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古生代巴特敖包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巴特敖包剖面(即巴特敖包—仲阿木乌苏剖面)是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剖面,也是巴特敖包群的典型剖面。以往依据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将其全部归入“上志留统”。依据牙形刺的研究,可以证实,巴特敖包剖面内部有不少断层,巴特敖包剖面的地层是由志留系—泥盆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交错而成,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剖面,也不能全部归入“上志留统”。巴特敖包群应当解体,不再使用。巴特敖包剖面仍需详细研究,有可能发现志留系—泥盆系连续的界线层剖面。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早泥盆世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以碳酸岩相古生代地层发育而引人注意。经多年研究,特别是李文国等(1985)的研究,使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鹦鹉螺等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并依据牙形刺首先确定了在阿鲁共剖面有泥盆纪地层的存在。但本区泥盆纪地层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对牙形刺的研究加以解决。在王成源研究员的精心安排和亲自指导下,作者等在巴特敖包地区的七个剖面进行了系统取样研究。经对158个样品(重667kg)的分析,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原定为志留纪的早泥盆世地层,包括西别河组命名剖面。分析结果同时证明,本区不存在志留系温洛克统的沉积。巴特敖包剖面断层发育,志留—泥盆纪地层交替出现,巴特敖包组应取消,原定的阿鲁共剖面层序颠倒。本区地层应厘订为志留系的西别河组(罗德洛统—普里道利统)和下泥盆统的阿鲁共组(Lochkovian阶),前者以包尔汉图剖面为标准剖面,后者应寻找更好的标准剖面。本文重点总结巴特敖包地区早泥盆世的牙形刺。本区共建立了4个牙形刺带,文中共描述了8牙形刺属,21种,其中包括4亚种、1新种(Belodellataeniocuspidatasp.nov.)和1未定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了四川东北部广元市旺苍县罐子坝剖面长兴组和大隆组的牙形刺动物群,鉴定2属21个种(包括2个相似种,1个亲缘种和1个未定种)。划分出4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orientalis带,C.wangi带,C.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和C.meishanensis带。以C.wangi的首现层面为标志比较精确地确定了该剖面长兴阶的底界,并将该剖面牙形刺序列与浙江长兴煤山经典剖面进行了较为精确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相似文献   

6.
奥陶纪时期紧邻黔中古陆南缘的贵阳乌当发育有富含牙形刺的碳酸盐岩沉积,但生物地层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乌当地区小谷龙剖面和豹子窝剖面的奥陶系进行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共识别出10个牙形刺带,自下而上为Chosonodina herfurthi带、Drepanodus arcuatus带、Triangulodus bifidus带、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navis带、Baltoniodusnorrlandicus带、Lenodusantivariabilis带和Dzikodustablepointensis带,时代属于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至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可与华南同期地层的化石带对比。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本研究构建了乌当地区奥陶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并限定黔中古陆南缘开始暴露出水面的时间为不晚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早期。  相似文献   

7.
开展陕西宁强范家沟、赵家坝和四川广元谭家沟3条剖面奥陶系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在宁强地区"涧草沟组"发现了凯迪阶中部的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生物带,它相当于湖北宜昌地区上奥陶统临湘组之同名带;宝塔组由上而下可划分为Hamarodus brevirameus,Baltoniodus variabili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和Y.foliaceus等牙形刺带,属达瑞威尔阶上部至凯迪阶下部,可与湖北宜昌地区中-上奥陶统牯牛潭组顶部至宝塔组的同名带对比;广元地区宝塔组则见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属达瑞威尔阶顶部至桑比阶,可与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或南京地区大田坝组的同名带对比。上述发现改变了先前的认识:陕西宁强地区宝塔组划分为Hamarodus europaeus和Eoplacognathus jianyeensis两牙形刺带,与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和宝塔组地层相当;四川广元地区宝塔组归入Pygodus serra-Eoplacognat...  相似文献   

8.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opteraer Ichthyofauna, Psittacosaurus Fauna和Confuciusornis Avifauna等3个动物群,可以与北票尖山沟层的四合 屯脊椎动物化石群对比,层位相当于义县组一、三段;上部大王杖子(大新房子)层含 Lycoptera Ichthyofauna和Liaoxiornis Avifauna等2个动物群,为义县组中部沉积,在四合屯地 区缺失。冀北丰宁四岔口-森吉图地区义县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应于凌源大王杖子层;滦平 大北沟组为义县组最下部沉积,其上覆的大店子组相当于宁城道虎沟层和北票四合屯义县组 一、三段。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发现3个连续的鸟类群;义县组下部Confuciusornis Avifauna、义县组中部Liaoxiornis Avifauna和九佛堂组Cathayornis-Chaoyangia Avifauna。义 县组和九佛堂组Lycoptera I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尔努尔山西南阿木山组剖面的一个层位中发现早二叠世牙形刺新种Neostreptognathodus costatus sp.nov.。根据牙形刺地层分布分析判断,该剖面地层是倒转的,但由于现有资料有限,地层是否连续或有缺失存疑;此剖面是否适合全部归入阿木山组,也有待进一步论证。期待能对此剖面重新详细的考察和大量采样,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牙形刺序列再认识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文中根据当前比较统一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的牙形刺序列进行了研究和重新定义。我国北方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牙形刺带或组合带由上而下可综合如下:Sweetognathus whitei,S.inornatus,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S.isolatus,S.elegantulus-S.oppletus,Idiognathodus magnificus-Neognathodus roundyi,Idiognathodus delicatus-Neognathodus bothrops,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I.sinuatus,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和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带或组合带。本文同时介绍了牙形刺带和组合带在我国北方的分布、时代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11.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巴格毛德呼伦陶勒盖地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产有大量的叶肢介化石。该动物群含有河西走廊赤金堡组常见分子Diestheria jiayuguanensis和Yumenestheria delicatula,从而指示两组的对比关系。地质时代隶属于早白垩世九佛堂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白垩纪生物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兴安岭群龙江组产Ephemeropsistrisetalis等热河生物群分子,九峰山组产富含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的孢粉组合,兴安岭群龙江组、甘河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5-141Ma,证实兴安岭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扎赉诺尔群中以Cypridea,Limnocypridea,Ilyocyprimorpha和Hailaeria等属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以Nyktericysta,Vesperopsis等属为代表的NV浮游植物群,以富含Lygopodiaceae科各属孢子,尤其是Cicatricosisporites高含量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动、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这一事实似乎暗示了扎赉诺尔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元岗组产以Talicypridea,Altanicypris,Chinocypridea和Harbinia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可与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对比,其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4.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卧牛寺组牙形刺的时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首次描述了滇西保山卧牛寺组及永德丁家寨组的Rabeignathus牙形刺动物群,其中2个新种:Rabeignathus yunnanensis sp.nov.,R.ritterianus sp.nov.,并划分出3个牙形刺带,进一步确定了古生物地层工作争论已久的卧牛寺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晚期-Kungurian早期;丁家寨组上段为Sakmarian晚期-Artinskian早期。该牙形刺动物群为暖温型动物群,结合保山地块当时的古地磁资料,丁家寨组、卧牛寺组沉积之时,应处于边缘冈瓦纳区。卧牛寺组玄武岩喷发时间的确定,预示了保山地块从边缘冈瓦纳区分离出来的时间为Artinskian晚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载了内蒙古瘤蝽科昆虫7种,分别隶属于2亚科、2属,其中包括了蒙螳瘤蝽Cnizocoris mongo-licus sp.nov.、单室螳瘤蝽C.unicellularis sp.nov.和无室螳瘤蝽C.acellularis sp.nov.3个新种。另外,对瘤蝽属中Phymata crassipes chinensis Drake,1957的分类地位做了订正,视之为独立的种:中国原瘤蝽Phymata chinensis Drake.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描术了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贺兰山盲蝽科(Miridae)合势盲蝽属Orthotylus Fieber二新种即圆柏合垫盲蝽O.(Pinocapsus) sabinae sp. nov和阿拉善合垫盲蝽O. (P) alash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