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择期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574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6例(18.4%)患者发生PCE,其中88例发生在术后3天内(83.0%),18例发生在术后3天后(17.0%)。结论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危险评分及危险分层能较好进行老年患者中高危非心脏手术PCE的危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功能异常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和转归。方法:180例择期手术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年龄≥51岁者130例,按年龄将其分为51~60岁组、61~70岁组和71~80岁组,其余50例年龄≤50岁者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患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8h心电图信息,专业医师分析统计s11段下移及弓背样抬高的幅度、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同时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随年龄增加,ST段改变幅度及持续时间增大(P〈0.05,P〈0.01);71~80岁组ST段弓背样抬高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61~70岁组ST段下移时间、71~80岁组ST段下移时间及弓背样抬高幅度大于51~60岁组(P〈0.05)。61~70岁组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A巩)发生率和71。80岁组的窦性的心动过缓(SB)、室性早搏(VPB)、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P〈0.01);61~70岁组的房颤(AF)发生率和71~80岁组的VP、VT及AF发生率大于51-60岁组(P〈0.05,P〈0.01)。各组术后24h心律失常发生率大于术后48h及术前24h(P〈0.01);随年龄增加,排除诱因后可逆转的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需药物逆转和电学逆转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龄SMI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高发,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术后24h是心功能异常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墨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75例,将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列为观察组,未出现心血管事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列为对照组,分析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所出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异常、吸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上长和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方面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6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LDL-C上长,而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可以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4.
刘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76-77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有效的外科技术。总体手术死亡率不到1%,但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渊的死亡率明显增加,我院近6年来共行CAB(;207例,其中70岁以上患者82例,占39%,现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ABG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下的营养干预对围术期老年骨折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2例行常规治疗的围术期老年患者作为非MDT组,选取同期43例实施MDT模式并给予营养干预的围术期老年患者作为MD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MDT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非MDT组,NRS2002评分、CRP、IL-6水平均低于非M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9 6、-4.138 8、9.073 3、-6.669 5、-4.500 2,P=0.000 4、0.000 1、0.000 1、0.000 1、0.000 1)。MDT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关节置换术:t=2.154 8,P=0.034 1;膝关节置换术:t=2.491 9,P=0.018 9)。MDT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2 1,P=0.001 2)。结论 MDT模式下的营养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活动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方法:133例择期腹腔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全麻组(GA)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术中连续监测,分时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及异常心电图,比较3组组间及组内差异。结果:麻醉后15 min和麻醉后30 min,GA组的SaO2明显高于EA组(P〈0.05)。麻醉后15min、30 min和60 min CSEA组MAP值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30 min,CSEA组的HR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15 min和30 min,CSEA组的SaO2比EA组明显升高(P〈0.05)。组内比较,EA组麻醉后15min、30 min、60 min,MAP、HR、SaO2三个指标均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GA组和CSEA组前后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异常ECG,组间比较,GA组和CSEA组ST-T改变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GA组和CS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组内比较,GA组和CSEA组的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腹腔手术时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心电异常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5例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术后护理及合理及时的康复锻炼。结果 15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老年前列腺癌去势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150例,根据围术期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况,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QLQ-C30、SAS和S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LQ-C30、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QLQ-C30、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老年前列腺癌去势患者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妇科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也目益增多。老年患者是一类特殊弱势人群,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手术治疗成效至关重要。现将笔者开展键康教育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手术并发症、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可能引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元性分析和多元性回归分析,并对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改进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作对照分析。结果 单元性与多元性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吸烟史、麻醉风险评估≥2级、切口类型≥Ⅱ和手术时间>3 h与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P在0.000~0.019以内),而且均为诱发的高危因素(OR在2.860~9.710以内)。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1.40% ( P=0.002)、1.30%( P=0.000)、1.62%(P=0.000),实施手术安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手术死亡率降低了0.16%(P=0.002)。结论 加强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对持续改进手术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患病情况、置入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200例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患者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超过65岁、吸烟与否、疾病类型、麻醉方式、有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脑梗死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更易发生脑梗死,对有上述特点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给予精细的护理措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围术期治疗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普外科围术期的78例患者,按照患者的自愿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对护理满意程度及疼痛缓解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中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疼痛的缓解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普外科围术期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疼痛,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是普外科常见病,Miles术适用于距肛门7cm以内的直肠癌,对实施Miles术的直肠癌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使病人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结石手术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将120例胆结石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护理措施分为常规护理组55例,围术期护理干预组65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围手术护理干预组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结石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在胸闷胸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胸闷胸痛入院治疗的290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是否死亡或再入院进行分组,分为死亡组(9例)和非死亡组(281例)及再入院组(67例)和非再入院组(223例)。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清学指标,并针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再入院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死亡组和未再入院组(P0.05);NT-proBNP是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因素(OR=1.96,95%CI:1.13~3.37),其中年龄校正后,NT-proBNP对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多支病变、支架植入、cTnT、Lp(a)及CK因素调整后,NT-proBNP对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均存在促进作用(OR1,P0.05);NT-proBN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95%CI:0.510~0.921)。结论:NT-proBNP在胸闷胸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NT-proBNP水平越高,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单次给予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右美托咪定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拟行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80例,年龄30-65岁,ASA I-III级,随机分为4组:Dl组、D2组、D3组和N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麻醉诱导前20 min,四组患者分别经外周静脉泵注0.4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0.8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1.2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及生理盐水20 mL,每组的输注时间均为20 min。记录四组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期间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D2组的心率和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波动较小,血流动力学更平稳。D1组和D3组的血压和心率较D2组波动明显。D3组的拔管时间明显较D1组、D2组和N组的时间延长(P0.05)。结论:0.8μg·kg-1右美托咪定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有利于维持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