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采自藏东南林区的炭角菌属一新种──委陵菜生炭角菌(XylariapotentillaeA.SXusp.nov.)。该种子座直立,头部分叉或柄基分枝,地上部分高2~4.5cm,顶端可孕。子囊座柱状或圆锥状或扁平,长1~3cm,宽3~7mm,表面精糙,桑葚状,黑色5内部蜡质,中实,白色。柄柱状,直或扭转,具纵皱折,地下具延伸的假根。子囊壳卵圆形,450~500×200~300μm,孔口突出,盾状或疣状。子囊棒状,70~100×6~8μm,8孢子,顶端遇Melzer's试剂变蓝部分为长方体状,6×2.5μm。子囊孢于单行排列,梭形、不等边椭圆形至半球形,10~163×5~7.5μm,成熟后褐至黑褐色,光滑,芽缝不明显,直,稍短于孢子长度。侧丝多,细长,径15μm,无色,无隔。地下假根寄生在蕨麻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的活根上。模式标本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HXZE)。  相似文献   

2.
感染蛴螬的一种新虫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感染鞘翅目幼虫的茂兰虫草新种(CordycepsmaolanensisZ.Y.LiuetLiangsp.nov)其主要特征为子座单生,可孕部分白色,近球形或卵圆形,其皮层栅状,100~125μm柄中部地上和地下相交处有瘤节,子囊壳黄色,埋生,600~700x300~350μm子囊柱状,300~450×3~4.5μm,每个子囊具有4个丝状多隔的子囊C.gracilioides.C.insign  相似文献   

3.
朱一凡  郭林 《菌物学报》2011,30(4):526-528
在海南省炭角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生长于枯死落叶上的炭角菌属新种。它子座单个,顶端不孕,针刺状,柄细长,多毛,表面呈灰色,有圆锥状孔口。子囊壳埋生。通过与其他9种叶生炭角菌进行比较,确定为海南炭角菌 Xylaria hainanensis新种。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等四种子囊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它们的子实体(F)和菌丝体(M)甲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力、金属离子鳌合能力和总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四种子囊菌子实体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总酚含量均高于其菌丝体(P0.05),但四种子囊菌子实体的DPPH清除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古尼虫草和蛹虫草子实体的还原力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和黑柄炭角菌子实体(P0.05),但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感染蛴螬的一种新虫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描述了感染鞘翅目幼虫的茂兰虫草新种(CordycepsmaolanensisZ.Y.LiuetLiangsp.nov.),其主要物征为子座单生,可孕部分白色,近球形或卵圆形,其皮层栅状,100~125μm;柄中部地上和地下相交处有瘤节,子囊壳黄色,埋生,600~700×300~350μm;子囊柱状,300~450×3~4.5μm;每个子囊具有4个丝状多隔的子囊孢子,次生子囊孢子柱状,6~8×1.5μm,这些特征与近似种Cgracilis,C.gracilioides,C.insignis,C.entomorrhiza,C.amazonicda,C.amazonica,和C.amazonicavar.neoamazonica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采自云南的刺果藤炭角菌新种Xylaria byttneriae,该种主要特点是生在掉落的粗毛刺果藤Byttneria pilosa和全缘刺果藤Byttneria integrifolia(梧桐科Sterculiaceae)果实上。子座圆柱形,顶端有不育尖,表面可见子囊壳外观突起,柄部光滑。  相似文献   

7.
黄谷  郭林  刘娜 《菌物学报》2014,33(3):567-570
报道了采自云南的刺果藤炭角菌新种Xylaria byttneriae,该种主要特点是生在掉落的粗毛刺果藤Byttneria pilosa和全缘刺果藤Byttneria integrifolia(梧桐科Sterculiaceae)果实上。子座圆柱形,顶端有不育尖,表面可见子囊壳外观突起,柄部光滑。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云南热带地区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真菌45种,其中有一个新种:番木瓜短胖孢(CercosporidiumpapayaeY.L.Guo,sp.nov.),寄生在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CaricapapayaL.)叶上。短胖孢属真菌在番木瓜科植物上是首次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附图。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寄生在番木瓜(CaricapapayaL.)上的CercosporamamaonisViegas&Chupp与本种近似,二者都具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但前者分生孢子梗(5~25×2~3μm)和分生孢子(10~45×2~3μm)均短而窄。番木瓜尾孢(CercosporapapayaeHansf.)与本种的区别在于无子座,分生孢子梗色泽深(中度褐色),分生孢子梗长(50~200×3.5~6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窄(20~75×3~5μm)。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藏高等真菌数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棱紫盘菌 新种(图版:1—3) Acetabula purpurea Zang sp.nov. 子囊盘直径4.5—6.2厘米,初近球形,后平展呈盘状,不甚规则,菌肉微粘,外层表面紫色。柄高2厘米,粗1厘米。具洼痕和棱纹,褐紫色。子实层紫褐色或红褐色,光滑。子囊80—97×8—9.2微米,圆柱形—棒形,顶端钝圆,基部渐狭而变细,具8枚孢子,顶端具囊盖。子囊孢子8.7—10×4.5—5微米,单列,透明,椭圆形,光滑,具1—2个油滴,隔丝阔1.2—2微米,顶端粗2.5—3.5微米,纤细而具隔。单一  相似文献   

10.
红菇与红锥形成的根共生体形态的描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菇与红锥的茛共生形成的菌根属外生菌根,分叉形成为单轴状,颜色呈浅黄褐色,菌根表面呈波纹状突起。菌套的外表特征呈绒毛状,厚度26 ̄40μm,具典型的哈蒂氏网、丰富的外延菌丝和菌索,无菌核。外延菌丝长度约45 ̄100μm,直径约1.8 ̄2.3μm,有分隔不分支,未风锁状联合。菌根菌的生态组合型为不规则垫簇型。  相似文献   

11.
拟青霉属一新种及其杀蚜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美学 《菌物系统》1998,17(3):209-213
从病死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分离到拟青霉属一新种-灰绿拟青霉(PaecilomycesgriseivirdisM.X.Dail)。在查氏琼脂和PDA上菌落呈灰绿色,瓶梗1.8~3.2×5.6~10.3μm基部椭圆形膨大或呈圆柱状,上部明显变细,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壁光滑,1.20~1.8×2.8~4.4μm分生孢子对蚜虫具有侵染力,该菌发酵液(离心后)亦具有一定的杀蚜活性  相似文献   

12.
虫草属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座大多单生,偶有双生,不分枝,可从寄主任何部位发出;柄园柱状,长0.5-5cm,粗1—1.5mm,淡黄色;头部近球形,直径2mm,暗红褐色。子囊壳埋生,长细颈瓶状,300-400×90-140μm,薄壁。子囊140-220×5-5.7μm,顶部增厚4-6μm,内含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扭结成麻花状。次生孢子3.5-4×1-1.5μm。  相似文献   

13.
钱茜  李赛飞  文华安 《菌物学报》2011,30(4):556-565
培菌性白蚁能在存在于蚁巢或分散在其周围土壤中的菌圃上培养真菌。菌圃在无白蚁存在下培养会生长出炭角菌的子实体。对分别采集自我国西南四川、云南两省的4个土白蚁属菌圃采用原位培养法分离并纯化得到40株炭角菌,划分为13个形态型,ITS1-5.8S-ITS2序列分析确定为两种炭角菌。采用建立ITS基因文库的方法分析了白蚁菌圃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有白蚁存在的菌圃,蚁巢伞为单一优势菌;废弃的蚁巢中的菌圃,木霉、炭角菌等其他真菌成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14.
山茶科花粉超微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山茶科17属约50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本科花粉为3孔沟或3孔沟,近扁球至近球形,少数近长球形。大小从13 ̄50μm×55.3μm。表面纹饰可分为皱波状,颗粒状,疣状,钝刺状,网状,穴网状及近乎光滑等类型。在皱波状纹饰中,其皱脊的组成分子可分为颗粒,念珠状结构。外臂为具复盖-柱状层结构,复盖层-穿孔或不穿孔。其复盖层、柱状  相似文献   

15.
黑柄炭角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橙  翁榕安  张平 《菌物研究》2009,7(1):59-62
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l.)Sacc.]是一种生长于白蚁废巢的珍稀药用菌。文中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墩菌属(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菌K.deusta,亮色炭墩菌K.lucidula和垫状炭墩菌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相似文献   

17.
《菌物学报》2015,(6):1215-1218
炭角菌目中小修氏菌属的子座与肉座菌类相似,肉质、垫状至半球形、柠檬黄色;子囊最初含4个具单隔膜的子囊孢子,成熟过程中在分隔处断裂,最终形成8个表面光滑、褐色、角状至方形的子囊孢子。文中提供了该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描述及图示,我国吉林的报道使其分布范围扩展至北亚。  相似文献   

18.
<正>小花口壳属Anthostomella Sacc.于1875年建立(Saccardo 1875),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炭角菌科Xylariaceae(Kirk et al.2008)。该属特征是: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革质,埋生或半埋生于基质中;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单囊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核菌纲炭墩菌属的3个种,其中米勒炭墩菌K.milleri和夏威夷炭墩菌K.sandvic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螺纹炭墩菌K.zonata过去仅在中国台湾省有记载,现在我国其他省份也发现该种。米勒炭墩菌采自湖南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开放的子囊壳孔口;夏威夷炭墩菌采自云南省和湖南省,此菌牙缝长度接近孢子全长易于识别;螺纹炭墩菌K.zonata采自云南省、海南省和浙江省,其孢子较黑且较小。本文对此3个种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子座照片和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的五个新种:小胶杯菌Femsjonia minor Liu et Fan sp.nov.,中国胶杯菌F.si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叶状假花耳Dacryopinax foliacea Liu et Fan sp.nov.,大孢假花耳D.macrospora Lin,Fan et Y.M.Li sp.nov.,以及湖南胶角菌Calocera huna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小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子实体小型、孢子分隔处缢缩且常具纵隔、不孕面光滑以及皮层菌丝多分枝且顶端膨大;中国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菌丝无锁状连合;叶状假花耳及大孢假花耳与本属其它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多隔的孢子(3个隔以上)。假花耳属这两个新种在宏观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大孢假花耳的孢子为35—40×10—12.5μm,具7—15隔;叶状假花耳的孢子为15—22.5×4.5—6.5μm,具3—7隔;湖南胶角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呈羊肚菌状,偶裂成分叶状,孢子具1薄壁的横隔。所有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藏于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