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纬度对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在北纬23至32度的鹅掌楸〖WTBX〗(Liriodendron chinense〖WTBZ〗 Sarg.)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观察的特征有:导管分子的长度、直径、壁厚、梯状穿孔板横闩的数目;导管密度、纤维长度、直径、壁厚;射线的高度、宽度,单列射线的比例,射线的密度等。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增加,导管分子变短变细,壁变薄,梯状穿孔板的横闩数目减少;纤维也变短变细,壁变薄;木射线变矮变窄,单列射线的比例和射线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用光学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野生与栽培偃松的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表明,茎与要支条生长轮均呈现偏心生长、心;边材区明显,管胞具螺纹裂隙及径裂隙及径列条,胞间具明显的胞间隙。射线管胞分布于射线边缘或中间,或只由射线管胞组成低射线。横生树脂道位于纺锤形射线中,纵生树脂道的数目与生长轮宽度有负的相关性,交叉场纹孔式窗格状。野生的矮化偃松,表现出一定的应压木特征。 相似文献
3.
豆科7种沙生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7种豆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比较研究,除紫穗槐的导管直径相对较大,壁较薄和纤维壁薄之外,其余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导管平均直径小,管壁厚,导管分频率及复孔率高,导管分子很短,端壁几乎水平,具单穿孔;管间纹孔为互列的具缘纹孔,并有附物纹孔;韧型纤维短、壁较厚,壁上有较少的单纹孔;射线平均高度很低,具单列及多列射线。然而,它们的导管分布式样、单孔率,以及导管壁上有无螺旋加厚,轴向薄壁 相似文献
4.
伯乐树茎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 sl.)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1)散孔材,有较明显的生长轮;(2)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梯形复穿孔板,具螺纹加厚;(3)管胞、纤维-管胞和韧型木纤维同时存在,后两者有的具分隔;(4)木薄壁组织以轮界分布为主;(5)木射线多为大型异形射线,属异形IIB型;(6)缺乏侵填体、树脂道及分泌细胞。对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的系统位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秋茄(Kandelia obovata Sheue et al.)次生木质部的形态解剖和数量解剖特征变化对不同红树林生境的生态适应意义,采用光学显微镜(L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7个秋茄种群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进行观测,并对种群样地的土壤盐分含量、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7个秋茄种群的次生木质部具有一些共同形态解剖特征:具纤维状导管和环管管胞;许多导管壁的微观结构(如管壁附物、穿孔板附物和螺旋雕纹等)有利于提高水分输导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适应潮间带生境;(2)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秋茄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土壤Na+、土壤全盐量增高,秋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趋向于"大型化"。"大型化"导管有利于水分输导,但降低了安全性。在土壤盐离子含量越高、秋茄导管分子越大其水分输导安全性越低的情况下,推测可能有其它机制保证秋茄导管水分输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中国木兰科1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包括导管分子,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10属分为两亚科,即木兰亚科(Magmoliodae),包括木兰族(Magnolieae)和含笑族(Michelieae Law),木兰族有木莲属(Maglietia Bl.)、华兰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木兰属(Magnolia L.)、拟草性木兰属(Parakm 相似文献
7.
大豆属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属ClycineL.的4种类型植物茎材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均为散孔材。野生大豆茎材多为单管孔.少见复管孔;半野生大豆具复管孔,少见多细胞的管孔链;半栽培大豆茎材中复管孔和管孔链较多;而栽培大豆的复管孔和管孔链更多且普遍.野生大豆单列射线多,多列射线少半野生大豆有少数多列射线;半栽培大豆多列射线较多;栽培大豆多列射线细胞组成的射线最多.大豆种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的侵填体分布不同,各种结构的演化途径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最进化 相似文献
8.
大豆属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属Clycine L.的4种类型植物茎材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均为散孔材。野生大豆茎材多为单管孔.少见复管孔;半野生大豆具复管孔,少见多细胞的管孔链;半栽培大豆茎材中复管孔和管孔链较多;而栽培大豆的复管孔和管孔链更多且普遍.野生大豆单列射线多,多列射线少半野生大豆有少数多列射线;半栽培大豆多列射线较多;栽培大豆多列射线细胞组成的射线最多.大豆种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的侵填体分布不同,各种结构的演化途径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结构较原始,栽培大豆最进化. 相似文献
9.
6种沙拐枣属植物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及其对沙生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长在甘肃民勤的6种沙拐枣属植物茎的导管有宽,窄两种类型,它们常聚集在一起,复孔率高,导管分子平均直径小,极短,具螺纹加厚和附和的纹孔;纹孔口明显外展,形成许多不规则突起,尤以乔木状沙拐枣突出,在五年生的茎中,除新疆沙拐枣外,其余5种均不同程度地含有侵填体,在甘肃沙拐枣和泡拐枣的部分导管中,还含有质地均匀的胶状物质,均为韧型纤维,部分韧型纤维中含有由多糖物质组成的粘液质。射线同型、单列和多列;射线 相似文献
10.
十齿花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十齿花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并与卫矛科其它8属植物的木质部作子下齿花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特点是;木质部导管分子相对较长,其末端倾斜,具梯状穿孔板,由14个横隔组成。纤维和纤维管胞均有横隔。韧皮部筛管分子相对较短,其端壁水平或略倾斜,具单筛板,缺少纤维。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标记分析北美鹅掌楸与鹅掌楸种间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2个现存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和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都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北美鹅掌楸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鹅掌楸;鹅掌楸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地理种源内,而北美鹅掌楸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12.
鹅掌楸致濒的生态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为古老残遗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中国鹅掌楸局限星散分布于被称作“避难所”的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山地,其种群大小和结构,受到与其共存的优势树种的竞争压力及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天然分布的鹅掌楸,其种群规模小,在原生境中往往种子饱满率偏低,尤其是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种群,正处于非适宜的“濒危生境”中。如果物种陷入了因地质历史变化、种间竞争或其他灾难引起的“濒危生境”中,运用迁地保护手段,可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相似文献
13.
两种鹅掌楸繁殖成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配设计结合花部性状调查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kt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inn.)的繁殖资源分配与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鹅掌楸通过增加繁殖器官的数目以提高繁殖成效,而北美鹅掌楸则通过提高繁殖器官功效来保障繁殖成效.根据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出苗率分析表明,鹅掌楸总体的雄性繁殖成效高于北美鹅掌楸,而雌性繁殖成效低于北美鹅掌楸. 相似文献
14.
Embryogenesis, seed 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ination and seeding rate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rtificial pollination, X-ray analysis, routine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ing technique and fluorescence assay. Pollen germinated two hours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and the peak germination rate reached by six hours. The stigma vitality lasted about thirty hr. The pollen tube grew into the stigma canal through the secretion between the stigma hairs, then passed the style canal, obturator and nucellar cap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embryo sac where porogamy was conducted. Two weeks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ab initio cellular endosperm was formed first as a narrow tissue of two to three cells in thickness, but six weeks later it filled the entire embryo sac, along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nucellus. The spherical or cordate-like embryo appeared during the seventh to the eighth week. The cotyledon was formed during the fourteenth to the sixteenth week. By the twenty-second weeks the seed became matured, containing abundant endosperm, the seeding rate of an individual plant with natural pollination was less than 1%;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however the highest seeding rate of an individual fruit could reach 39%, the average rate of nine fruits being 17.7%. 相似文献
15.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论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择5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鹅掌楸种群,分析6种酶系统9个位点上27个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鹅掌楸种内保存较高的等位酶变异。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花粉败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粉败育是限制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生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败育多数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少数发生在小孢子形成以后,是由于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异常现象造成的。异常现象有7个方面:(1)造孢组织解体;(2)小孢子形成过程中胼胝质的积累与降解异常;(3)绒毡层发育异常;(4)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异常;(5)小孢子解体;(6)生殖细胞败育;(7)药隔维管束韧皮部的伴胞解体。这些原因可引起花粉产量和质量降低,从而影响鹅掌楸生殖过程中的传粉受精及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鹅掌楸天然群体与人工群体的生育力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5个地点的群体与个体的生育力3年(1991~1993)研究结果表明:饱满翅果率为0.45~12.77%,饱满种子率为0.45~14.76%。不同群体间生育率有显著差异,同一群体不同年份间可塑性极大,在一个群体中个体间、聚合果间以及聚合果内不同部位间饱满翅果数的方差份量分别是49.46%、32.96%和17.58%;种于数的方差份量分别为44.52%、34.40%和21.08%。饱满翅果数与总翅果数之间不存在负相关,说明生育力不受资源限制,生育力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限制,通过交配系统的进化与选择以及环境压力而起作用,结果限制了其生殖成功。 相似文献
18.
鹅掌楸雌配子体败育对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胚珠和雌配子体败育是限制鹅掌楸生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东部和西部鹅掌楸种群在雌配子体发育的各阶段上的败育程度有差异,以西部种群的发育较好。西部分布区较合适的生境促进了胚囊的发育,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可以活化珠心细胞输送营养物质供给雌配子体发育,提高受精和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鹅掌楸油细胞比相邻组织细胞分化,因而在叶肉细胞未完全分化的叶原基、幼叶以及未完全分化的幼茎中,都可看到已分化的油细胞。通常,在第二叶原基中可发现油细胞原始细胞,由于其染色深、细胞核大而易与周围组织的细胞相区别。以后,油细胞逐步液泡化,直至形成一个大的液泡,此时,细胞核呈扁平状,并与细胞质一起成为一薄层围绕着大液泡。当油细胞发育成熟后,细胞质及核开始解体,整个油细胞的腔由大液泡充满,成为油囊,在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