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型整合子的结构特征,探讨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样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从中挑选多重耐药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Ⅰ型整合子可变区,应用酶切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基因结构,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整合子与耐药表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7.3%.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排列形式共有3种(1500 bp、2300 bp和4000 bp),其中2种在其他细菌中也有发现.基因盒所编码的耐药基因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dA、aadB、aac(6')Ⅱ和aadA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blaCARB8和oxa10)和氯霉素外排泵基因(cmlA8),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整合子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密切相关.[结论]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发现了3种不同Ⅰ型整合子结构,这3种结构中均含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其中aadB-aac(6')Ⅱ-blaCARB8结构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61.6%、51.2%、48.8%、51.2%;对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2%、23.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泵抑制剂对其耐药水平降低的作用,并调查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2对12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并采用羰酰氰基-对-氯苯胺(CCCP)与环丙沙星共同作用,以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变化,同时用玻片凝集法对耐药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环丙沙星耐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5.5%)的敏感率最高,只有阿米卡星(64.4%)、哌拉西林(51.7%)和妥布霉素(50.6%)的敏感率大于50.0%,而敏感菌对美罗培南(97.5%)及左氧氟沙星(97.5%)的敏感率最高,妥布霉素(95.0%)次之,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耐药菌较敏感菌的敏感性明显降低(P值均<0.001);耐药菌受泵抑制CCCP作用,M IC降低1~4个稀释度;血清分型率为93.1%,耐药菌的血清型以B型(20.7%)和L型(19.5%)为主。结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使用抗生素 泵抑制剂可提高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血清学分型可以快速简单地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4.
熊火梅  张望  王小中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2):1120-1121,1124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ICU患者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对111株鲍曼不动杆菌和7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76.1%),其次是CVP导管尖端(8.7%),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85%的有8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达70.3%,耐药率最低的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1%);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5%。结论下呼吸道是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部位;ICU患者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1株,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组(21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株).另设1株标准株ATCC 27853,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屑酶,采用PCR法检测各菌株的外膜孔道蛋白oprD2基因,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结果 21株耐药株有7株产生金属酶;21株耐药株经oprD2基因扩增,15株阴性,6株阳性,10株敏感株全部阳性.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组与敏感组oprD2基因阳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oprD2基因缺失和金属酶是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存在情况以及菌株之间的亲缘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7种临床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及其他基因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菌株样本亲缘性做聚类分析。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奈替米星70%、妥布霉素63.3%、庆大霉素63.3%、环丙沙星53.3%、亚氨培南40%和阿米卡星13.3%,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21株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中(其中20株为多药耐药菌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aac(6')-Ⅰ阳性13株(61.9%)、aac(6')-Ⅱ阳性13株(61.9%)、ant(2'')-Ⅰ阳性10株(47.6%)、ant(3'')-Ⅰ阳性9株(42.9%)、aac(3)-Ⅱ阳性1株(4.8%),另有1株菌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基因型aac(6')-Ⅰae、aph(3')-Ⅲ、aac(6')-aph(2'')和ant(4')-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基因型阳性19株(90.4%)、armA基因型阳性有8株(38.1%),未检出基因型rmtC、rmtD。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结论大部分测试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药物已产生广泛耐药,尤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些菌株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常见耐药基因型检出率高,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rmtA和armA的检出率亦较高。30株测试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7.
了解宜昌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宜昌市城区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用K-B法作药敏试验,并根据统计其耐药情况及耐药表型(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575株,耐药率依次为阿米卡星7.1%、美罗培南17.2%、头孢吡肟20.4%、头孢哌酮/舒巴坦21.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环丙沙星23.1%、庆大霉素23.4%、头孢他啶25.0%、亚胺培南25.2%、哌拉西林30.4%、氨曲南34.5%、复方新诺明59.0%、米诺环素75.6%。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41.5%和0.17%。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13%~25.7%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氨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临床上感染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仍很棘手,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象山县中医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集疑似患者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分离出的126株铜绿假单胞菌(包括21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主要分布情况:痰占80.2%,尿液占11.1%,脓液占7.1%,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活性较强同时耐药率〈20%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升至5%,原来被认为抗铜绿假单胞菌较为有效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有了很大提升,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升至3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较弱,且明显弱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加强动态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整合子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更加复杂,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I类整合子(IntI)的结构与其在铜绿假单胞菌四类金属酶的耐药基因中的传播作用是临床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药敏试纸条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涿州市中医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4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痰占80.8%,该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100%耐药,对多粘菌素耐药率最低(0%)。结论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A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type Ⅰ,SR-AI)在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与野生型小鼠和SR-AI~(-/-)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互作,研究SR-AI在吞噬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荧光染料染色菌体及检测胞内荧光强度,数据显示SR-AI敲除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能力下降,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能力升高。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水平,发现SRAI敲除后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刺激巨噬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均增强。结果表明,SR-AI参与巨噬细胞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吞噬,但不参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且可能抑制了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紊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和三维试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和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敏感组。耐药组产生了较高活性的AmpC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可能是OprD2的缺失和AmpC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异质性耐药的发生常导致临床治疗失败。【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异质性耐药情况,为相关临床感染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5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diskdiffusion method)即Kirby-Bauer (K-B)法、菌落谱型分析(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e,PAP)法、生长实验以及传代稳定性实验探究铜绿假单胞菌的异质性耐药特征。【结果】K-B法初筛得到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piperacillin,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TZP)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carcillin/clavulanic acid,TIM)的异质性耐药率分别为52%、52%和54%。PAP实验确认后有13株异质性耐药菌,其检出率占总实验菌株的26%。随机选取8株异质性耐药菌株,其耐药亚群的发生频率为7.3×10-7-1.2×10-5。通过无抗生素压力的生长实验发现,异质性耐药菌株PAS92、PAS57与其各自的3株最高PIP浓度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1 945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34.2%(666/1945)。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占82.2%(1598/1945)。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最多,ICU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均>57.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2.0%。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整体上升的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延缓耐药性产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共21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把铜绿假单胞菌株分为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分别探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治疗和预后。结果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 (144/155 ),35. 7% (2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死亡率分别为2. 6% (4/155)、32. 1%( 1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方案能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P〈0. 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好,死亡率低,联合治疗方案可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7,(4)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79.9%(151/189)来自呼吸道;其主要分布在综合内科、化疗科、放疗科及ICU等科室,分别占23.81%、17.46%、15.87%和12.17%。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79%、32.28%和30.69%,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81%和20.1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5.34%和18.52%。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以综合内科、化疗科、放疗科及ICU为主,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30%以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同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分析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比较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方法选择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1月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231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病原菌鉴定。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231株,其中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25.54%。从科室分布看,神经外科分离率最高,占47.46%,其次ICU、呼吸内科与消化内科分别占18.64%、13.56%、10.17%;下呼吸道感染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5.65%,71.83%;42.86%,7.69%;17.39%,2.70%;33.33%,11.02%;22.22%,8.00%。下呼吸道感染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选用是延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对该院2003年至2005年43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用17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和创口分泌物感染为主。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耐药率增加与临床广谱抗菌药物用药量增加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十分突出,应在药敏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应该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DR-mPA)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布,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MDR-mPA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结果 61株MDR-mPA中共有2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其中aac(3)-Ⅱ阳性12株(48%),aac(6′)-Ⅱ阳性9株(36%),aac(6′)-Ⅰ阳性3株(12%),ant(2″)-Ⅰ阳性1株(4%)。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 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 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 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