中风引起的脑中神经细胞死亡。因为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 ,脑中有过量的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 ,导致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而使神经细胞死亡。从理论上说 ,利用携带有NMDA受体部分结构的病毒制备的抗体进入中风后受损伤的大脑 ,将与NM DA受体结合 ,阻止因受体被过度激活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在实验中 ,这种抗原免疫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大鼠中风后脑神经元的死亡 ,其治疗效果令人惊讶。但是 ,神经学家指出 ,将这种抗原免疫的…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心脏病发作是由于向心肌供血的动脉内形成了血块.血块形成可导致得不到血的心肌死亡、危害整个心脏的功能.一些研究人员在去年举行的美国心脏学会会议上报告,在狗心脏病发作后1小时内给予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质,可使心脏组织不致死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通过DNA重组技术制备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质用于巴尔的摩市医院内的少数心脏病发作患者获得成功.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和比利时勒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月8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从培养的肿瘤细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家善 《蛇志》2003,15(1):49-51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近年来 ,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显著疗效 ,现将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展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法理论的进展1 .1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病因病机复杂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火、气、血、瘀六型。本虚在于肝肾不足 ,气虚血少 ;标实乃肝风内动 ,风火相煽 ,火热内郁 ,淡湿壅盛 ,瘀血内阻等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中风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是由气虚血瘀而成”,…  相似文献   

15.
学习记忆对脑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玉秋  梅俊 《生命科学》2000,12(5):228-230,216
学习记忆是人和动物重要的脑功能,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记忆过程与脑内c-fos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由学习记忆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在脑内广泛分布,以皮层、海马和边缘系统为多,依学习记忆训练模型的不同,其表达时程有所差异,但一般于训练后立即或30分钟左右出现,1~2小时左右达峰值。被动和主动回避训练、光辨别训练及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训练等多种学习记忆模型均可诱导脑内c-fos基因的表达。其他影响学习记  相似文献   

16.
以自由基为代表的小分子活性物质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包括中风的多种病理状态下,过量的小分子活性物质由于其高活性、强氧化性可对人体内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活性氧和活性氮是两种重要的小分子活性物质,并且活性氮在中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活性氮在中风中的生理性与病理性的作用进行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两株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14株和435株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并在感染的乳鼠脑内找到了EHF病毒。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存在于感染鼠的脑、肺、肝、肾等脏器。脑内和腹腔两条感染途径的比较发现,病毒抗原在上述脏器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前者脑内的病毒感染滴度较后者高一个对数单位。对病毒的动态观察发现,EHF病毒首先在乳鼠腹腔感染6小时后的腹腔巨噬细胞(Mφ)中分离到、并持续阳性;病毒血症出现在感染后2天,随之在脑、肺、肝、肾和脾脏中查到。以上结果表明:EHF病毒对乳鼠具有广泛的嗜性,脑内感染途径能获得较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提示EHF病毒在鼠mφ中增殖并携带至全身播散,可能是造成乳鼠全身性弥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阿片肽在快速点燃模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快速点燃大鼠模型,分析了在点燃后不同时间内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内脑啡肽、强啡肽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内源性阿片肽在快速点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点燃后即刻,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及小脑内脑啡肽含量明显升高,至第7d回到对照水平;点燃后即刻大鼠大脑皮层内强啡肽含量明显升高,2d后回至对照水平,但至点燃后第7d再次升高;与大脑皮层不同,海马及小脑内强啡肽含量在点燃即刻有显著下降,点燃后2d海马内强啡肽含量开始回升,至第7d已明显高于点燃即刻水平,但仍低于对照水平;而小脑内强啡肽含量至点燃后7d回升至即刻水平。上述结果提示:脑内脑啡肽的变化与快速点燃的发生有关,而强啡肽则可能参与了点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在不同时间不同脑区强啡肽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长期药物滥用使吸毒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生物化学的变化,包括脑内儿茶酚胺类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变化。在近几十年有关的研究中,脑内多巴胺的作用受到很大关注。相比之下,虽然已知去甲肾上腺素广泛参与阿片的戒断过程,但是在阿片引发的运动和奖赏效应中的作用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触发的炎症反应是一个级联放大过程,不仅可直接对缺血脑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还可通过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缺血后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采用炎症标记物对脑缺血损伤及其预后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研究发现,多炎症标记物法用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治和预后评价比单炎症标记物法更全面、更准确,故更具明显优势。综述脑缺血引发的炎症机制、脑缺血所致炎症通路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 如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兴奋性毒性) 的关联以及炎症标记物在缺血性中风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